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其后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昧。》鑒賞
時秦昭王與楚婚[1],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無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guān),秦伏兵絕其后,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nèi)[2]。復(fù)之秦,竟死于秦而歸葬[3]。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4]。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5],睠顧楚國[6],系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7],一篇之中三致志焉[8]。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圣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nèi)惑于鄭袖,外欺于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易》曰:“井泄不食,為我心惻,可以汲[9]。王明,并受其福[10]。”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頃襄王怒而遷之[11]。
【段意】 屈原為力諫懷王“武關(guān)之會”而遭“放流”,懷王受騙客死于秦,屈原憤懣抨擊令尹子蘭,被再遷江南。
注釋
[1]指楚懷王二十四年“迎婦”于秦,秦楚成為姻親之邦。[2]不內(nèi):不接納。內(nèi),通“納”。[3]據(jù)賈誼《新書·春秋》,楚懷王是在出逃途中被秦人追殺的。[4]令尹:楚之國相。[5]放流:即放逐。從此節(jié)文字及屈原《九章·抽思》推測,屈原此次放流當(dāng)在漢北。由于傳文敘述不詳(恐有脫漏),前人對此處所述,是否指屈原曾被放逐漢北尚有爭議。[6]睠(juan)顧:反顧。睠,同“眷”。[7]反覆:使傾危的局面回到正常。[8]一篇:有研究者以為此指屈原所作《離騷》,恐不確。因為傳文前已明敘《離騷》之作在被疏期間,此處當(dāng)指屈原所作其他詩篇(疑是《抽思》或《天問》)。三致志:多次表達意愿。[9]井泄:除去井中泥濁。可以汲:井水清凈可以汲取飲用。[10]并受其福:指明王能遵行臣下所進之正道,天下并受福善。[11]遷:放逐。此指頃襄王又將屈原從漢北放逐到更荒僻的江南汨羅一帶。
上一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1],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鑒賞
下一篇:《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第二十四·賈生名誼,洛陽人也.》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