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維三代尚矣[1],年紀不可考,蓋取之譜牒舊聞[2],本于茲,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鑒賞
幽、厲之后,周室衰微,諸侯專政,《春秋》有所不紀;而譜牒經略[3],五霸更盛衰,欲睹周世相先后之意,作《十二諸侯年表》第二。
春秋之后,陪臣秉政,強國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諸夏,滅封地,擅其號[4]。作《六國年表》第三。
秦既暴虐,楚人發難,項氏遂亂,漢乃扶義征伐;八年之間,天下三嬗[5],事繁變眾,故詳著《秦楚之際月表》第四。
漢興已來,至于太初百年,諸侯廢立分削,譜紀不明,有司靡踵[6],強弱之原云已也。作《漢興已來諸侯年表》第五。
維(高)祖元功[7],輔臣股肱,剖符而爵,澤流苗裔,忘其昭穆[8],或殺身隕國[9]。作《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間,維申功臣宗屬爵邑,作《惠景間侯者年表》第七。
北討強胡,南誅勁越,征伐夷蠻,武功爰列。作《建元以來侯者年表》第八。諸侯既強,七國為從,子弟眾多,無爵封邑,推恩行義[10],其勢銷弱,德歸京師。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國有賢相良將,民之師表也。維見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賢者記其治,不賢者彰其事。作《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第十。
注釋
[1]尚:年代久遠。[2]譜牒:記載世系謚號的書冊。舊聞:古代文獻。[3]經略:論次大略。[4]擅其號:專稱皇帝之號。[5]三嬗(shan):三次更迭,指陳勝、項羽、劉邦的相繼號令天下。[6]有司靡踵:主管的人無法接續。[7]元功:創業之功。[8]忘其昭穆:分不清昭穆。古代宗廟,始祖居中,子孫分世次立于左右,左為昭、右為穆。[9]殺身隕國:身遭殺戮,國被廢除。[10]推恩行義:指漢武帝采納主父偃之策,使諸侯子弟均得為侯,名為推恩行義,實為削弱諸侯的措施。
上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大夫壺遂曰[1]:“昔孔子何為而作《春秋》哉?”太史公》鑒賞
下一篇:《史記·太史公自序第七十·末世爭利,維彼奔義;讓國餓死,天下稱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