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黃庭堅
訴衷情·一波才動萬波隨
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
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
作者在此詞前有一段小序云:“在戎州登臨勝景,未嘗不歌漁父家風,以謝江山。門生請問:先生家風如何?為擬金華道人作此章”這段話至少說明如下兩個內容:第一,此詞作于戎州。黃庭堅因被人指控《神宗實錄》中關于王安石新法的記載有失實之處,被貶為涪州(今四川涪陵)別駕,安置黔州(今四川彭水),后移戎州(今四川宜賓)。當時詞人正身處貶黜的逆境,但詞中所表現的情緒卻如此灑脫,可見其師承東坡,有豪放豁達之風;第二,山谷以漁父家風自況,即在詠吟漁父的歌中找到了自己的主全意識——詞人自身的思想情感的寄托。
這首詞的妙處在于:表面上處處描寫漁父垂釣的情景,實際上處處表現詞人自身的一種心態和心境。漁父垂釣的情態和垂釣后的恬適,恰好是詞人心靈生活的一個貼切而圓滿的象征。“一波才動萬波隨,蓑笠一鉤絲。”起首二句便勾勒出漁父垂釣時的形象和環境:他穿著蓑衣,戴著斗笠,靜靜地佇立或蹲坐在湖畔或水邊,只要有一個波浪輕輕掀動,層層漣漪就會環環相套地泛起萬道波紋。這里我們不由得聯想到:詞人創作靈感也正象這“一波才動萬波隨”似的奇妙,只要有一個念頭油然產生,就會浮想聯翩,生發出層出不窮的感情波瀾的涌動。“錦鱗正在深處,千尺也須垂。”既是寫漁父哪怕垂絲千尺也要釣到碧水深處的條條“錦鱗”,同時也是寫詞人對意象、意境的捕捉和經營,也應該有這種深水釣魚的耐心和精神:只要在“千尺”深層處能碰觸到“一條好魚”(一個極為準確的典型意象)就應當不辭其苦地擷取于筆端,化為詞章中的佳辭妙句。
下闋寫漁父釣魚時魚兒上鉤的細微過程和釣得魚后滿載而歸的愜意心境。“吞又吐,信還疑,上鉤遲。”十分細膩地寫出釣魚的具體情景,沒有細致的觀察,詞人便不會寫得這般傳神。但這似乎又是詞人捕捉形象時的微妙感受,當他從生活的礦藏中提取藝術形象時不是也這般煞費苦心嗎:一個意象跳入腦中,往往有如魚兒上鉤似的吞而復吐,來而復去,幾經周折才遲遲落跡筆端,化為妙語。詞人把一種微妙的心理感覺和創作過程化為這樣的具象顯現,真可謂巧思入化,妙筆傳神。“水寒江靜,滿目青山,載月明歸”。這既是漁父捕魚而歸時美麗的自然情景和閑適愜意心境的寫照:在水寒波浪靜的江面上,船兒悠悠地滿載而歸,兩岸滿目青山,天空高懸一輪明月;同時也是詞人經過苦思冥想與慘淡經營完成一篇作品后的一種極其舒展的心境象征。
上一篇:(宋)黃庭堅《訴衷情·小桃灼灼柳鬖鬖》原文、翻譯及賞析
下一篇:(宋)范仲淹《蘇幕遮·懷舊》原文、翻譯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