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孝景三年,吳楚七國反,吳使者至淮南,淮南王欲發兵應之。》鑒賞
其相曰:“大王必欲發兵應吳,臣愿為將。”王乃屬相兵[1]。淮南相已將兵,因城守,不聽王而為漢,漢亦使曲城侯將兵救淮南[2],淮南以故得完[3]。吳使者至廬江,廬江王弗應,而往來使越[4]。吳使者至衡山,衡山王堅守無二心。孝景四年,吳楚已破,衡山王朝,上以為貞信,乃勞苦之曰:“南方卑濕[5]。”徙衡山王王濟北,所以褒之。及薨,遂賜謚為貞王。廬江王邊越[6],數使使相交[7],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8]。淮南王如故。
【段意】 寫漢景帝時,三王對吳楚之亂的不同態度和結局:淮南王劉安欲應而未遂,終不獲褒貶;廬江王劉賜雖未應,但與越往來密切,被改為衡山王,王江北;原衡山王劉勃貞信有功,被褒獎而離開卑濕的南方,改為濟北王。
注釋
[1]王乃屬相兵:淮南王就把兵交給相去率領。屬,歸屬。[2]曲城侯:姓蟲名捷,其父名逢,高祖時的功臣。[3]以故得完:因此得以保全。[4]往來使越:派人與越國互相聯絡。[5]卑濕:低凹、潮濕。[6]邊越:(封地)靠近越國。[7]數使使相交:屢次派使者往來。[8]故徙為衡山王,王江北:因此改封為衡山王,領江北之地。這是為了隔斷廬江王與越的聯系,以免生亂。
上一篇:《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孝文八年,上憐淮南王,淮南王有子四人,皆七八歲,乃封子安為阜陵侯,子勃為安陽侯,子賜為陽周侯,子良為東成侯.》鑒賞
下一篇:《史記·淮南衡山列傳第五十八·淮南王有女陵,慧,有口辯.》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