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范雎蔡澤列傳第十九·客卿范雎復說昭王》鑒賞
“秦、韓之地形,相錯如繡[1]。秦之有韓也,譬如木之有蠹也[2],人之有心腹之病也。天下無變則已[3],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4]? 王不如收韓[5]?!闭淹踉唬骸拔峁逃枕n[6],韓不聽,為之奈何?”對曰:“韓安得無聽乎[7]? 王下兵而攻滎陽[8],則鞏、成皋之道不通[9];北斷太行之道[10],則上黨之師不下[11]。王一興兵而攻滎陽,則其國斷而為三[12]。夫韓見必亡,安得不聽乎?若韓聽,而霸事因可慮矣[13]。”王曰:“善?!鼻矣l使于韓[14]。
范雎日益親,復說用數年矣[15],因請間說曰[16]:“臣居山東時[17],聞齊之有田文,不聞其有王也;聞秦之有太后、穰侯、華陽、高陵、涇陽,不聞其有王也。夫擅國之謂王[18],能利害之謂王[19],制殺生之威之謂王[20]。今太后擅行不顧[21],穰侯出使不報[22],華陽、涇陽等擊斷無諱[23],高陵進退不請[24]。四貴備而國不危者[25],未之有也。為此四貴者下,乃所謂無王也[26]。然則權安得不傾[27],令安得從王出乎[28]?臣聞善治國者,乃內固其威而外重其權[29]。穰侯使者操王之重[30],決制于諸侯[31],剖符于天下[32],政適伐國[33],莫敢不聽。戰勝攻取則利歸于陶[34],國弊御于諸侯[35];戰敗則結怨于百姓,而禍歸于社稷[36]。詩曰[37]‘木實繁者披其枝[38],披其枝者傷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國[39],尊其臣者卑其主[40]’。崔杼、淖齒管齊[41],射王股[42],擢王筋,縣之于廟梁,宿昔而死[43]。李兌管趙,囚主父于沙丘,百日而餓死[44]。今臣聞秦太后、穰侯用事[45],高陵、華陽、涇陽佐之,卒無秦王,此亦淖齒、李兌之類也。且夫三代所以亡國者[46],君專授政[47],縱酒馳騁弋獵[48],不聽政事[49]。其所授者[50],妒賢嫉能,御下蔽上[51],以成其私[52],不為主計[53],而主不覺悟,故失其國。今自有秩以上至諸大吏[54],下及王左右[55]無非相國之人者[56]。見王獨立于朝[57],臣竊為王恐萬世之后,有秦國者非王子孫也。”昭王聞之大懼,曰:“善?!庇谑菑U太后[58],逐穰侯、高陵、華陽、涇陽君于關外[59]。秦王乃拜范雎為相。收穰侯之印,使歸陶。因使縣官給車牛以徙[60],千乘有余[61]。到關[62],關閱其寶器[63],寶器珍怪多于王室。
秦封范雎以應,號為應侯[64]。當是時,秦昭王四十一年也。
【段意】 寫范雎又勸說昭王對外應制服韓國,出兵攻取滎陽迫使其歸順,以消除心腹之患,進而謀劃稱霸大業;對內應排除太后、穰侯的勢力,加強君主的權威。昭王認為范雎所論極是,便準備遣使前往韓國,又廢太后,逐穰侯等人于關外。同時拜范雎為相,封為應侯。
注釋
[1]相錯如繡:謂兩國地形相互交錯,形如錦上各色線條交織。[2]蠹(du):蛀蟲。[3]已:罷了。[4]孰大于韓:有誰比韓國更大。謂韓是秦的大患。[5]收:制服。[6]固:本來。[7]安得:怎能。[8]下兵:出兵東下。滎(xing)陽:韓邑名。在今河南滎陽東北。[9]鞏:今河南鞏縣。在滎陽西。成皋(gao):韓邑名,又名虎牢。在今河南滎陽西北汜水。[10]太行:太行山。[11]上黨:韓地名。其地在今山西之東南部。[12]斷而為三:被分割成三塊。[13]慮:圖謀。[14]且欲:將要,準備。發使:派遣使臣。[15]說用:被寵信任用。說:通“悅”。[16]請間(jian):請求空隙時間單獨談話。間:空隙,私自。說(shui):勸說。[17]山東:崤山以東。指入秦前所居之地。[18]擅國之謂王:能獨攬一國大權的才稱得上是王。擅:獨斷。[19]利害:指興利除害。[20]制殺生之威:有裁斷生與殺的權威。制:裁決。[21]擅行:獨斷專行。[22]出使不報:出使他國歸來不向秦王報告。[23]擊斷:處治、決斷事情。擊:治。諱:顧忌。[24]進退:指人員的任免、事情的行止等。請:請示。[25]四貴備:這四類權貴齊備。[26]為:于,處在。乃:便。這兩句說:人們都處在四類權貴的控制下,這便叫做沒有國王了。[27]權:指國君應掌的大權。傾:旁落。[28]出:發出。[29]固:鞏固。威:威信,威望。重:加重。[30]穰侯使者:穰侯派出的使者。操王之重:竊取大王的權威。操:把持。[31]決制于諸侯:在各諸侯國間進行控制,決斷一切。[32]剖符于天下:在各處訂立盟約。剖符:“符”是用竹制的契約,剖而為二,帝王與受賜的諸侯或功臣各存一半,作為憑證。這里借指結盟締約等事。[33]政(zheng)適(di)伐國:征伐敵國。政:通“征”。適:通“敵”。[34]攻取:攻占了土地。陶:在今山東定陶西北。穰侯的封國。[35]國弊御于諸侯:國家困弊將受制于諸侯。即前文所說“多出師則害于秦”。御:制。[36]社稷:土神和谷神。用以代稱國家。[37]詩曰:引詩出處未詳。《逸周書·周?!酚信c此近似的話。[38]木實:果實。披:折損。[39]大其都:擴大貴族、功臣的封邑。[40]卑其主:使君主的尊嚴降低。[41]崔杼(zhu):春秋齊大夫。曾射殺齊莊公,中其股。見《史記·齊太公世家》。淖(zhuo)齒:戰國時楚人,曾相齊?!把喙R,齊破。閔王奔莒(今山東莒縣),淖齒殺閔王?!?見《戰國策·齊六》)管:掌管,控制。[42]射王股:指崔杼的事。[43]擢王筋以下三句:指淖齒殺齊閔王的事,意思為:淖齒抽出閔王的筋,把他吊在廟堂的梁上,短時間就死去。《戰國策·秦三》記范雎這幾句話為:“淖齒,管齊之權??s閔王之筋,懸之廟梁,宿昔而死。”擢:抽??h:通“懸”。宿昔:早晚。表示時間短。[44]李兌:戰國時趙國大臣。主父:趙武靈王晚年傳位于子何,武靈王自號為“主父”。其長子章不服,興兵作亂。失敗后逃往主父所居沙丘宮躲避,李兌用兵包圍沙丘宮三月余,主父餓死。見《史記·趙世家》。沙丘:地名。在今河北廣宗境內。[45]用事:掌權 [46]三代:指夏、商、周三代。[47]君專授政:指君主把國政集中交給寵信大臣。專:集中。[48]縱酒:盡情飲酒。馳騁弋(yì)獵:馳馬打獵。弋:用繩系在箭上而射。 [49]聽:了解情況而加以處理。[50]其所授者:指所信任的人。[51]御:壓制。[52]成:成就,實現。[53]不為主計:不替君主考慮。[54]有秩;有職位的人,這里實指下級官吏。秩:官吏的職位或品級。[55]左右:指左右供使喚的人。[56]相國:指穰侯。[57]獨立:孤立。[58]廢:廢黜,取消特權地位。[59]關外:指都門之外,即趕出京都。 [60]縣官:指官府。徙:遷走。 [64]乘(shèng ):車輛。 [62]關:關口。 [63]閱:檢查。[64]應:邑名。在今河南魯山縣東。
上一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居頃之,而魏請為從[1].》鑒賞
下一篇:《史記·樂毅列傳第二十·樂毅者,其先祖曰樂羊[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