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太史公曰[1]:吳王之王[2],由父省也[3]。》鑒賞
能薄賦斂[4],使其眾[5],以擅山海利[6]。逆亂之萌[7],自其子興[8]。爭技發難[9],卒亡其本[10];親越謀宗[11],竟以夷隕[12]。晁錯為國遠慮,禍反近身。袁盎權說[13],初寵后辱[14]。故古者諸侯地不過百里[15],山海不以封[16]。“毋親夷狄[17],以疏其屬[18]”,蓋謂吳邪[19]?“毋為權首[20],反受其咎[21]”,豈盎、錯邪?
【段意】 司馬遷對與七國之亂事件有關的三個重要人物進行了評論。司馬遷認為,吳王劉濞之所以叛亂,原因有四:減輕賦稅,能夠利用他的人民;專有銅礦、海鹽等利源;他的兒子因與太子博戲被殺;親近夷狄。司馬遷認為,不能作主謀首事,否則就要吃虧。比如:晁錯為國家長遠考慮,反遭殺身之禍;袁盎長于權變善于辭說,后遭侮辱。
注釋
[1]太史公:司馬遷自稱。[2]王:封王。[3]省:降低。指劉濞的父親劉仲由代王降為郃陽侯。[4]薄:減輕。斂(lian):征收。[5]使:支使,利用。[6]擅:專有。山海之利:指采銅鑄錢、煮海水為鹽等財利。[7]萌:萌芽,開始發生。[8]興:發生。[9]爭技:競爭技藝。指吳太子與景帝(當時為太子)博戲爭道一事。發難:起事。[10]卒:最終。本:根本。指封國及其身家性命。[11]親越:親近越人。越,指東越、閩越等。謀宗:謀害宗族。宗,指劉氏宗族。[12]以:因此。夷隕(yun):毀滅。[13]權說(shui):謀算游說。指善于策劃、言辭。[14]初寵后辱:開始受寵信,最后遭侮辱。[15]過:超過。百里:指縱橫百里。[16]山海不以封:高山大海不用來封賜。[17]毋(wu):不要。夷狄:指漢族以外的民族。這里主要指北方的匈奴、東南的越人。[18]屬:親屬,家族。[19]蓋:大概。謂:說。[20]權首:主謀。[21]咎:災禍。(楊興發)
上一篇:《史記·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三王之圍齊臨菑也[1],三月不能下[2].》鑒賞
下一篇:《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第四十七·孝景三年[1],吳楚反[2],上察宗室諸竇毋如竇嬰賢[3],乃召嬰.》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