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重要詩人·盧見曾
字抱孫,號雅雨山人,亦號澹園。山東德州人。清圣祖康熙六十年(1721)進士。后歷任四川雅洪、安徽蒙城等縣知縣,安徽六安州、毫州、潁州等州知州,勤于吏治,所至皆有殊績,尤注重水利。高宗乾隆元年(1736),擢為兩淮鹽運使。見曾到任,清理積案,調(diào)劑民食,整頓鹽務(wù),得罪鹽商,以微嫌被劾,候勘羈揚州。乾隆五年,遭誣陷,遣戍軍臺,出塞至杭靄山麓,三年后召還,起用為直隸灤州知州、永平知府等職。乾隆十六年,遷長蘆鹽運使。乾隆十八年,,復(fù)為兩淮鹽運使,在任十年,以老告歸。兩淮鹽運使任所在揚州,見曾憐才好士,四方名流咸集,詩酒唱和,極一時之盛。金農(nóng)、陳撰、厲鶚、惠棟、沈大成等皆與之往來甚密。見曾以王士禛自許,嘗賦《紅橋修禊》四章,一時和者千馀人。一生宦游四方,詩多登臨題贈之作。其出塞期間所著《出塞集》一卷,描寫塞外壯麗風(fēng)光,反映出詩人雖萬里投荒,窮愁困厄,卻安詳自若,充滿豪情。其《杭靄竹枝詞》十三首反映當(dāng)?shù)厣贁?shù)民族生活,具有異族情調(diào),如:“錦韉迎得女如花,驍騎兒郎莫浪夸。騕褭一雙齊縱轡,看誰先到阿婆家。”其詩筆力健拔,時見郁勃之氣。喜藏書刻書,嘗校勘、刊刻高氏《戰(zhàn)國策》、鄭氏《尚書大傳》、李鼎祚《周易集解》,補刊朱彝尊《經(jīng)義考》,皆有功于后學(xué)。又采山東諸詩人作品,仿元好問《中州集》體例,輯《國朝山左詩鈔》。一生作詩很多,共分八集,焚于火,后所刊《雅雨堂詩集》二卷、《文集》四卷,僅為其詩文的十之一、二。還撰有傳奇《旗亭記》、《玉尺樓傳奇》。《清史列傳》卷七一、《國朝耆獻類徵》卷二一○補錄有傳。盧文弨為撰墓志銘。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總集·南社詩集
下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別集·疊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