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三王之圍齊臨菑也[1],三月不能下[2]。》鑒賞
漢兵至,膠西、膠東、菑川王各引兵歸[3]。膠西王乃袒跣[4],席稿[5],飲水[6],謝太后[7]。王太子德曰:“漢兵遠,臣觀之已罷[8],可襲,愿收大王馀兵擊之[9],擊之不勝,乃逃入海,未晚也。”王曰:“吾士卒皆已壞[10],不可發用[11]。”弗聽[12]。漢將弓高侯頹當遺王書曰[13]:“奉詔誅不義,降者赦其罪[14],復故[15];不降者滅之。王何處[16],須以從事[17]。”王肉袒叩頭漢軍壁[18],謁曰[19]:“臣卬奉法不謹[20],驚駭百姓[21],乃苦將軍遠道至于窮國[22],敢請菹醢之罪[23]。”弓高侯執金鼓見之[24],曰:“王苦軍事[25],愿聞王發兵狀[26]。”王頓首膝行對曰[27]:“今者,晁錯天子用事臣[28],變更高皇帝法令,侵奪諸侯地。卬等以為不義,恐其敗亂天下[29],七國發兵,且以誅錯[30]。今聞錯已誅,卬等謹以罷兵歸[31]。”將軍曰:“王茍以錯不善[32],何不以聞?及未有詔、虎符[33],擅發兵擊義國[34]。以此觀之,意非欲誅錯也[35]。”乃出詔書為王讀之。讀之訖[36],曰:“王其自圖[37]。”王曰:“如卬等死有馀罪[38]。”遂自殺。太后、太子皆死。膠東、菑川、濟南王皆死,國除[39],納于漢[40]。酈將軍圍趙十月而下之[41],趙王自殺。濟北王以劫故[42],得不誅[43],徙王菑川[44]。
【段意】 本段記以膠西王劉印為首的齊地四國王滅亡的情況。膠西、膠東、菑川三王三月不能攻下臨菑,漢軍至,他們便撤回封國。漢將韓頹當奉命討伐、宣詔,膠西王雖至漢軍營叩頭陳述,仍不被寬容而自殺。膠東、菑川、濟南三王也死了,趙王自殺了。他們的封國被廢除,領地被朝廷收回。濟北王因被劫持未參與叛亂,遷到菑川作國王。
注釋
[1]三王:前文說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四王共攻圍臨菑,此言三王,即膠西、膠東、菑川王,可能濟南王已撤離。[2]下:攻下。[3]引:帶領。[4]袒(tan):脫去上衣。跣(xian):脫去鞋子。[5]席稿:以稿為席,即坐臥稿上。自比于罪人,這是古人表示請罪的一種方式。稿,用禾桿編成的席。[6]飲水:喝水,不喝酒等飲料。[7]謝太后:向太后道歉,賠不是。謝,道歉。[8]罷(pi):通“疲”,疲乏。[9]馀兵:殘余部隊。[10]壞:潰散。[11]發:征調,派遣。[12]弗聽:不聽從。[13]弓高侯:韓信之子韓頹當,因生于兇奴頹當城,故取名頹當。文帝十四年(前166年)與其侄韓嬰率眾降漢,十六年封弓高侯。平吳楚七國之亂因寫信勸降膠西王劉印,功冠諸侯。遺(wei):給。書:信。[14]赦(she):赦免。[15]復故:恢復原有的官爵。[16]何處:怎么決定。處,決定。[17]須:等待。指等待答復。從事:行事。[18]肉袒:解衣露體。表示請罪。[19]謁(ye):進見。[20]奉:遵照,遵守。謹:謹慎,小心。[21]驚駭百姓:指興兵作亂驚擾了百姓。[22]苦:勞頓。窮國:偏僻之國。[23]菹(zu)醢(hai):將人剁成肉醬的酷刑。[24]金鼓:戰斗中指揮軍隊的信號工具。一般是鼓聲表示前進,金聲表示退卻。金,指金屬制造的鑼等敲擊樂器。[25]苦:苦于。[26]狀:情狀,情形。[27]頓首:叩頭。膝行:膝蓋著地,跪著前進。對:回答。[28]用事:當權。[29]敗亂:敗壞、擾亂。[30]且:只,只是。以:為。誅:殺。[31]謹:恭敬。罷兵:停止軍事行動。[32]茍:如果。以:認為。[33]虎符:皇帝授予軍權或調遣軍隊的憑證。用銅制成虎形,分為兩半,右半由朝廷保存,左半交受權的臣子。[34]義國:堅持正義之國。指未參與叛亂的齊國。[35]意:用意。[36]訖(qi):完畢。[37]圖:謀劃,考慮。[38]如印等:像我劉印這樣的人。如,像。等,一樣。[39]國除:封國被廢除。[40]納于漢:(封地)交給漢朝廷。[41]酈將軍:酈寄,西漢諸侯。[42]劫:被劫持。故:緣故。[43]得不誅:得以不受懲罰。[44]徙王菑川:遷徙到菑川作王。
上一篇:《史記·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二月中,吳王兵既破[1],敗走,于是天子制詔將軍曰》鑒賞
下一篇:《史記·吳王濞列傳第四十六·太史公曰[1]:吳王之王[2],由父省也[3].》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