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道橫江好(2),儂道橫江惡(3)。
一風三日吹倒山(4),白浪高于瓦官閣(5)。
【注釋】
(1)此詩有人有選本認為是李白青年時的作品。較為權威的詹锳先生,就認為是李白出蜀時所作。但《李白在安徽》的作者卻認為,是“天寶十四年(755),詩人由涇縣三游當涂作”。筆者傾向于李白老年時所作,因為從內容、語調及其晚年其他作品的連貫性來看,晚年時作的可能性較大。橫江:即橫向江浦,在今安徽省和縣東南二十六里,位于長江西北岸,與東南岸的牛渚磯隔岸相望,交通要津,形勢險要。
(2)道:說。
(3)儂:吳語,“我”。
(4)一風三日:大風連吹三天。“一風三日吹倒山”,也作“猛風吹倒天門山”。
(5)瓦官閣:即瓦官寺閣,又名升元閣,在江寧(今南京)城外,閣為南朝梁所建,高二百四十尺,南唐時猶存。唐代以前,長江水逼迫“石頭城”,故李白詩“白浪高于瓦官閣”。瓦官:為制磚瓦工場的管理官員。猶古代的鍾官、錦官等。
【賞析心得】
這是一首帶點南朝樂府民歌風格,富有地方色彩的吳聲小詩。
“人道橫江好,儂道橫江惡。”詩一開頭,就開門見山,對橫江說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純作口語,活潑自然。生活氣息十分濃郁。其實,兩種意見都有道理,但又都不全面客觀。站在橫江浦上,風平浪靜,江景誘人,自然是“人道橫江好”。但當你遇到三日大風,浪高流急,欲渡不能,隔江千里,你就要大罵橫江可惡了。“一風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閣。”這不,當大風連刮三天,連那險峻的天門山都要吹倒,白浪滔天,高過那高達二十四丈的瓦官閣,到那時,還會說它好嗎?一生多經大風險浪的詩人,自然站到“橫江惡”這一派了。
(二)
橫江西望阻西秦(1),漢水東連揚子津(2)。
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3)。
【注釋】
(1)西秦:指京城長安一帶(今陜西地區)。
(2)漢水:即漢江,源出陜西寧強縣北部潘冢山,東南流經陜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漢市漢口匯入長江,為長江最長支流。揚子津:長江東流至揚州,為揚子江,入于東海。揚子津,又稱揚子橋,在真州揚子縣(今江蘇省揚州市)南。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丹徒縣)與揚子橋為對岸,古時皆為長江重要渡口。唐時由江浙入關,赴長安,取道長江,上溯至漢水,由武關入秦。武關:在今陜西省丹鳳縣東南。
(3)峭帆人:船夫。
【賞析心得】
“橫江西望阻西秦,漢水東連揚子津。”由前二首的橫江難渡,點明了“橫江欲渡風波惡”(《橫江詞》第二篇:“橫江欲渡風波惡,一水牽愁萬里長。”),阻斷了作者到京城長安的仕宦之路。因為漢水入長江,而揚子津又是長江下游揚子江的重要渡口。反過來,逆水行舟,就是進入長安之路。“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風愁殺峭帆人。”守在渡口的旅人,看到白浪滔天,排山倒海,知道急也沒用,只有耐心地等待??耧L不息,船不能走,倒是急壞了船老大,他們一家老小都在等著船工賺錢糊口度日呢。
(三)
海神來過惡風回(1),浪打天門石壁開(2)。
浙江八月何如此(3)?濤似連山噴雪來(4)。
【注釋】
(1)回:旋轉。
(2)天門:即天門山,在太平州當涂縣(今安徽省當涂縣)西南三十里,又名蛾眉。天門山包括當涂縣和和縣的東西兩山(東曰博望,西曰梁山),夾江對峙,形成“天門”。
(3)“浙江”句:天門浪濤與浙江八月海潮相比如何?浙江八月潮:《水經注·漸江水》:“錢塘……縣東有定、包諸山,皆西臨浙江。水流于兩山之間,江川急濬,兼濤水晝夜再來,來應時刻,常以月晦及望尤大。至二月八月最高,峨峨二丈有余。”
(4)連山:波濤一浪高過一浪,像一座座山峰緊緊相連。
【賞析心得】
這首小詩,突出描寫天門山下,長江波濤滾滾東流,惡風海潮劈開石門,洶涌澎湃,連山噴雪,兩水相遇、一場惡斗,其勢可與浙江八月錢塘潮相媲壯。
“海神來過惡風回,浪打天門石壁開。”海潮從長江口涌入,要過潯陽,其勢洶洶。但中途卻被橫亙于當涂與和縣之間的天門山攔腰擋住。海神怒不可遏,興風作浪。于是,大風狂起,天旋地轉,浪擊天門,劈開石門,硬是將天門山劈成兩半,中間闖出長江水道。從此,天門山便分成兩半,東為博望,西為梁山,兩山夾江對峙,相對成“天門”。“浙江八月何如此?濤似連山噴雪來。”人人都說浙江八月錢塘海潮洶涌澎湃,為天下奇觀。殊不知,天門山下,江水與潮水相爭,更是變化莫測,氣象萬千!滾滾長江東流水被天門擋住,被迫北折而下。從長江入??冢瑵q潮涌來的濤水,溯江而上,一路狂奔,從東而來,折南而上。兩水就在狹窄的天門山下相遇。若是平時風和日麗,倒也沒什么,但遇到海上風暴發生,那一場惡斗就勢不可免。東來南上的濤水被西來北下的江水阻擋,一浪高過一浪,像山峰迭起,一山緊連一山。潮流阻擊江水,江水強行北流,只見波濤洶涌,浪花翻滾,江面卷起白雪千萬堆。海潮迭起,略占勢頭,所以人們就看到,北上的濤水連山噴雪而來,而北下的江水卻被淹沒其中。
詩人獨具慧眼,以其神來之筆,寫出了“濤似連山噴雪來”的天門奇觀,浙江八月錢塘大潮與之相比,反而是“小巫見大巫”了。
上一篇: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下一篇:盧綸《和張仆射塞下曲六首選三》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