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典故·子胥濤
【出典】 東漢·趙曄《吳越春秋》卷五《夫差內傳》:“吳王聞子胥之怨恨也,乃使人賜屬鏤之劍。子胥受劍……仰天呼怨……遂伏劍而死。吳王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之器,投之于江中,言曰:‘胥,汝一死之后,何能有知?’即斷其頭,置高樓上……乃棄其軀,投之江中。子胥因隨流揚波,依潮往來,蕩激崩岸。”《錢塘志》:“伍子胥累諫吳王,賜屬鏤劍而死。臨終,戒其子曰:‘……以鮧魚皮裹吾尸,投于江中,吾當朝暮乘潮,以觀吳之敗。’自是自海門山,潮頭洶高數百尺,越錢塘漁浦,方漸低小,朝暮再來,其聲震怒,雷奔電走百余里。時有見子胥乘素車白馬在潮頭之中。”(據《太平廣記》卷二九一《伍子胥》引)
【釋義】 春秋時,吳國功臣伍子胥直言進諫,吳王夫差聽信讒言,賜劍逼死子胥,并投尸入江。傳說他的冤魂隨潮激蕩。后世常用此典詠錢塘江潮。
【例句】 ①子胥英爽海濤橫。(毛滂《小重山·宴太守張公內翰作》667)作者宴請錢塘張太守,句中用本典切合錢塘。②堪恨處,人道是、子胥冤憤終千古。(辛棄疾《摸魚兒·觀潮上葉丞相》1868)這里用本典敘寫觀潮時的思緒。③想子胥、今夜見嫦娥,沉冤雪。(史達祖《滿江紅·中秋夜潮》2343)這里用本典敘寫中秋之夜觀潮時的遐想。
上一篇:典故《子美游蜀無心戀》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
下一篇:典故《子虛》什么意思|出處|釋義|例句|用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