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齊地已定,韓信自立為齊王[1],使嬰別將擊楚將公杲于魯北[2],破之。》鑒賞
轉南,破薛郡長[3],身虜騎將一人[4],攻(博)[傅]陽[5],前至下相以東南僮、取慮、徐[6]。度淮[7],盡降其城邑,至廣陵[8]。項羽使項聲、薛公、郯公復定淮北[9]。嬰度淮北,擊破項聲、郯公下邳[10],斬薛公,下下邳。擊破楚騎于平陽[11],遂降彭城,虜柱國項佗。降留、薛、沛、酂、蕭、相[12]。攻苦、譙[13],復得亞將周蘭。與漢王會頤鄉[14]。從擊項籍軍于陳下[15],破之,所將卒斬樓煩將二人,虜騎將八人。賜益食邑二千五百戶。
項籍敗垓下去也[16],嬰以御史大夫受詔將車騎別追項籍至東城[17],破之。所將卒五人共斬項籍[18],皆賜爵列侯。降左右司馬各一人[19],卒萬二千人,盡得其軍將吏。下東城、歷陽[20]。渡江[21],破吳郡長吳下[22],得吳守,遂定吳、豫章、會稽郡[23]。還定淮北,凡五十二縣。
【段意】 寫灌嬰在對楚作戰,徹底殲滅楚軍,完成劉氏一統天下所立下的戰功。共有五層意思:一、韓信派灌嬰部將攻打楚將和楚地取得了接節節勝利。二、項羽派部將再定淮北,灌嬰渡淮北,攻占下邳,斬殺楚將一人;在平陽擊潰楚騎兵,彭城投降,項佗被捉;留、薛、沛、酂、蕭、相等縣相繼向灌嬰部投降;攻打苦、譙等縣,再次抓獲楚亞將周蘭。三、與漢王會師后又跟從漢王在陳附近擊潰項羽軍隊,結果楚方樓煩將二人被斬,騎將八人被俘。灌嬰受到增加食邑2500戶的獎賞。四、項羽在垓下之戰中失敗逃走,灌嬰接受漢王命令進行追擊,在東城擊潰項軍,項羽被灌嬰五名將士所共斬(五人均賜爵列侯),其左右司馬及兵卒一萬二千人投降,全部將領和官吏被捉。五、攻占了楚殘留的全部國土,捉獲了吳郡郡守。
注釋
[1]事見《淮陰侯列傳》 [2]別將:部將。[3]薛郡:治所在今山東曲阜縣。薛郡長,即薛郡郡守。[4]身:親身,親自。[5]傅陽:古邑名,在今山東嶧縣南。[6]下相: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宿遷縣西。僮:古邑名,在今江蘇睢寧縣西北。取慮:古邑名,在今江蘇睢寧縣北。徐:古邑名,在今安徽泗縣東南。[7]淮:淮河。[8]廣陵: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揚州市。[9]郯:音壇(tan)。[10]下邳(pi):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11]平陽:古邑名,在今江蘇徐州市西。[12]留: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沛縣東南。薛:古縣名,治所在今山東滕縣東南。沛:古縣名,治所在今江蘇沛縣。酂(cuo):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永城縣西。蕭: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蕭縣西北。相: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濉溪縣北。[13]苦: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鹿邑縣東。譙: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毫縣。[14]頤鄉:古鄉村名,在今河南鹿邑縣南。[15]陳:古縣名,治所在今河南淮陽縣。[16]垓下:古地名,在今安徽靈壁縣南沱河北岸。[17]東城: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定遠縣東南。[18]將卒五人共斬:項王在烏江邊自刎而死,死后被灌嬰手下軍官王翳割去其頭,其余騎兵為了爭奪項羽尸體互相殘殺,最后,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和楊武各奪得一部分肢體。[19]司馬:官名,掌管軍政和軍賦。[20]歷陽:古縣名,治所在今安徽和縣。[21]江:長江。[22]吳郡: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23]豫章: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市。會稽:古郡名,治所在今江蘇蘇州市。
上一篇:《史記·樊酈滕灌列傳第三十五·商事孝惠[1],高后時,商病,不治[2].》鑒賞
下一篇:《史記·田叔列傳第四十四·田叔者,趙陘城人也[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