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鷺圖
清·居巢作
紙本設色
縱一八.五厘米
橫五三.五厘米
藏廣州美術館
形神之爭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歷久而彌新的畫學命題。從顧愷之倡為“以形寫神”之論,至蘇軾提出“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之說,倪云林更以“不求形似”自我標榜……生動地反映出傳統繪畫藝術所涵容的一種介于客觀真實與主觀情意之間此消彼長的張力和律度。平心而論,重形也好,重神也好,或者重“形神兼備”亦罷,其實是提供了繪畫多元發展的“立交橋”,因此,上述看似針鋒相對的觀點,并不會導致不同藝術的“撞車”現象。顧愷之的畫好,蘇軾、倪云林的畫又何嘗不好?
雙鷺圖
居巢的畫學思想是與顧愷之“以形寫神”的理論一致的。他嘗自稱:“予從事寫生頗尚形似。”因為在他看來,繪畫“不能形似那能神”?他以畢生精力投入寫生、寫實,不得對象真意不足貴,也就不足為怪了。他還曾以生物學家的身份對植物作過一番考證辨偽的“正名”功夫。這一精神為他的堂弟居廉所秉承,世稱“二居”或“居派”。后來又傳到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于是開創了畫史上影響深遠的“嶺南派”。
居巢能詩詞,工書法,這給他的繪畫藝術更增添了“書卷氣”。他的畫是學惲南田的,但能自成面貌,所作多輕描淡寫,俊逸清華,洋溢著清新、秀雅、細膩的南國風韻,宛如粵劇的流麗宛轉、清唱入云。這里選印其《花鳥》扇冊中的《雙鷺圖》一幀。
畫面上兩只潔白的鷺鷥一正一背左向而立,身前背后荇藻參差、碧水連天,狹小而略微顯得有些迫塞的格局展示出江鄉水國曠蕩幽靜、閑適悠遠的景色,使人領略到其中蘊涵著郁勃無限的生機和活力。畫法以雙鉤與沒骨相結合,雙鷺的嘴喙用鐵線勾勒,堅勁挺括,質感極強;細小的眼睛畫得烏黑光亮、炯炯有神;身軀用淡墨梳理,再渲染輕薄的白粉,顯示出松軟、光潔、柔和的微妙變化,真做到筆頭具眼,絲絲入扣。形和神、態和意,通過筆墨和意匠的創造,達到了完美、融洽的統一,富于平淡天真的藝術魅力。荇藻直接用青綠水色沒骨點畫而成,特別在浮萍上面,趁點色將干未干之時撞上清水,使葉的邊緣結出一道略深的、但又自然渾成的硬口,中間的色彩則輕薄透明,薄中取厚,具有水生植物鮮嫩的質感,顯得格外清妍潤澤,惹人喜愛。
此圖的章法也別具一格,雙鷺僅取上半身,近于電影的“特寫鏡頭”,為前此同類題材的畫本中所未見。這是畫家經過反復推敲、精心提煉而成的藝術造型,根本還是基于其“以形寫神”的畫學宗旨。畫面左上方自題:“二分竹外水淪漣,傍水還牽岸上船;才有踏波雙屬玉,浮家如坐五湖天。可園即目寫寄鼎銘仁弟大人兩政,居巢。”鈐“老巢”白文方印一。這不僅點明了畫意,同時也在布局上起到了與畫面形象相互呼應、相互映發的構成和調節作用。
上一篇:《松風山館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五羊仙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