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散文欣賞辭典·丁香花下
《丁香花下》:今年的暮春和初夏,我是在北京度過的。除了刮風天和陰雨天,我吃過晚飯后就溜達到中山公園去,在紫丁香花叢中消磨掉整個黃昏。一個人安靜地坐在公園的長椅子上,讓那濃郁的花香彌漫在包圍著我的氣氛里,沉思著四十多年來像云煙一般的前塵往事。對于一個性情孤僻而心境寂寞的老年人來說,這恐怕是最難得的享受了。
一個熟悉而親切的面孔突然出現在我的面前,他的年紀和我差不多,是一家有名的出版社的老編輯:“怎么,老王,又是在這兒碰到你,你好像對紫丁香花有點特殊的感情似的。”
“唔,也許,紫丁香花這種淡雅而又有點憂郁的情調適合我的氣質。”
“這恐怕不見得是唯一的原因吧!” 他狡黠地眨著眼睛:“在你的一生中,說不定有一件不尋常的事情和紫丁香花有點什么關系。比方說,在年青時候,你是不是認識過一個像紫丁香花一般憂郁的姑娘?”
像我這么一大把年紀,距離“灰飛煙滅” 的日子已經不很遠,似乎再也沒有什么事情需要 “保密” 了。而且,像這樣美好而純潔的回憶,多讓一個朋友知道也未嘗不是好事。我們并肩坐在長椅子上。我稍微沉默了一會兒,就開了腔,那位老先生居然全神貫注地在傾聽著。
“說起來,這是四十四年前的事了。和我同時代的人也許還會記得,一九三六年三月三十一日,北平的大、中學生在沙灘北大三院開過一個追悼在獄中受刑病死的戰友郭清的大會,會后舉行抬棺游行。我和六七百個同志參加了這次游行。我們的隊伍從北池子走到南池子,就跟上千名反動軍警碰上了,他們揮舞著警棍、皮鞭和大刀向游行隊伍沖擊; 而我們卻赤手空拳,只能用幾根竹竿招架著。經過一場劇烈的搏斗,我們終于被沖散了。當場逮捕了五十多個同志之后,反動軍警還窮追著我們,幾乎是兩三個攆一個。我在前面跑,兩個警察在后面追,我后腦勺挨了一個警棍,鮮血滲出了便帽,滴在天藍色的大褂兒上,前后都有斑斑點點的血跡。幸虧我在大學里是個運動員,終歸跑得比他們快些,一眨眼就把他們拉下了一百多米。我竄過幾條七枝八叉的胡同,跑進北池子南口的一條小巷里,眼看著有一戶人家虛掩著門,我推開門一閃身躲了進去,反手就關上了門。當時我渾身都是污泥和血跡,臉上也是紅一塊花一塊的,不像個人樣。院子里收拾得挺干凈,靜悄悄的,沒有一個人影。過了半晌,門簾子一掀開,走出來一個很文靜的姑娘,小個子,大眼睛,年紀看來還比我小一兩歲,大概是個高中學生吧。她看到我這個模樣,嚇了一跳,但還是很鎮定地問我:‘您怎么啦? 哪兒受的傷?’
“‘我是個學生,剛才去參加游行,被警察打傷了。他們要抓我。借您這兒躲一躲,行不行? 假如您不同意,我馬上就出去。’
“‘您不能出去。這個樣子出去,豈不是自投羅網! 來! 讓我先給您包扎一下。’接著,她把我領進屋里,拿出繃帶和藥棉,上了藥,迅速地用熟練而輕快的手指給我包扎好傷口,用酒精擦干凈我的臉孔,關切地問道:‘弄痛了您沒有? 不難受嗎?’
“我整理整理衣服,站起來:‘不怎么痛啦! 我可以走了。’“她攔住我:‘不行,您身上有血跡,警察會認出來的,得換上衣服,戴上呢帽!’她從衣柜里拿出一件藍布大褂兒和一頂舊呢帽:‘是我大哥的,您穿戴上大概還合適,他個子和您差不多。’
“我一再推辭,她有點生氣了:‘唉,您這個人呀,真是個書呆子! 生死關頭,逃命要緊嘛,還顧得上那么多禮數?’
“我走出這戶人家,回頭望一眼門牌號碼。靠著藍布大褂和呢帽的掩護,誰也看不出我是個被打傷的 ‘逃犯’,拐了個彎,到了騎河樓清華同學會,坐上直開清華園的校車,我就這樣安然無恙地脫險了。
“我養好傷以后,總想著要把藍布大褂和呢帽還給人家。直接送到她家里去嗎? 萬一出來應門的不是她而是別人,那我該怎么說才好呢? 我只好寫了一封短信,請她在下一個星期六的傍晚親自到中山公園來今雨軒旁邊的紫丁香花叢附近,取回我借去的大褂和呢帽。收信人的姓名只寫著“大小姐” 收,落款我沒有寫,因為那天在匆忙中我們誰都沒有請教過彼此的尊姓大名。
“我們終于在紫丁香花下見面了。她很大方地走到我面前,稍微點點頭示意。
“當時我還是一個十分靦腆的小伙子,我總覺得,隨便詢問一個不認識的姑娘的姓名或者介紹自己的姓名都是不太莊重的、太唐突的。我只是激動地對她說:‘非常感謝您的幫忙,那一天,要不是換了衣服,我一出門就會被捕的。胡同口有兩只穿黑制服的狗在守著呢!’
“‘別客氣! 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其實這些舊東西您大可不必還給我。’
“‘我怕您不好向您的大哥交代!’
“‘不要緊。他不是經常穿戴的。再說,他和您一樣,也是個大學生。他是愛國的,不過,沒有您那么勇敢。’
“她將手上的紙包遞給我:‘給,這是您那天換下來的布大褂和便帽,上面的血跡我給洗掉了。多可惜,這是志士的鮮血啊!’她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當時有一支流行的愛國歌曲 《五月的鮮花》,開頭有一句歌詞:‘五月的鮮花開遍了原野,鮮花掩蓋著志士的鮮血。’
“‘其實,您也大可不必還給我。這件血衣,留下來作紀念不是很好嗎?’
“她稚氣地笑著說: ‘您叫我擱在哪兒呢? 假如家里的人問起來,我又該怎么說才好呢? 這件事,除了咱倆,現在還沒有第三個人知道! 我爹是個好人,在中學里教書,他膽子小得要命! 假如讓他知道了……’
“她默默地望了我一眼,好像要記住我的容貌似的。但很快就說:‘假如沒有什么事,我該走了!’ 臨別時我們輕輕地握了握手,手指尖僅僅接觸到對方的手指尖。她走到離開我約莫十多步的地方,迅速地回過頭來望了我一眼,好像有點依依惜別的樣子。她那輕盈而苗條的身影,很快就消失在蒼茫的暮色和茂密的紫丁香花叢里面了。我猛地想跑上前去跟她多說幾句話,至少問清楚她的姓名,但我終于痛苦地克制住自己,我不愿意株連她,因為我還隨時有被捕的危險。
“這就是全部事情的經過,要說是‘愛情’吧,恐怕算不上;要說是友誼吧,又和普通的、尋常的友誼不太一樣,好像多了一點什么東西——革命的情誼,一種患難與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誼,這是人世間最值得珍貴的東西。不知怎的,雖然事情已經過去四十多年了,每當我一看到紫丁香花,一聞到紫丁香花的香味,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這么一件事,這么一個人,仿佛又看到她那消逝在紫丁香花叢中的身影,仿佛又聽到她離去時輕輕的腳步聲。”
聽完了我的故事,那位老先生無限感慨地說:“在我們一生中,生活有時會像河流一樣,和另一條河流遇合了,又分開了,帶來了某一種情緒的波流,永遠縈繞著我們的心靈……淡淡的,卻難忘! 唉! 怪不得你那樣喜歡紫丁香花。不過,你真是個古怪的老頭兒,在斑白的頭發底下還保持著一個二十歲小伙子般強烈的感情,這樣的人是不會幸福的。”
(選自《丁香花下》,百花文藝出版社1981年版)
【賞析】
一個人某種習慣的形成往往和他生活中所經歷的某件事有聯系。一位步入黃昏的老人,常常坐在丁香花下沉思冥想。這種愛好當然不是偶然形成的,為什么他只愛丁香花而不是別的什么花,這里面肯定蘊含著個人的某些隱秘經歷。這篇散文以給朋友講故事的形式道出了作者年青時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
文章一開始敘述了“我”在北京中山公園丁香花叢中消磨黃昏的情景。一位熟悉的朋友因為不止一次地在這兒碰到“我”,發現了“我”對丁香花的不同尋常的感情,憑著老朋友之間的親切和隨便,他機智地從“我”那兒套話。而步入生命晚年的“我”,也愿意讓朋友來分享自己美好而純潔的回憶,于是開始敘述起四十多年前發生的一件事。
雖然是年代久遠的往事,然而作者的記憶卻是如此清晰和完整,歷歷在目,仿佛就在昨天。“我”因為參加學生運動受了傷,躲進一戶人家。一位文靜的姑娘搭救了“我”,不僅替“我”包扎傷口,還細心地要“我”換下血衣,以免被警察認出。這是故事的第一部分。作者交代了他和那位姑娘在非常情況下的認識,描寫了這位姑娘見義勇為、對愛國學生的關心體貼之情。她“用熟練而輕快的手指給我包扎好傷口”,還“關切地問道:‘弄痛了您沒有?不難受嗎?’”通過這些細節描繪,一個善良而有正義感的少女形象脫穎而出。尤其是她執意要“我”換上她大哥衣服的一番話,更是形象地反映了她性格中的細心和深明大義。
接下來是故事的第二部分,即丁香花下“還衣”的一幕。“我們終于在紫丁香花下見面了。” 這短短的一句話,包含著幾分感慨,幾多喜悅? “我”滿懷激動地感謝她的幫忙,而她卻回答“這些都是我應該做的。” 在兩人互相交還衣服的一系列對話中,隱含著思想的交流與共鳴。姑娘敬佩“我”愛國的勇敢沖動,對志士的鮮血充滿感情。而她自己,又是冒著風險掩護愛國學生。在血腥鎮壓的恐怖氣氛里,連大人都感到害怕,而一個高中女學生,卻表現出無比的膽量和勇氣,這不能不使人油然而生敬佩之情。然而,短暫的會面很快就要結束。萍水相逢,又要匆匆離別。而兩個年輕人,由于共同的思想、相互的敬佩已產生了朦朦朧朧的感情萌芽,這是一種美好而純真的情誼,是在患難中結下的。臨別之際,她“好像要記住我的容貌似的”,依依惜別,而“我”,望著她消失在紫丁香花叢里的身影,真想上去和她多說幾句話。可是,想到自己的危險處境,“我”不得不痛苦地克制住。嚴酷的環境使兩顆年輕的心不得不分離,留下深深的遺憾和溫柔的回憶。
事情雖然過去了好多年,但她給人留下的印象卻是經久而深刻的。丁香花下的會面和離別已經深深刻在當年那位大學生、如今是老人的作者心上。丁香花在作者眼里,已不僅僅是一種花,而是一種能夠喚起他美好回憶的象征物。每當他看到丁香花,聞到丁香花的香味,就會自然地聯想到年青時所經歷的那件事、所認識的那位姑娘。他對丁香花的特殊感情是因為在丁香花叢中曾有過美好而動人的一幕。就是在丁香花下,作者曾感受過一種患難與共、信守不渝的革命情誼。作者對丁香花的喜愛,正是反映了他對人世間最為寶貴的情誼的珍視。
黃秋耘是一位感情豐富、氣質敏感的作家。《丁香花下》是一篇抒情的敘事散文,藝術風格如同文章的題目,淡雅、溫柔且帶有淡淡的感傷色彩。在這篇散文里,細節的描寫和人物的對話都極為生動。那些充滿感情色彩的議論深化了文章的內涵。真摯的感情是整篇文章的基調,作者真摯地袒露自己的情懷,讀者也被這種感情打動。文章的最后部分那位老先生的感慨實際上也是讀者的感慨。至于說像作者這樣的人是不會幸福的,那其實是點出了他多情善感的性格。正是這種與常人不同的性格,才使作者對生活、對所經歷過的人生充滿了強烈的感情。
(施國英)
上一篇:現代散文欣賞·一朵午荷
下一篇:現代散文欣賞·萬里長城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