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齊中御府長信病[1],臣意入診其脈,告》鑒賞
“熱病氣也[2]。然暑汗,脈少衰[3],不死。”曰:“此病得之當浴流水而寒甚[4],已則熱[5]。”信曰:“唯,然[6]!往冬時,為王使于楚[7],至莒縣陽周水[8],而莒橋梁頗壞,信則攬車轅未欲渡也[9],馬驚,即墮,信身入水中,幾死[10],吏即來救信,出之水中,衣盡濡[11],有間而身寒,已熱如火,至今不可以見寒。”臣意即為之液湯火齊逐熱,一飲汗盡,再飲熱去,三飲病已[12]。即使服藥,出入二十日[13],身無病者。所以知信之病者,切其脈時,并陰[14]。脈法曰“熱病陰陽交者死[15]。”切之不交,并陰。并陰者,脈順清而愈,其熱雖未盡,猶活也。腎氣有時閑濁[16],在太陰脈口而希[17],是水氣也[18]。腎固主水[19],故以此知之。失治一時,即轉為寒熱[20]。
【段意】 記病案之四:齊中御府長信有病,診斷為熱病,出汗后已不危險。病因是水中受寒引起發熱。診斷準確。服用液湯火齊三次病愈,再服藥20來天,疾病全消。病案中細述了脈象及病理,并分析了熱病的不同情況。
注釋
[1]中御府長:官名,諸侯王國中御史大夫府之長官。信:人名。[2]熱病氣:言脈象上有熱病之氣。熱病,病名,由外感引起。[3]暑汗:炎熱出汗。少衰:稍弱。[4]當浴流水而寒甚:言洗浴于流水之中而寒冷已極。[5]已則熱:過后又熱。已,隨后,旋即。[6]唯:謙恭的應答聲。然:是的、不錯。[7]使:出使。[8]莒(ju)縣:在今山東莒縣。陽周:水名,在莒縣境。[9]攬:握住。[10]幾(ji):幾乎。[11]濡(ru):浸濕。[12]病已:病治愈。[13]出入二十日:言約二十天。[14]并陰:中醫學名詞。言病得之于水濕之邪,“水者陰氣也”,其病屬陰;在脈象上也呈現陰脈,即稱“并陰”。[15]陰陽交:病癥名。熱病雖出汗卻不退熱,脈搏躁動急速,發狂言不能食。中醫認為是陽邪入于陰分,交結不解,是危重病癥。[16]腎氣:中醫學名詞。稟賦于父母先天之精氣,腎精化生之氣。閑濁:略微重濁。[17]太陰:經脈名稱之一。脈口:即寸口,兩手供醫生診脈的部位。希:通“稀”。[18]水氣:水液停留于體內而產生的病癥。多因脾腎陽虛,不能運化水濕而造成。[19]腎固主水:腎臟主管全身水液代謝。[20]寒熱:病癥名,是惡寒發熱癥狀。
上一篇:《史記·田叔列傳第四十四·田叔者,趙陘城人也[1].》鑒賞
下一篇:《校尉、候、司馬[3],獨周丘不得用.》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