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匈奴[1],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2],曰淳維。》鑒賞
唐虞以上有山戎、獫狁、葷粥[3],居于北蠻[4],隨畜牧而轉移。其畜之所多則馬、牛、羊,其奇畜則橐駝、驢、騾、駃騠、騊駼、 驒騱[5]。 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6],然亦各有分地[7]。毋文書,以言語為約束。兒能騎羊,引弓射鳥鼠;少長則射狐兔[8]:用為食。士力能毌弓[9],盡為甲騎[10]。其俗,寬則隨畜[11],因射獵禽獸為生業[12];急則人習戰攻以侵伐[13],其天性也。其長兵則弓矢[14],短兵則刀鋋[15]。利則進,不利則退,不羞遁走[16]。茍利所在[17],不知禮義。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18],衣其皮革[19],被旃裘[20]。壯者食肥美,老者食其馀,貴壯健,賤老弱。父死,妻其后母[21];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諱[22],而無姓字[23]。
夏道衰[24],而公劉失其稷官[25],變于西戎[26],邑于豳[27]。其后三百有馀歲[28],戎狄攻大王亶父[29],亶父亡走岐下[30],而豳人悉從亶父而邑焉[31],作周[32]。其后百有馀歲,周西伯昌伐畎夷氏[33]。后十有馀年,武王伐紂而營洛邑[34],復居于酆、鄗[35],放逐戎夷涇、洛之北,以時人貢,命曰“荒服”[36]。其后二百有馀年,周道衰,而穆王伐犬戎[37],得四白狼四白鹿以歸。自是之后[38],荒服不至。于是周遂作《甫刑》之辟[39]。穆王之后二百有馀年,周幽王用寵姬褒姒之故[40],與申侯有郤[41]。申侯怒而與犬戎共攻殺周幽王于驪山之下[42],遂取周之焦獲,而居于涇、渭之間,侵暴中國[43]。秦襄公救周[44],于是周平王去酆、鄗而東徙洛邑。當是之時,秦襄公伐戎至岐,始列為諸侯。是后六十有五年,而山戎越燕而伐齊[45],齊釐公與戰于齊郊。其后四十四年,而山戎伐燕。燕告急于齊,齊桓公北伐山戎,山戎走。其后二十有馀年,而戎狄至洛邑,伐周襄王,襄王奔于鄭之氾邑[46]。初,周襄王欲伐鄭,故娶戎狄女為后,與戎狄兵共伐鄭。已而黜狄后[47],狄后怨,而襄王后母曰惠后,有子子帶,欲立之,于是惠后與狄后、子帶為內應,開戎狄,戎狄以故得入[48],破逐周襄王,而立子帶為天子。于是戎狄或居于陸渾[49],東至于衛,侵盜暴虐中國。中國疾之,故詩人歌之曰“戎狄是應”[50],“薄伐獫狁,至于大原”[51],“出輿彭彭,城彼朔方”[52]。周襄王既居外四年[53],乃使使告急于晉。晉文公初立[54],欲修霸業,乃興師伐逐戎翟[55],誅子帶,迎內周襄王[56],居于洛邑。
當是之時,秦、晉為強國。晉文公攘戎翟[57],居于河西圁[58]、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秦穆公得由余[59],西戎八國服于秦,故自隴以西有綿諸、緄戎、翟、䝠之戎[60],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61]。 而晉北有林胡、樓煩之戎[62],燕北有東胡、山戎[63]。各分散居溪谷,自有君長,往往而聚者百有馀戎,然莫能相一[64]。
自是之后百有馀年,晉悼公使魏絳和戎翟[65],戎翟朝晉。后百有余年,趙襄子逾句注而破并代以臨胡貉[66]。其后既與韓、魏共滅智伯,分晉地而有之[67],則趙有代、句注之北,魏有河西、上郡,以與戎界邊[68]。其后義渠之戎筑城郭以自守,而秦稍蠶食[69],至于惠王[70],遂拔義渠二十五城。惠王擊魏,魏盡入西河及上郡于秦。秦昭王時,義渠戎王與宣太后亂[71],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于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而趙武靈王亦變俗胡服[72],習騎射,北破林胡、樓煩。筑長城,自代并陰山下,至高闕為塞。而置云中、雁門、代郡[73]。其后燕有賢將秦開,為質于胡[74],胡甚信之。歸而襲破走東胡,東胡卻千馀里[75]。與荊軻刺秦王秦舞陽者,開之孫也。燕亦筑長城,自造陽至襄平。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郡以拒胡。當是之時,冠帶戰國七[76],而三國邊于匈奴[77]。其后趙將李牧時,匈奴不敢入趙邊。后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北擊胡,悉收河南地。因河為塞,筑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78]。而通直道[79],自九原至云陽,因邊山險塹,溪谷可繕者治之,起臨洮至遼東萬馀里。又度河據陽山、北假中。
當是之時,東胡強而月氏盛[80]。匈奴單于曰頭曼[81],頭曼不勝秦,北徙。十馀年而蒙恬死,諸侯畔秦,中國擾亂,諸秦所徙適戍邊者皆復去,于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于故塞[82]。
【段意】 寫匈奴與中國的歷史淵源及匈奴的社會習俗。說明匈奴是夏后氏之苗裔,屬中華民族的一個組成部分,長期居住在北部邊境地區,從事畜牧業,善騎射。自夏代以來,常侵擾漢民族居住的中原北部邊境,發生了多次戰爭。
注釋
[1]匈奴:我國古代北方的一個部族。[2]夏后氏:古代部落名。相傳其領袖禹治水有功,繼舜為共主,禹子啟建立夏朝,故夏后氏又為夏朝之別稱。苗裔:后代。[3]唐虞:指陶唐氏和有虞氏,分別為堯、舜的國號。山戎、獫狁(xian yun)、葷粥(xun yu):都是秦漢以前匈奴的名稱。[4]北蠻:指北方蠻荒之地,即中國北部邊境內外。[5]橐(tuo)駝:駱駝。騾:指母馬與公驢交配所生之雜種,亦稱馬騾。駃騠(jue ti):即驢騾,母驢與公馬交配所生之雜種。騊駼(tao tu):馬的一種。驒騱(tuo xi):野馬。 [6]毋:通“無”,沒有。城郭:古時筑在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墻垣,有二重,內稱城、外稱郭。此處泛指都邑。常處:常居之所。這句的意思是說:他們沒有城邑,沒有經常居住的房屋,也不從事農業生產。[7]分地:分占的牧地。[8]少長(shao zhang):年齡稍大。[9]士:指男子。毌(wan):通“貫”、“彎”,拉弓。[10]盡:都。為:做、當。甲:鎧甲、戰衣。騎:騎兵。意思是都當騎兵。[11]寬:和緩,指平時。平常無事就隨著牲口游牧。[12]因:以。意動句,即把射獵飛禽走獸作為職業。[13]急:緊急,指戰時。戰時人人練習攻戰之術,以便侵掠征伐。[14]長兵:指能夠遠距離殺傷敵人的兵器。[15]短兵:近距離作戰的兵器。鋋(chan又音yan):鐵柄小矛。 [16]羞:害羞。遁走:逃跑。走,跑。不羞遁走:意動用法,不認為逃跑是羞恥的事。[17]茍:假如;只要。[18]咸:都。[19]衣:穿。[20]被:通“披”。旃(zhan)裘:用獸毛、獸皮制成的衣服。[21]妻其后母:意動用法,把他的后母當作妻子。下句“皆取其妻妻之”意同,把兄弟的妻子當作妻子。這是匈奴的一種風俗,一為財產不外散,二為繁衍人口。[22]諱:避諱,舊時對帝王或尊長不敢直稱其名,稱為避諱。匈奴人不避諱。[23]姓字:姓氏和表字。其實匈奴貴族亦有姓氏,單于姓攣鞮氏,顯貴有呼衍氏、蘭氏、須卜氏。[24]夏:夏朝。道:國運。衰:衰落。[25]公劉:周族領袖。稷官:農官。[26]此句謂,在西戎地區進行改革。[27]豳(bin)地名,今陜西彬縣東北。[28]有:又。[29]戎狄:泛指西、北兩方的部族。大(tai)王亶(dan)父:即古公亶父,周族領袖,周文王的祖父。[30]亡:逃。走:跑。岐下:岐山之下。[31]悉:全部。邑焉:在這里聚居。焉,兼詞,相當于“于之”。[32]作周:建立周國。[33]西伯昌:周文王姬昌。畎(quan)夷氏:即犬戎,戎族的一支。[34]武王:周武王姬發,周文王之子。紂:商代亡國之君,歷史上有名的暴君。營:營建。洛邑:今河南洛陽 [35]酆、鄗(feng hao):周都名,地處今陜西西安以西。[36]荒服:荒遠而能服事帝王的地區。[37]穆王:周穆王姬滿。[38]是:這時,此時。之:以。[39]甫刑;周穆王命其相甫侯制定的刑法。辟:法度、法律。[40]周幽王:西周末代國君,歷史上有名的昏君。用:因為;由于。姬:古代對婦女的美稱;也作對妾的稱呼。褒姒(si)):幽王寵妃,后立為王后。[41]郤:通“隙”,嫌隙。[42]幽王寵愛褒姒,廢申后(申侯之女)和太子宣臼,申侯聯合犬戎攻殺幽王,俘褒姒,擁立平王。[43]中國:指華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區以至黃河中下游一帶。[44]秦襄公:秦國開國君主,因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始受封為諸侯。[45]燕、齊:均系周朝封國。 [46]鄭:周朝封國。氾(fan)邑:邑名,在今河南襄城。 [47]已而:不久。黜(chù):廢。 [48]以故:因為這緣故;因此。[49]或:有的;有的人。虛指代詞。陸渾:地名,在今河南嵩縣西南。[50]戎狄是應:引自《詩·魯頌·閟宮》。應(ying):打擊。是:表示賓語前置的結構助詞。詩意為打擊戎狄。[51]薄伐獫狁,至于大原:引自《詩·小雅·六月》。薄:語助詞。大原:地區名,在今甘肅東北部。一說在今山西運城一帶。[52]出輿彭彭(bang),城彼朔方:引自《詩·小雅·出車》。輿:車廂、車。彭彭:形容車馬盛多,車聲隆隆。城:筑城。朔方:北方。[53]既:已經。[54]晉文公:姬重耳,春秋五霸之一。[55]翟(di):通“狄”。[56]內(na):通“納”。納入。[57]攘(rang):排斥;排除;討伐。[58]河西:地區名。今陜西東部,黃河南段西岸地區。圁(yin):水名,即禿尾河。在陜西北部。[59]由余:春秋時秦國大夫,幫助穆公稱霸西戎。 [60]隴:山名。 在陜西、甘肅邊境。 綿諸、緄(kun)戎、翟、䝠(huán,又音yuan):都是西戎族部落名稱。[61]梁山:山名,在陜西韓城縣境。漆:水名。在今陜西銅川一帶。義渠、大荔、烏氏、朐(qu)衍:都是西戎族的部落名稱。[62]林胡、樓煩:部族名。[63]東胡、山戎:部族名。[64]相一:相互統一。[65]晉悼公:姬周,晉國國君。使:派。魏絳:晉國大夫。和:和好。[66]趙襄子:趙毋恤,晉國執政大臣。逾:越過。句(gou)注:山名。在今山西代縣西北。破并:攻破、并吞。代:國名。以:而。胡貉:古代部族。[67]智伯:晉六卿(趙、韓、魏、范、中行、智伯)之一。曾立哀公驕為晉君,專權一時。分晉地而有之:韓、趙、魏都是春秋時代和戰國初期晉國的顯貴家族,后來滅智伯共同瓜分晉國,各自獨立建國。[68]界:毗連;連接。[69]稍:逐漸。[70]惠王:秦惠文王。[71]宣太后:秦昭王母親。亂:淫亂。[72]變俗:改變趙國風俗。[73]高闕:在今內蒙杭錦后旗東北。云中:郡名。在今內蒙中部。雁門:郡名。在今山西西北部和內蒙黃旗海、岱海以南。代郡:郡名。在今山西東北部和河北西北部。[74]質:人質。[75]歸:回國。襲:襲擊。破:打敗。走:趕走。卻:退卻。[76]冠帶:戴帽束帶為古代士大夫以上的裝束,引申為文明的意思。戰國七:指秦、楚、齊、燕、韓、趙、魏七個國家。它們是戰國時代七大強國,經常互相攻戰。 [77]三國:指秦、趙、燕。 [78]適戍:被罰守邊。適,通“謫”。 [79]直道:道路名。為當時從關中前往河套地區的主要通道。[80]月氏(zhi):部族名。[81]單于(chan yu):匈奴君主稱號。頭曼:人名。[82]故塞:原先的邊塞。此處指河套以南原秦朝所筑長城。
上一篇:《椒、敢,為郎[1].》鑒賞
下一篇:《史記·匈奴列傳第五十·單于有太子名冒頓[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