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喻托興《比擬》原文|注釋|賞析|匯評
【依據】
詩不難于寫景而難于指事,此全用比體,有《小雅》之遺風焉。(吳昌祺《刪訂唐詩解》卷二)
【詩例】
古風五十九首 (其二)
李白
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
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
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
浮云隔兩曜,萬象昏陰霏。
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
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
沉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
【解析】
魏源《詩比興箋序》說:“詞不可以徑也,則有曲而達焉;情不可以激焉,則有譬而喻焉。”這就是說中國古代詩人關心政治興亡,用詩來作諷刺手段的時候,話不能直說,情不能激烈,而要用委婉表達的比擬手段。前蘇聯理論家馬依明說,藝術家“常常不單是形象地思考,而且還是比喻性的思考。毫無疑問,比喻是創造形象的重要方式之一。”(《外國理論家、作家論形象思維》) 以比擬為諷刺手法,早見于《國風》、《小雅》和《離騷》。而全篇用暗喻這種比擬卻是始自阮籍《詠懷》以及陳子昂《感遇》中的一些詩篇。朱熹說:“太白《古風》兩卷,皆自陳子昂《感遇》中來,亦有全用其句處。”(《唐詩品匯》引)而這首《古風》:“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也正類似《感遇》第一首: “微月生西海,幽陽始化升。”而這兩篇全是用隱喻寫的,可以說通篇是做比喻性的思考。
詩的首二句說:“蟾蜍薄太清,蝕此瑤臺月。”這是從月蝕說起,《淮南子·說林篇》據民間傳說曾講:“月照天下,蝕于詹諸(即蟾蜍)”。而這首詩說蟾蜍侵入天上,侵蝕了月亮,就是用《淮南子》上的說法,古代又有把月亮比做皇后的,所以這句潛藏的意義則是暗喻皇后被奸邪迫害。下二句說:“圓光虧中天,金魄遂淪沒。”是說月光既因被蝕而虧,隨后滿月的光輝就完全喪失了。這四句暗喻的正是唐玄宗娶武惠妃入宮后得寵,迫害王皇后,月光虧而金魄沒,便是指開元十二年(724)王皇后被廢,因憂恨而死的事。
詩的第二段寫:“螮蝀入紫微,大明夷朝暉。浮云隔兩曜,萬象昏陰霏。”這表面上也是寫天象的,但中國古代認為螮蝀代表陰邪女子,緯書《春秋潛潭巴》中還說:“虹出日旁,后妃陰脅主。”紫微本是中國所說的天上紫宮星座,它代表皇宮,這句正是指武惠妃入宮。第二句大明指太陽,自然暗指的是皇帝,夷朝暉就是說泯沒了它早晨的光亮。《古詩》:“浮云蔽白日”,本來就是指奸邪惑主的意思,而第三句“浮云蔽兩曜”,就是說日月間的關系被奸邪所破壞,那就是指武惠妃離間,使玄宗憎厭王皇后。第四句“萬象昏陰霏”則是指玄宗寵武惠妃,便使朝政處于昏亂狀態。總之,以上所寫表面上是天象的變化,而實質則是指宮廷中產生的禍釁。這種寫法的特點,正可以用但丁的話來解釋,他說:“我們通過文字得到是另一種意義;而通過文字所表示的事物本身所得到是另一種意義。頭一種意義可以叫做字面意義,而第二種意義則可稱為譬喻的或神秘的意義。”因為第二種意義是不好寫的,是有顧慮的,不便于明說,因此吳昌祺說:“詩不難于寫景,而難于指事”,所以 “全用比體”。
第三段:“蕭蕭長門宮,昔是今已非。桂蠹花不實,天霜下嚴威。”則是用比較明顯的比喻來指斥王皇后因無子而被廢的不當。漢代長門宮是皇后被廢所居的地方,這里是用漢武帝陳皇后被廢居長門宮的事作比較的。蕭蕭指長門宮的冷落寂寞。“昔是今已非”,“昔是”指漢武帝的陳皇后因嫉妒被廢是應當的。“今已非”則指王皇后是當時被稱為賢良具有高尚品德的皇后,她的被廢則是荒唐的,錯誤的。“桂蠹花不實”句則用漢成帝無子,民間謠云“桂樹花不實”的比喻,比喻王皇后無子。“天霜下嚴威”比喻唐玄宗因此對王皇后作了嚴酷無情的處置。由于這件事是由玄宗貪戀女色才把皇后廢黜,正是朝政昏亂的萌芽,太白對玄宗這種做法會導致政治昏亂有先見之明,所以才寫了這一首《古風》,寫得也很沉痛。因此結尾對上述不幸的現象作哀痛的表示說:“沉嘆終永夕,感我涕沾衣。”但更不幸的是武惠妃又早死,而楊太真入宮了,亂源一啟,就不可收拾。李白這首詩全用暗喻,特別是前半全用象征性的比擬。黑格爾很喜歡東方詩這種象征性比喻特點,曾說過:東方詩在運用圖景和比喻方面特別顯得輝煌富麗,這一方面是由于東方詩的象征傾向,必然要使詩人在周圍尋找可以比擬的類似現象。這一評語對李白所寫的這類《古風》詩是特別恰當的。
上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借佳人托興》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唐詩藝術技巧·擬喻托興《子夜本色》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