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齊王故為陽虛侯時[1],病甚,眾醫皆以為蹶。》鑒賞
臣意診脈,以為痺[2],根在右脅下[3],大如覆杯[4],令人喘,逆氣不能食。臣意即以火齊粥且飲[5],六日氣下[6];即令更服丸藥[7],出入六日,病已。病得之內。診之時不能識其經解[8],大識其病所在[9]。
【段意】 記病案之二十三: 齊王還在當陽虛侯時病重,眾醫認為是蹶癥,倉公診斷為“痺”,暫飲服火齊粥順氣,后改服丸藥,病愈。病因在房事方面。病案詳記了病理和治療過程,并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如何用經脈理論解釋這種病,只大略知道病的部位和病根、病因。
注釋
[1]齊王故為陽虛侯時:齊王過去當陽虛侯時。[2]痺(bi):同“痹”,病理名,指氣郁悶,閉阻不通。[3]根:指病根,氣結所在。[4]覆杯:倒扣的杯子。[5]且飲:暫飲。[6]氣下:逆氣平順。[7]更(geng):改變。[8]不能識其經解:不知道如何用經脈理論去解釋這種病。[9]大識其病所在:大略知道病的部位、病根和病因。
上一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齊王侍醫遂病[1],自練五石服之[2].》鑒賞
下一篇:《史記·扁鵲倉公列傳第四十五·臣意嘗診安陽武都里成開方[1],開方自言以為不病,臣意謂之病苦沓風[2],三歲四支不能自用[3],使人瘖[4],瘖即死.》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