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譚嗣同著。譚嗣同(1866~1898)近代資產階級思想家、政治家、維新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參加戊戌變法,失敗后與楊銳、林旭等6人同時就義。全書共50篇,分為2卷,書前有《自敘》及《仁學界說》27條。上卷主要通過闡述“仁”,宣傳資產階級平等、民主、自由的思想。下卷對封建綱常名教和君主專制進行揭露和抨擊,提出了變法維新的主張。該書認為,“仁為天地萬物之源”,試圖建立一個仁學體系。但該書對仁學的學術界定混雜不清,認為凡是講論仁學的,在佛學方面應當通曉《華嚴經》及心學、相宗之書,在西學方面應當通曉《新約》及算學、名學、社會學之書,在中國方面應當通曉《周易》、《春秋公羊傳》、《論語》、《禮記》、《孟子》、《莊子》、《墨子》、《史記》以及陶淵明、周敦頤、張載、陸九淵、王守仁、王夫之、黃宗羲之書。作者死后,梁啟超,唐才常分別將《仁學》一書在日本《清議報》和上?!秮問|時報》上連載發表,后又出版多種單行本。1981年由中華書局出版的、由蔡尚思、方行編的《譚嗣同全集》(增訂本)本,校勘最為完善,是目前最好的版本。此外,周振甫《譚嗣同文選注》本作有詳細注釋,可參考。
上一篇:《人類的群星閃耀時》作品簡析與讀后感
下一篇:《佛所行贊》作品簡析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