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蕭相國世家第二十三·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鑒賞
群臣爭功,歲馀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酂侯[1],所食邑多[2]。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3],多者百馀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4],大小各有差[5]。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6],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7]。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8]。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9]。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10],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畢已受封[11],及奏位次,皆日:“平陽侯曹參身被七十創[12],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橈功臣[13],多封蕭何,至位次未有以復難之[14],然心欲何第一。關內侯鄂君進曰[15]:“群臣議皆誤。夫曹參雖有野戰略地之功,此特一時之事。夫上與楚相距五歲[16],常失軍亡眾,逃身遁者數矣[17]。然蕭何常從關中遣軍補其處,非上所詔令召[18],而數萬眾會上之乏絕者數矣[19]。夫漢與楚相守滎陽[20],數年,軍無見糧[21],蕭何轉漕關中,給食不乏。陛下雖數亡山東[22],蕭何常全關中以待陛下,此萬世之功也。今雖亡曹參等百數[23],何缺于漢?漢得之不必待以全[24]。奈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萬世之功哉[25]!蕭何第一,曹參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蕭何第一,賜帶劍履上殿,入朝不趨[26]。
上曰:“吾聞進賢受上賞。蕭何功雖高,得鄂君乃益明。”于是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為安平侯[27]。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馀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戶,以帝嘗繇咸陽時“何送我獨贏奉錢二[28]”也。
【段意】 敘蕭何在劉邦論功行賞中被推為首功。劉邦以蕭何功最盛,封他為酂侯,功臣中位第一。
注釋
[1]酂(cuó):古縣名,在今河南永城縣西南。 [2]食邑:因受封者食用所封地區的賦稅,故名食邑。[3]被堅執銳:披鎧甲執武器,喻沖鋒陷陣。被,同“披”。堅,指鎧甲。銳,指兵器。[4]略地:奪取地盤。[5]大小各有差:指功勞大小各有等次。[6]顧:卻。[7]發蹤:《漢書》作“發縱”,指人解開繩扣放出獵狗。指示:以手指點方向。[8]功狗:功相當于狗。[9]功人:功相當于人。[10]舉宗:全族。[11]列侯:各個侯。畢:完全,都。[12]曹參:西漢開國功臣之一,事詳《史記·曹相國世家》。食邑平陽,號平陽侯。創:創傷。[13]橈(nao):委屈,折服。[14]未有以復難之:沒有什么理由再次反駁他們。[15]關內侯:秦漢時爵位名,位列第十九級,僅有爵號,無封地。鄂君:即鄂千秋,封安平侯。[16]相距:相拒。[17]逃身遁者數矣:多次只身逃命。逃身,輕身走出。逃,《漢書》作“跳”。[18]詔令:天子的文告、命令。召:號召,召喚。[19]數萬眾會上之乏絕數矣:數萬兵馬正趕上皇帝失敗缺兵之際有數次了。[20]滎陽:古縣名,在今河南滎陽縣東北。[21]見:同“現”,現存的。[22]亡:失。山東:秦漢時稱崤山或華山以東原六國所在地區為山東。[23]“今雖”句:現在即使沒有了數以百計的曹參一類人。[24]“漢得之”句:漢朝需要他們并非缺一不可。[25]奈何:為何。[26]賜帶劍二句:給予帶劍著鞋上殿,到朝廷朝見天子不用小步快走的優待。趨:臣子入朝小步快走,以示尊敬。[27]因鄂君故所食關內侯邑封為安平侯:讓鄂君仍然享有關內侯的食邑,再加封為安平侯。因:順勢,仍然享有。安平:漢縣名,在今河北饒陽縣西面。 [28]嬴:多出。
上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魯哀公十四年春,狩大野[1].》鑒賞
下一篇:《史記·陳丞相世家第二十六·陳涉起而王陳,使周市略定魏地[1],立魏咎為魏王,與秦軍相功于臨濟[2].》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