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花,所以也愛養花。我可還沒成為養花專家,因為沒有工夫去作研究與試驗。我只把養花當作生活中的一種樂趣,花開得大小好壞都不計較,只要開花,我就高興。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
花雖多,但無奇花異草。珍貴的花草不易養活,看著一棵好花生病欲死是件難過的事。我不愿時時落淚。北京的氣候,對養花來說,不算很好。冬天冷,春天多風,夏天不是干旱就是大雨傾盆,秋天最好,可是忽然會鬧霜凍。在這種氣候里,想把南方的好花養活,我還沒有那么大的本事。因此,我只養些好種易活、自己會奮斗的花草。
不過,盡管花草自己會奮斗,我若置之不理,任其自生自滅,它們多數還是會死了的。我得天天照管它們,像好朋友似的關切它們。一來二去,我摸著一些門道:有的喜陰,就別放在太陽地里,有的喜干,就別多澆水。這是個樂趣,摸住門道,花草養活了,而且三年五載老活著、開花,多么有意思呀!不是亂吹,這就是知識呀!多得些知識,一定不是壞事。
我不是有腿病嗎?不但不利于行,也不利于久坐。我不知道花草們受我的照顧,感謝我不感謝;我可得感謝它們。在我工作的時候,我總是寫了幾十個字,就到院中去看看,澆澆這棵,搬搬那盆,然后回到屋中再寫一點,然后再出去,如此循環,把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結合到一起,有益身心,勝于吃藥。要是趕上狂風暴雨或天氣突變哪,就得全家動員,搶救花草,十分緊張。幾百盆花,都要很快地搶到屋里去,使人腰酸腿疼,熱汗直流。第二天,天氣好轉,又得把花兒都搬出去,就又一次腰酸腿疼,熱汗直流。可是,這多么有意思呀!不勞動,連棵花兒也養不活,這難道不是真理么?
送牛奶的同志,進門就夸“好香”!這使我們全家都感到驕傲。趕到曇花開放的時候,約幾位朋友來看看,更有秉燭夜游的神氣——曇花總在夜里放蕊。花兒分根了,一棵分為數棵,就贈給朋友們一些;看著友人拿走自己的勞動果實,心里自然特別喜歡。
當然,也有傷心的時候,今年夏天就有這么一回。三百株菊秧還在地上(沒到移入盆中的時候),下了暴雨。鄰家的墻倒了下來,菊秧被砸死者約三十多種,一百多棵!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
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實,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是養花的樂趣。
(1956年10月21日《文匯報》)
賞析小品文的寫法最為自由,以意役法,不拘一格。但最能代表小品文文體特點的當是林語堂等竭力倡導的“娓語體”或“閑談體”,這種文字如良朋話舊,私房娓語,談天說地,下筆隨意。老舍先生的這篇《養花》稱的上是“娓語體”中的一件佳品。
小品文的立意大多并不深奧,繁復,如果我們也像對待其它文學作品那樣對待小品文,對文章的立意看得過重,只是力圖發現立意的凝重、謹嚴乃至新奇,就不免有舍本求末之嫌。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使我們對一些好的小品文失之交臂。因此,對小品文,我們的興趣最好由“形而上”亦即理念轉向“形而下”即語言本身,由閱讀時的正襟危坐轉向無拘無束。一如本文,似家常絮語,娓娓而談,雖不刻意追求立意的宏闊、凝重,但我們分明也可以感受到作者那熱愛生活、積極向上的美好情懷,至于從那惟誠相與、輕松自然的語言氛圍中得到的審美愉悅就更令人難忘。
本文語言特色鮮明,老舍先生為文的筆墨趣味湛然可見。一是俗白,通篇是口語,大白話,樸實、本色,生活氣息濃厚。比如說到因鄰居家的墻倒塌砸死一百多棵菊秧,“全家都幾天沒有笑容!”就這么一句話,實實在在,全家人對花的愛惜之情和花在老舍一家人心中的位置,一目了然。二是洗煉,口語和白話都經過不露痕跡的加工提煉,干脆利索。三是富于節奏感,語句長度適中,沒有突兀而起的長句和拗口句,句與句之間音節銜接諧調,便于誦讀。四是洋溢著詼諧、幽默的氣氛,別有風趣。比如,介紹院中的花草,“在我的小院中,到夏天,滿是花草,小貓兒們只好上房去玩耍,地上沒有它們的運動場。”寥寥幾句,既寫了院中花草之多,也把小貓的頑皮好動寫得活靈活現,增添了文章的情趣。
上一篇:《城與年》原文|賞析
下一篇:《題李生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