抒情寫景《諷諭不露》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jù)】
“聞?wù)f邊城苦,如今到始知。羞將筵上曲,唱與隴頭兒。”此薛濤《在高駢宴上聞邊報(bào)》樂府也。有諷諭而不露,得詩人之妙。(楊慎《升庵詩話》卷十四)
【詩例】
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
薛濤
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
羞將筵上曲,唱與隴頭兒。
【解析】
明代文豪楊慎在《升庵詩話》 中評薛濤《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詩(楊誤作為《在高駢宴上聞邊報(bào)》)的特色時(shí)指出:“有諷諭而不露,得詩人之妙。”此論確有其理。
“諷諭不露”的手法,是中國古代詩論經(jīng)常論及的一個(gè)重要內(nèi)容,它要求作者在抨擊時(shí)弊時(shí)做到 “直而溫,寬而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尚書·堯典》),也就是要符合“溫柔敦厚”的儒家詩教。孔子在論詩時(shí)也十分注重中和之美。他說: “《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論語集解》引孔安國的話說:“樂而不淫,哀不至傷,言其和也”,這種“和”便是中和、中庸。《毛詩序》說得更加明白,它要求詩歌“發(fā)乎情,止乎禮義。”這同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思無邪”是一致的。
在這種儒家詩教的影響下,古代詩人在揭露社會矛盾,反映世道不平時(shí),絕大多數(shù)作者、絕大多數(shù)作品基本遵循了“諷諭不露”的原則。雖然《詩經(jīng)》 中有《伐檀》、《相鼠》等鋒芒畢露的正義呼喊,陶淵明也有過“金剛怒目”式的戰(zhàn)斗檄文,晚唐詩歌中更有直接將斗爭的矛頭指向封建帝王的作品,但畢竟這些詩作只占極少的分量,而大量的詩歌仍然是依照儒家傳統(tǒng)的詩教“溫柔敦厚”行事,雖有“諷諭”卻又“不露”鋒芒,雖批評時(shí)弊卻又顯得溫文爾雅。
薛濤的《罰赴邊有懷上韋令公》,正是這樣一首雖有諷諭之意,但又含而不露的詩篇。前兩句“聞道邊城苦,而今到始知”(楊慎引詩因版本不同,文辭三處有出入)已揭出一篇題旨,即為“邊城苦”。“到始知”是說,過去雖有耳聞,但總不如此次親聞親見來得感受深切。這次因親臨邊地,才得以有機(jī)會對邊城士卒的痛苦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后兩句“羞將筵上曲,唱與隴頭兒”,是說詩人將他在權(quán)貴之家所見到的豪華奢侈場面編成小曲,羞于唱給那些士卒聽。“筵上”,可作兩解,一為指內(nèi)地的權(quán)貴之筵,二為指邊地將帥之筵。不論如何解說,其諷意都是一樣的,即將士卒的艱難困苦的生活境遇同富貴者相比,突出統(tǒng)治者的不公。然而這層批評抨擊之意,在詩中卻不是用直露的形式表達(dá)的,只是在讓處于窘困之中的邊卒聽取描寫富貴人家享樂生活的曲辭之中體現(xiàn)出來的,這種手法就是 “諷諭不露”。
唐代大詩人杜甫作諷諭詩,常用此法。他的名詩《麗人行》,諷諭的對象為楊貴妃的三個(gè)姐姐,即韓國夫人、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再加上楊國忠。但全詩除最后幾句外,幾乎看不出有諷意在內(nèi),相反卻似乎處處在稱揚(yáng)他們。所以仇兆鰲在《杜詩詳注》中說:“乍讀此詩,語似稱揚(yáng),及細(xì)玩其旨,卻諷刺微婉。”施補(bǔ)華的《峴傭說詩》也說:“《麗人行》前半竭力形容楊氏姐妹之游冶淫佚,后半敘國忠之氣焰逼人,絕不作一斷語,使人于意外得之,此詩之善諷也。”杜甫這樣善藏其諷意的詩篇還有《贈花卿》:“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fēng)半入云。此曲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此詩貌似贊美花卿家宴上演奏樂曲之美妙,實(shí)則批評他違背禮法,擅自擴(kuò)大樂隊(duì)規(guī)模,并擔(dān)心其不受中央法度管制。李白也有這類詩。唐汝洵《唐詩解》說,“玄宗棄國出奔,太白乃盛稱蜀之美。”其意顯而易見是批評玄宗 “樂不離蜀”。
“諷諭不露”的詩篇最早見于《詩經(jīng)》,《鄘風(fēng)·君子偕老》:“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前五句盛夸女子美飾,后兩句意為“可你的品行不美,又能對你怎么樣呢?”詩中所寫女子叫宣姜,她和公子頑私通,國人便作此詩諷諭。詩人把這位貴婦人寫得如此貌美超群,正是為反襯她內(nèi)心世界的丑陋。而這批評之意又很隱晦,使人不易覺察出來。《詩經(jīng)》中這類諷意內(nèi)容的詩還有《鄘風(fēng)·墻有茨》、《鄘風(fēng)·鶉之奔奔》、《齊風(fēng)·南山》、《齊風(fēng)·敝笱》等等。一般說來,在古代諷諭詩作中,受封建詩教影響大一些的詩人,便較多地運(yùn)用這種含而不顯的手法,如杜甫等;但有時(shí)也并非完全如此,因?yàn)橛械脑娙?如李白)感到,這種委婉含蓄的詩法要比直白地剖析現(xiàn)實(shí)更加深刻,更加動人,更有感染力,所以也屢屢采用。
上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抒情寫景《春秋筆法》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shù)技巧·抒情寫景《以謔為妙》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