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1],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功于臨濟[2]。》鑒賞
陳平固已前謝其兄伯[3],從少年往事魏王咎于臨濟。魏王以為太仆[4]。說魏王,不聽;人或讒之,陳平亡去。
久之,項羽略地至河上[5],陳平往歸之,從人破秦[6],賜平爵卿[7]。項羽之東王彭城也,漢王還定三秦而東,殷王反楚[8]。項羽乃以平為信武君,將魏王咎客在楚者以往[9],擊降殷王而還。項王使項悍拜平為都尉,賜金二十溢。居無何[10],漢王攻下殷(王)。項王怒,將誅定殷者將吏。陳平懼誅,乃封其金與印,使使歸項王,而平身間行杖劍亡[11]。渡河[12],船人見其美丈夫獨行,疑其亡將,要中當有金玉寶器[13],目之,欲殺平。平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14]。船人知其無有,乃止。
平遂至修武降漢[15],因魏無知求見漢王,漢王召入。是時萬石君奮為漢王中涓[16],受平謁[17],入見平[18]。平等七人俱進,賜食。王曰:“罷,就舍矣[19]。”平曰:“臣為事來,所言不可以過今日[20]。”于是漢王與語而說之[21],問曰:“子之居楚何官?”曰:“為都尉。”是日乃拜平為都尉,使為參乘[22],典護軍[23]。諸將盡讙[24],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與同載,反使監護軍長者!”漢王聞之,愈益幸平[25]。遂與東伐項王。至鼓城,為楚所敗。引而還,收散兵至滎陽,以平為亞將[26],屬于韓王信[27],軍廣武[28]。
絳侯、灌嬰等咸讒陳平曰[29]:“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30],其中未必有也。臣聞平居家時,盜其嫂[31];事魏不容,亡歸楚;歸楚不中,又亡歸漢。今日大王尊官之,令護軍。臣聞平受諸將金,金多者得善處,金少者得惡處。平,反覆亂臣也,愿王察之。”漢王疑之,召讓魏無知[32]。無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問者,行也[33]。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于勝負之數[34],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35]。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漢王召讓平曰:“先生事魏不中[36],遂事楚,而去,今又從吾游,信者固多心乎[37]?”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說,故去事項王。項王不能信人,其所任愛,非諸項即妻之昆弟,雖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聞漢王之能用人,故歸大王。臣裸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誠臣計畫有可采者[38],(顧)〔愿〕大王用之;使無可用者,金具在[39],請封輸官[40],得請骸骨[41]。”漢王乃謝,厚賜,拜為護軍中尉[42],盡護諸將。諸將乃不敢復言。
【段意】 寫陳涉起義后,陳平先投魏王咎,再投項羽,俱不見信用,遂改投高祖劉邦,終于受到重用。
注釋
[1]略定:平定。[2]臨濟:古邑名,至今河南開封東北。[3]固已前謝:本來已經辭別。[4]太仆:管理帝王車馬的官。[5]河上:黃河邊上。[6]從入破秦:指跟從項羽入關滅秦。[7]爵卿:有卿的爵位,但無實際職務。[8]殷王:司馬卬,項羽所封。[9]將:率領。客:門客。[10]居無何:過了不久。[11]平身間行杖劍亡:陳平獨自帶著寶劍從小路逃走了。[12]渡河:經過黃河。[13]要:通“腰”。[14]佐刺船:幫助劃船。[15]修武:古邑名,在今河南獲嘉的小修武。[16]萬石君:名石奮,與四子皆官至二千石,合萬石,故時人譽為萬石君。《史記》有傳。中涓:皇帝近侍,負責宮廷內灑掃諸事。[17]謁:名片。 [18]入見平:指陳平入見劉邦。 [19]罷,就舍矣:意為吃完了就到住所休息。[20]所言不可以過今日:要說的事情不能超過今天。[21]說:同“悅”。[22]參乘:官名,與王者同車,或主警衛,或是王者對臣下表親近之意,此為后者。[23]典護軍:主管監督將士的官。[24]盡讙:喧嘩吵鬧,表示不服。[25]幸:親近、信用。[26]亞將:副將。[27]韓王信:六朝時韓國的后代,名信,封韓王,《史記》有傳。與淮陰侯韓信同時同名,而非一人。[28]廣武:古城名,在今河南滎陽北廣武山上。[29]絳侯:周勃。讒:說人壞話。[30]如冠玉耳:像帽子上的美玉一樣,只能做裝飾,中看不中用。[31]盜其嫂:與嫂私通。[32]讓:責備。[33]行:操行。[34]尾生:古代傳說中堅守信約的人。孝己:殷高宗的兒子,以孝著名。[35]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意謂關鍵是看他的計謀是否有利于國家。[36]不中:不中用。[37]信者固多心乎:有信用的人難道是這樣三心二意的嗎? [38]計畫:計謀畫策。[39]具:通“俱”,都。[40]輸官:送交國庫。[41]請骸骨:請求辭職的客氣說法。[42]護軍中尉:原授典護軍為名義之官,此為有職有實權的官,故諸將不敢再說什么了。
上一篇:《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鑒賞
下一篇:《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第四·太史公》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