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波蘭浪漫主義文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丹麥格奧爾格·勃蘭兌斯著,中文本根據英譯本譯出,成時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4月出版。作者是丹麥著名的文學史家,著有《十九世紀文學主流》、《卓倫·基爾凱郭爾》、《現代的開路人》等等,尤其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一書對歐洲、尤其是北歐的文學運動起著巨大的影響,至今仍是研究歐洲文學史的名著。本書選自作者1888年發表的《波蘭印象記》中的波蘭文學印象記,書名是其副題。該書和《俄國文學印象記》可以看成是《十九世紀文學主流》的續編。在全書不到10萬字的篇幅中,作者指出了當時異軍突起的波蘭浪漫主義詩歌興起的原因和發展過程,它的特色、成就和缺陷,并對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解剖。作者把波蘭浪漫主義詩歌放到一個遠為廣闊的范圍中,考察它和同類文學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相互影響和相互區別,指明其緣由特點,列數其優劣得失。這種既注意共性而尤其注意個性的比較研究,是作者文學批評的主要方法。本書第1段概述了19世紀歐洲各國文學發展過程,提綱挈領,簡明生動。第2段歸入本題,點出了19世紀波蘭浪漫主義詩歌的決定一切的特色,那就是在國土被瓜分以后,詩歌代替了國家生活的職能,成為一個民族的心聲。作者指出了波蘭詩歌在內容和藝術方面許多次要的特色。作者將密茨凱維支和普希金進行了比較,“普希金全身心都是一個貴族,一個為少數人寫作的詩人,一個鄙視多數人的人;而密茨凱維支代表完全獻身于他的民族的精神”。作者也對當時波蘭的三大詩人進行了比較:“在波蘭的有翼的神祇中,密茨凱維支是鷹,克拉辛斯基是天鵝,而斯瓦茨基是孔雀”。作者還提出了歐洲的以至世界文學研究中的兩個重大問題:其一是哈姆雷特性格或典型在不同歐洲國家文學作品中的不同表現;其二他提出密茨凱維支的杰作《塔杜施先生》是19世紀僅有的史詩,交代了史詩的性質與要求以及產生史詩的歷史社會條件。
上一篇:《利息與價格》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十二象》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