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東方朔,避世于朝的隱士》鑒賞
(節自 《滑稽列傳》)
武帝時,齊人有東方生名朔,以好古傳書,愛經術,多所博觀外家之語①。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千奏牘②。公車令兩人共持舉其書,僅然能勝之③。人主從上方讀之,止,輒乙其處④,讀之二月乃盡。詔拜以為郎,常在側侍中⑤。數召至前談語,人主未嘗不說也。時詔賜之食于前。飯已,盡懷其余肉持去,衣盡污。數賜縑帛,擔揭而去⑥。徒用所賜錢帛⑦,取少婦于長安中好女。率取婦一歲所者即棄去,更取婦⑧。所賜錢財盡索之于女子。人主左右諸郎半呼之“狂人”。人主聞之,曰: “令朔在事無為是行者⑨,若等安能及之哉!”
朔任其子為郎,又為侍謁者,常持節出使。朔行殿中,郎謂之曰: “人皆以先生為狂。” 朔曰: “如朔等,所謂避世于朝廷間者也⑩。古之人,乃避世于深山中。” 時坐席中,酒酣,據地歌曰: “陸沈于俗(11),避世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避世全身,何必深山之中,蒿廬之下(12)!” 金馬門者,宦署門也,門旁有銅馬,故為之曰 “金馬門”。時會聚宮下博士諸先生與論議,共難之(13),曰: “蘇秦、張儀一當萬乘之主,而都卿相之位,澤及后世。今子大夫修先王之術,慕圣人之義,諷誦 《詩》、《書》、百家之言,不可勝數。著于竹帛(14),自以為海內無雙,即可謂博聞辯智矣。然悉力盡忠以事圣帝,曠日持久積數十年,官不過侍郎,位不過執戟,意者尚有遺行邪! 其故何也?”東方生曰: “是固非子所能備也(15)。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夫張儀、蘇秦之時,周室大壞,諸侯不朝,力政爭權,相擒以兵,并為十二國(16)。未有雌雄,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說聽行通,身處尊位,澤及后世,子孫長榮。今非然也。圣帝在上,德流天下,諸侯賓服,威振四夷,連四海之外以為席,安于覆盂(17),天下平均,合為一家,動發舉事,猶如運之掌中。賢與不肖,何以異哉! 方今以天下之大,士民之眾,竭精馳說,并進輻湊者(18),不可勝數。悉力慕義,困于衣食,或失門戶(19)。使張儀、蘇秦與仆并生于今之世,曾不能得掌故(20),安敢望常侍侍郎乎! 《傳》 曰: ‘天下無害災,雖有圣人,無所施其才; 上下合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故曰時異則事異。雖然,安可以不務修身乎! 《詩》 曰: ‘鼓鐘于宮,聲聞于外。’‘鶴鳴九皋(21),聲聞于天。’ 茍能修身,何患不榮! 太公躬行仁義,七十二年,逢文王,得行其說,封于齊,七百歲而不絕。此士之所以日夜孜孜,修學行道,不敢止也。今世之處士,時雖不用,崛然獨立,塊然獨處,上觀許由,下察接輿,策同范蠡,忠合子胥,天下和平,與義相扶(22),寡偶少徒,固其常也。子何疑于余哉!” 于是,諸先生默然無以應也。
建章宮后閣重櫟中有物出焉(23),其狀似麋。以聞,武帝往臨視之。問左右群臣習事通經術者,莫能知。詔東方朔視之。朔曰: “臣知之,愿賜美酒粱飯大饗臣,臣乃言。” 詔曰: “可。” 已,又曰:“某所有公田魚池蒲葦數頃,陛下以賜臣,臣朔乃言。” 詔曰: “可。”于是朔乃肯言,曰: “所謂騶牙者也。遠方當來歸義,而騶牙先見(24)。其齒前后若一,齊等無牙,故謂之騶牙。”其后一歲所,匈奴混邪王果將十萬眾來降漢。乃復賜東方生錢財甚多。
至老,朔且死時,諫曰: “《詩》云: ‘營營青蠅,止于蕃(25)。愷悌君子(26),無信讒言。讒言罔極(27),交亂四國。’愿陛下遠巧佞,退讒言!”帝曰: “今顧東方朔多善言?”怪之。居無幾何,朔果病死。
【譯文】 漢武帝時候,齊地有個姓東方名朔的男子,因為他愛好古代的史傳和儒家的經術,所以廣泛地博覽了諸子百家的書簡。東方朔剛進入長安,便去到公車處向皇上進言,其奏折大概用了三千片簡牘。公車處派了兩個人一起扛抬這些奏書,才能搬動它。武帝在宮內閱讀東方朔的奏書,想要停止,都須在那里作一個劃斷的記號,以便接著讀。武帝讀了兩個月才讀完。下詔封了東方朔為郎官,經常隨侍在武帝左右。武帝屢次召喚東方朔到他跟前談論政事,武帝沒有不高興的。武帝時時在其跟前,下詔賞賜東方朔的食物。東方朔吃完飯,還要在懷中揣上剩余的肉拿回去,將衣服全弄上污漬。武帝屢賞賜給朔絹綢,他便肩扛手拿而去。他專用皇上所賜的金錢絹綢去娶長安城中年輕漂亮的女子。大略每次娶婦一年的樣子就拋棄了,又重新娶一個。皇上所賜的錢財都盡用在那些女子身上。武帝左右的諸位郎官中有一半人都叫東方朔為 “瘋子”武帝聞聽這稱呼,便說: “假使東方朔為官做事沒有這等行為的話,你們這些人怎么能配跟他在一起呢!”
東方朔保舉他的兒子做郎官,又調任為侍中的接待外來賓客,通報洽談外事的職位,還時常奉命出使他國。東方朔在宮殿中行走,一位郎官對他說: “人們都認為你是瘋子。” 東方朔說: “如像我東方朔這樣的人,就是所謂的隱居在朝廷間的人呀,古代的人,便隱居在深山中。” 有一次,東方朔坐在宴席上,飲酒半醉,便爬在地上歌唱道: “我淪落在世俗之中,隱居在金馬門。宮殿中可以隱居全身,又何必去到深山之中,居住在竹門草舍之下呢!” 金馬門就是官宦衙之門,其門旁有銅馬,所以稱他為 “金馬門”。又有一次,許多在官的學者們會聚在宮殿下與東方朔擺談議論,那些人都詰難東方朔說: “蘇秦、張儀兩人偶爾碰到萬乘之主 (君主),就都得了卿相這樣的高官厚祿之位,他們的恩澤延續到后世子孫。現如今你先生修得了先王的治國安邦之術,仰慕圣人的仁義,讀得爛熟的 《詩經》、《書經》 以及諸子百家的書,數都數不清。著書立說,你自認為海內沒有第二個,則可說是博古通今論辯機智了。而且全力盡忠去事奉圣上,這樣一天天持續已幾十年了,你的官位不過是個郎官,職責不過是個手持戰戟侍從。這意味著你尚且有過失么! 不然,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東方朔回答道: “這原本不是你們所能夠完全了解的。那時有那時的時情,此時有此時的時情,那時與此時怎么可以相提并論呢! 張儀、蘇秦所處的時情是: 周王室已經很衰敗,諸侯王已不朝貢周天子,各自行政爭奪權利,相互之間興兵擒拿,域內兼并為十二國,這些諸侯國不分強弱,他們之中得到謀士的就強大,失掉謀士的就要滅亡。所以那時游說之士很行得通吃得開,那身價自然很尊貴,其恩澤延及后世,其子孫長久榮華富貴。現在的時情就不是這樣了。我們的圣帝在上,他的德政流傳天下,諸侯臣服,他的威望震懾四面的蠻夷,將四境之外的疆土連成一片猶如一張席,國內形勢猶如倒置的盤盂那樣安安穩穩,天下勢力均衡,合而成為一統,凡是舉動行事,猶如在手掌中搬動一下那么容易。此時的能干者與窩囊廢又有什么差別呢! 而今偌大的天下,眾多的學士庶民,都極盡全部精力奔馳游說,并立進言的人猶如車輪的輻子那樣湊集在一起,數都數不清。這樣盡全力傾慕道義,有的在衣食上都很困苦,有的連進身的門戶都摸不著。假使張儀、蘇秦那伙人生在今天這個世道,就不會得到掌故的官職,怎么敢奢望常侍郎的官位呢! 《史傳》 說: ‘天下沒有災害,雖然有圣人,也無法施展其才干; 一國的上下和睦同心,雖然有賢良的人,也沒處立功。’ 《詩經》說: ‘鼓和鐘放在深宮中,敲擊出的聲音能傳到宮外’,‘處在幽深遙遠沼澤中的鶴,它的鳴叫聲可傳到天上。’ 假如能修身養性,何必擔心不榮華呢! 姜太公親自行仁義七十二年,因逢周文王,才得以實施他的學說才華,后來封在齊地,后世子孫七百年而沒有絕斷其恩澤的蔭庇。這就是學士們為什么要日夜孜孜不倦地修學行道,不敢止息了。現今世上家居而未走上仕途的學士,時代雖然不用他們,他們像石頭那樣矗立著,像泥塊那樣靜處著,然處士的志節可與許由、接輿、范蠡、伍子胥相比,天下和平安寧,用修身養性相持,處士無伴少友的孤立,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你們又為什么要對我猜疑呢!” 于是,諸位先生啞口無言,不能應答。
建章宮后面亭閣雙重欄桿中有一動物出現了,它的形狀像麋鹿。武帝聽說了,便前往臨近觀看。詢問左右群臣中那些精通經術的人,沒有誰知道這動物是什么。下詔傳喚東方朔來看。東方朔說: “我知道是什么,希望賞賜美酒好飯豐盛地宴飲我,我才說。” 武帝下詔說: “可以。” 東方朔用畢酒飯,又說: “某處有公田魚池蒲葦地幾頃,陛下將其賞賜我,我東方朔才說。” 武帝下詔說:“可以。” 于是,東方朔才說道: “那就是叫做騶牙的東西呀。這是吉祥的征兆啊,遠方之邦有來歸義的,因而騶牙才預先出現。它的牙齒長得前后一致,整齊相等,沒有門牙,所以叫它騶牙。” 這之后一年許,匈奴混邪王果然率領十萬之眾來歸降漢廷。于是,漢武帝又賞賜東方朔很多錢財。
到老年,東方朔要死時,他諫言說: “《詩經》說: ‘嗡嗡亂飛的蒼蠅,停止在藩籬上。慈祥端莊的君子,不相信讒言。讒言沒有止境,是四方的鄰國相互搗亂。’ 希望陛下遠離乖巧奸佞小人,退避讒言!” 武帝說: “而今東方朔反倒多善意的言論了!” 對他感到奇怪。沒過多久,東方朔果然病死了。
【鑒賞】 東方朔 (前154—前93),西漢文學家。平原厭次 (今山東惠民)人,字曼倩。武帝時,為太中大夫。性詼諧滑稽,善辭賦,有 《答客難》等篇,史書上稱他為雜家,關于他詼諧機智的傳說,在民間流傳很多。本文選自 《滑稽列傳》,通過他的諸多小事,表現了東方朔的博學廣見,睿智機敏,狂放忠直的性格特征。
首先,文章概括介紹東方朔的 “怪異”與 “狂放”。(一)他博學多聞,見多識廣。初入長安,給皇帝的公車上書有 “三千奏牘”,皇帝看了兩月才完。可見他的言論與見解之多之廣; (二)他拜為郎后,常以詼諧幽默之話語使皇帝大悅; (三)皇帝賜他的飯,他常將余肉用衣服包回去,使衣服盡污; (四) 皇帝賜他的縑帛錢幣,他用于娶長安城中的好女為妻,一年之后,又重新再娶;(五) 自薦兒子為郎,為侍謁,常持節出使; (六) 自謂自己是“避世于朝者”,故酒酣之時,常爬在地上歌唱: “我淪落于世俗之中,避世在宦者的金馬署門。朝廷中就可避世,何必再去尋求深山、蒿廬之門!”他的這些反常的“怪異”和“狂放”的行為與言辭,顯示了他是一個狂放不羈的人,當同僚呼他為“狂人”時,皇帝則說: “如果東方朔沒有這些荒誕怪異的行為,你們哪個能比得上他呢!” 從側面反襯出東方朔的智慧與才能!
其次,寫東方朔的 “答客難”。許多在官的學者先生有一次一起詰難東方朔,問他: “古時的蘇秦、張儀,不過游說之士,官至卿相,先生學問淵博,頌百家之言,著竹帛之書,執自為以海內無雙,可謂博聞辯智,盡心盡力以事圣帝 (武帝)數十年,為什么你的官位僅不過持戟侍從的郎官?是不是你還有什么缺點啊?” 東方朔進行答辯: (一) 先提出自己的觀點: “彼一時也,此一時也,豈可同哉!” (二)分析“彼一時,此一時”。“彼一時” 為戰國時期,周室大壞,諸侯各自為王,紛爭為十二國,不分雌雄之際,得士者強,失士者亡。故士子能身處尊位,澤及后世; “此一時”是圣帝 (武帝) 一統天下,諸侯賓服,威振四夷,天下安定。大凡行動舉事用不著特殊的才智,所以 “賢與不肖”沒有區別,士子不能安處尊位就很自然了。(三) 分析 “時異則事異”。今天下一統,人才眾多,紛紛涌向朝廷,一些人連進身的門戶都找不到,假使張儀、蘇秦生在今天,就是連一個掌故小官都得不到,安敢想做到我現在的郎官?所以《傳》說: “天下無害災,雖有圣人,無所施其才; 上下合同,雖有賢者,無所立功。” 所謂 “時勢造英雄”,就是這個道理。(四) 分析修身獲榮與處世獨立。如能像姜太公那樣修身積學行道,何患不榮?但今天的多數士子,他們的志節可與古時的許由、接輿、范蠡、伍子胥相比,因為天下太平,他們的才能均無用武之地,所以他們潔身自好,修身自恃,顯得孤獨,沒有做官,是很平常的事。何況是我呢?東方朔采用正面批駁與說理的方法,將眾位詰難的學者先生駁得啞口無言。
再次,寫東方朔辨獸與遺言。漢武帝建章宮后閣柵欄中,出現一怪獸,其狀似麋鹿。眾人不能知。漢武帝召東方朔來詢問,東方朔回答是“騶牙”,因它的牙齒前后若一,無臼齒,都像門牙一樣,所以叫 “騶牙”,此乃遠方將有人來歸降的吉祥的象征。這當然是隨意的答話,但一年以后,匈奴混邪王果然率十萬眾來降漢。于是東方朔得到了重賞。后,臨死之前,他借用 《詩經·小雅·青蠅》 中的詩句,勸告漢武帝“遠巧佞,退讒言”,否則,讒言傳播,會交亂四方的鄰國。
全文圍繞東方朔的怪異、狂放、睿智、機敏、忠直進行描寫,再現了西漢初年一位避世于朝廷的隱士,即不慕塵世虛榮,隱身于朝廷的知識分子的形象。
注釋
①外家:諸子百家。②公車: 掌管殿廷司馬門的官署。凡是天下上書言事以及國家有征召等事都由他總領。此署因公家車輛所湊聚而命名。凡: 大概。奏牘: 即上書言事的竹簡或木片。當時還未發明紙,只能用竹片或木片書寫,那竹、木片叫簡牘。③持舉: 扛抬。僅然: 剛好。④上方: 宮禁、內廷。乙: 作上劃斷記號。⑤側侍: 侍候在武帝左右。⑥縑 (jian) 帛: 絹綢。擔揭: 擔是肩挑,揭是高舉。⑦徒用: 專用。⑧率:大多。所: 許,光景。更取: 重娶。⑨令: 假使。⑩避世: 隱居。(11)據地: 爬在地上。陸沈: 無水而下沉,比喻淪落。(12)蒿廬: 竹門草舍。(13)博士: 朝廷中執掌經書史料的官,此官須是精通歷史的博學者。共難之: 大家一齊詰難東方朔。難,責難、質問。(14)著于竹帛: 寫成文章或著成書。(15)備: 完全了解。(16)十二國: 指魯、衛、齊、宋、楚、鄭、燕、趙、韓、魏、秦、中山。(17) 覆盂: 倒置的盤盂。盂,一種器皿,上口大,下腳小,將其倒立便很穩固而不會傾倒。比喻時局穩定。(18)輻湊: 形容集中,就像車輪上的每根車輻那樣都湊集在中心的車轂上面。(19)或失門戶: 有的人竟連進身的門戶也摸不著。(20)掌故: 掌管史料 (管檔案、查史實) 的史官。(21)九皋: 幽深遙遠的沼澤。(22)崛然獨立,塊然獨處: 像石頭那樣矗立著,像泥塊那樣靜止著。形容十分孤獨落默。上觀許由,下察接輿,策同范蠡,忠合子胥: 指處士的志節可與許由、接輿、范蠡、伍子胥相比。許由是堯時賢人,堯讓天下給他,他不肯受。接輿是春秋楚人,以歌感動孔子,孔子下車與他相談,他頭也不回地走了。范蠡是春秋楚國人,與文種同事越王勾踐,苦身盡力,給勾踐深謀二十年而滅吳國,雪了會稽之恥,位居上將軍。他認為大名之下難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踐的為人是:可與共患難而不可同安樂,于是,他悄悄去到齊國,改名鴟夷子皮。齊人聞聽他很能干,用他為相。不久他散盡家財,去掉官職而居在定陶,自號陶朱公。子胥即伍子胥,名員,春秋楚人,其父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所殺,他逃往吳國。后來助吳破楚,鞭尸楚平王,以泄憤。他留吳相吳王兩世。最終被伯噽所讒,吳王夫差賜劍令他自殺。與義相扶: 和修身養性相伴。(23)建章宮: 宮殿名,武帝太初元年建。重櫟: 雙重欄桿。物: 奇怪的動物。(24)騶 (zou) 牙: 口中有九顆牙的形式大小都相同,好像騎馬的儀仗隊那樣整齊地排列著,東方朔便按其齒形,隨口命名叫這種動物為騶牙。(25)營營: 蒼蠅亂飛的聲音。蕃: 即藩籬,很密的網絡。(26)愷悌: 慈祥端莊。(27)罔極: 沒有止境。
上一篇:《史記·秦倡侏儒優旃》鑒賞
下一篇:《封禪書》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