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國寡民
【原文】
小國寡民[1]。
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2]。
使民重死而不遠徙[3]。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4]。
雖有甲兵,無所陳之[5]。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6]。
甘其食,美其服,
安其居,樂其俗。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注釋】
[1]小國:使國小。寡民:使民少。
[2]什伯之器:各種各樣的器具。什伯,極多,各種各樣。
[3]徙:遷移,遠走。
[4]輿:車子。
[5]甲兵:披盔甲的士兵。陳:陳列,布列。
[6]結繩:文字產生之前,人們用結繩記事。
【譯文】
建立的國家要小,人民要少。
即使有功效十倍、百倍于人的各種器具也不使用。
使人民重視生命而不向遠方遷徙。
雖然有船和車卻沒有必要去乘坐。
有甲兵卻沒有必要去布陣交鋒。
使人民回復到使用結繩記事的遠古的自然狀態中去。
使人民有甘甜美味的飲食、華麗的衣服,
安適的住所、歡樂的風俗,
鄰國之間能夠互相看得見,
雞犬之聲能夠互相聽得到,
人民直到老死都沒有交往過。
【解析】
從老子對前面諸多章節的敘述中,我們不難體悟到老子所處時代的特征:戰亂、壓迫、貧瘠、饑餓、荒淫、貪婪……面對這樣一個讓人難以忍受的時代,老子有一種逃離的欲望,這種欲望是正當的,而絕非奢望,如何逃離?老子沒有說明,而是向我們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國度的情景:國家小得猶如一個安靜的村落,國民也很少,雖然國小人少,但人民是富足的,各種器具應有盡有,但人們都不去使用這些器具;統治者清心寡欲,不對人民橫加干涉,讓他們生活得幸福安康,對生命的存在極為重視,為了不浪費時間和精力他們不向遠方遷徙;他們雖然有船和車作為代步工具,但他們從不去乘坐;天下太平,即使擁有實力雄厚的甲兵,也無用武之地;使人民回復到結繩記事的遠古時代。
老子的幻想將我們引領到了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自給自足、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心智和欺詐、沒有兇悍和恐懼,人民生活富足,這些都是這一社會的特點。這種單純質樸的社會使當時處于壓迫和剝削下、饑寒交迫的人們所神往。時隔兩千多年后的今天,我們在讀老子理想生活圖景時依然感覺到它的美好。
老子的幻想并不是毫無根據的,這種理想的社會曾在人類歷史上存在過相當長的時期,最后隨著階級的出現而灰飛煙滅了。那時的理想社會雖不像老子所描述的那樣富足但也并不十分匱乏,那里沒有壓迫沒有尊貴卑賤之分,人們雖然沒有太多的知識但人們沒有狡詐、虛偽,沒有你爭我奪的心智,人和人之間以誠相待、以心交心。大家生活融洽、和諧幸福。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老子用一連串的排比,來敘述他心目中理想社會的真實場景,有味道甘美的食物可供人們食用;有色澤華美的衣服可供人們穿戴;有安定的住所可供人們棲居;有令人愉快的風俗可供人們享受。這些在現代人看來都是極其普通的生命需求,正是這種普通而簡單的生活需要才讓人類生命的價值得以提高和升華。我們都知道人的欲壑難填,老子在超越人類欲望的基礎上,平靜地提出自己的“理想天國”的情景,老子在前面的章節中曾經指出真正的富足就是知道滿足。在此老子以“小國寡民”來提醒統治者不可貪婪地掠奪別國的土地,這也是他反戰思想的另一種表達方式,老子鑒于當時的統治者的貪婪本性提出的自己的政治見解,對統治者而言起到了敲警鐘的作用;他所描述的理想社會給生活在壓迫和戰亂中的勞苦大眾一頓豐盛的精神佳肴,人們有了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這無疑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本章的最后老子著力描寫了“小國”里的人們的生活和交際情況,他說“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這句看似普通的言語卻分明地道出了老子的處世觀和生活態度,他認為人和人之間不應該交往,要“老死不相往來”。這種封閉保守的生活態度不是沒有目的,我們都知道老子反對“多智”,他認為人民心智技巧太多就會引發禍亂,是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所以他不主張人們往來。
從政之道
魏武侯內修德政善聽忠言
戰國時期,魏國國君魏文侯聽說吳起廉潔公正,善于用兵,頗得將士推崇,便拜吳起為西河(魏郡名,轄境在今陜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郡守,以抵御秦國和韓國的進犯。
魏文侯死后,吳起便繼續輔佐他的兒子魏武侯。
公元前395年,武侯來到西河,乘船順河而下,察看地形。途中,武侯見高山大河,險要奇偉,感慨不已,回首對吳起道:
“山河環抱,形勢險要,恰似一道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防線,阻擋著敵人的入侵,這真是魏國的榮幸啊!”
吳起聽道,搖了搖頭,勸諫武侯說:
“國家的興盛衰敗,在德不在山河之險。”
武侯看到吳起不同意他的觀點,便問道:“這是什么原因呢?”
于是,吳起援引歷史上許多國家山川地勢險要,卻不注意治理國家,不施恩德于民,終遭失敗的例子。
他又勸諫武侯說:
“國家的興盛衰敗,在于是否施德于民,不能只依賴山川的險峻。從前,三苗氏(相傳古部落名)所居之地,左有洞庭湖,右有鄱陽湖,地勢險要。可是由于沒有德言,不講信義,被夏禹(相傳古部落聯盟首領)滅亡了。夏朝末代的君主桀的駐地,左有黃河、濟水,右有泰山、華山,北有太行山,南有龍門山,地勢更險要,可由于不施仁政,被商湯打敗了。商朝末代紂王的國都,左倚孟門山,右靠太行山,北有恒山,南臨黃河,同樣因政治腐敗,不施德政,被周所滅。從這些事實來看,治國在于有好的政策法令,給人民以恩德,而不在于地形的險要!如果您不施德政,恐怕船上的人都有可能是您的敵人。”
武侯聽罷,敬佩地說:“你說得很對。”
由于魏武侯及時納諫,內修德政,外練強兵,并支持吳起變法,改革兵制,從而建立起一支精銳驍勇的“魏武卒”,稱雄一方。
上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八十一章·善者不辯》釋義
下一篇:道德經全集《第八章·不爭無尤》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