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
民歌是指由口頭流傳下來的詩歌。它不是某個詩人的作品,而是吟誦詩人們集體創作的成果,不受當時文學常規或復雜的文化準則的影響。民歌包括勞動號子、民間抒情歌曲、水手號子、傳統歌謠、宗教歌曲、搖籃曲、游戲歌曲、節日頌歌、舞蹈歌曲等。雖然從整體上來說,很難為民歌確定統一的形式,但是某些類別在形式上具有顯著的特點。歐洲的傳統民謠即敘事民歌是最重要的一種類型,需要個別討論,本文只討論非敘事性的民歌。
在原始社會里,詩歌、音樂、舞蹈是三位一體的藝術,但是到了中世紀,大部分民歌已經脫離舞蹈。有些民歌甚至失去了其音樂性;特別是一些長篇民歌早已只能供人背誦,而不再用于吟唱。但是音樂仍然是民歌中的一個重要成分,盡管這只是一種簡單的音樂。民歌很少有和聲,偶爾使用也讓人覺得不倫不類。但是斯拉夫民族的歌手們,特別是俄羅斯的歌手們,卻都創造出一種多聲部唱法,有的多達四個聲部。不過民間音樂與藝術音樂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音調的構成。一些最優美的歐洲民間曲調是根據中世紀教堂的音樂調式創作的,而不是根據現代音樂的大調與小調而創作的。令人失望的是,早期民歌采集者不了解這種調式的系統,因此把這些曲調歪曲成現代音樂,實屬一種誤解。托馬斯·莫爾的《愛爾蘭曲譜》就是由于這個原因而多遭歪曲。在演唱方面,現代音樂會上的歌手一般是自己伴奏;真正的民間歌手則很少為自己伴奏,他們或是不用樂器伴奏,或是由另一個人伴奏。民歌表演有時由合唱隊伴唱,或以吹口哨、鼓掌、踏腳等方式來應和節拍。在英國,音樂形式最為復雜的民歌是輪唱,歌手們分成3個或4個小組,每組以交錯的間隔各唱自己的一部歌曲,如搖籃曲“搖、搖、搖,搖開你的小船,夏天已經到來”;這是保存在一份13世紀手稿中的輪唱曲,據認為是英國現存的最古老的民歌。
在文明尚未開化的地區,在階級分化尚不顯著,人們大多是同族聚居的社會里,民歌最為繁盛。文盲是民歌興起的首要條件,因為民歌是沒有受過教育的群眾進行文學表達的代用手段。一首歌曲可能最先是某一個人的作品,只有經民間采用并通過集體再創造才會變為民歌。因此民歌創作從來不是自覺進行的,而是群眾表達共同的感受的集體創作。詩歌的文體風格可以反映出其產生和傳播的方式。經驗豐富的詩人在創作時,主要是靠琢磨特殊的形象,推敲獨特的詞語,以便把自己的所見所聞以富于想象的方式表現出來;而民歌只采用常見形象和公式化的套語,其動人的詩歌藝術魅力是這些常規所取得的成果,而不是來之于藝術上的苦心經營。因為民歌是唱出來的,它本身就流暢動聽;節拍較短是其顯著特點。因為民歌要通過記憶進行傳播,所以沒有那些不必要的復雜結構。由于同樣的原因,民歌還采用不同的重復方式使人不易遺忘。民歌是人民的財產,很自然地反映出創造與珍愛它的人們那種直率與淳樸的品質。
中世紀末期,民間詩歌和文人詩歌之間的差距還不像以后那樣越來越大。但是,民間詩歌只是散亂地記錄在手稿里。各國民歌寶庫之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由專家們從18世紀90年代起開始收集的。他們深入窮鄉僻壤,在農業地區搜尋傳統民歌,由于他們的贊助者都是各地的古文化學會或者民俗研究會,所以這些民歌在出版時通常冠以行政區劃的名稱,如法國的某省、英國的某郡、美國的某州等等。這種劃分大部分都是人為的,因為民歌并不遵守行政疆域的限制。應該說,法國的行政區劃與民歌的分布區劃是比較相近的,但亦不完全一致。然而,為了研究方便,學者們還是接受了目前這種按照地方范圍劃分民歌的方式;當然,他們也有時候把某種詩歌稱之為某個民族的或某種語言的民歌。
對歐洲民歌的全面考察顯示出:從北向南,民歌的抒情成分具有逐漸增大、逐步超過敘事成分的趨勢。丹麥的民歌主要是敘事性的,而且是以極其固定的形式敘述英雄事跡的。德國的民歌既富于抒情性,也富于敘事性。法國民歌的抒情成分占據支配性優勢,意大利則更是如此。但是西西里島卻是個例外,它既是意大利各種抒情民歌形式的發源地,又擁有大量的歷史性敘事民歌。另外,西班牙也有世界聞名的傳奇詩歌,其美學價值也高于數量更大的其他詩歌,如民謠、索雷阿(安達盧西亞的一種凄婉的民間歌舞)以及吉卜賽風格的民歌等。在歐洲從北向南,還可以看到詩歌中元音諧音逐漸增加而超過押韻作用的現象。斯拉夫民歌呈現了不分詩節的民歌較多、一般詩句分量較重、較長的特點。斯拉夫民歌集還把男人歌謠與婦女歌謠作為匯編時歸類劃分的原則,這在歐洲其他地區的民歌集中是罕見的。
歐洲大陸民歌中比較奇特的類型有以下幾種:法國的“克盧爾調”敘述一位法國布列塔尼地方的神學院修士的哀怨。他由于害相思病而對自己作為牧師的天職產生動搖;法國北部的騎士和牧女對答調(見“騎士和牧女對答調”),其中一個好色的少年走上前去跟一個牧羊女搭話;德國巴伐利亞東部的四行詼諧民歌,是傳統上由收獲者為慶祝豐收而表演的即興歌舞,由一個或兩個雙行體組成;捷克的“卡萊迪”是魔術師的作法歌;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的宗教格言詩是一種熱烈的宗教頓呼歌,向行列中抬著的神像呼喊;西西里的小調(在托斯卡納地區稱之為“山歌”),用花朵來象征心愛的人,向她發出簡短的傾訴:
你是棕櫚之花!
我飛來飛去,不得安寧;
我的生命枯萎了,因為失去了你的美麗音容。
科西嘉島充滿傷感的“沃切里”,是為慘遭厄運的人送葬時的哀歌。赫布里底群島有一種民歌,由一名歌手領唱,蓋爾人合唱隊應和,同時把一塊縐布揉搓傳送。
蘇格蘭民歌的主題多是求愛、單相思(如《威利長老的祈禱》)或者歡樂的友情(如《友誼地久天長》)。羅伯特·彭斯筆下最著名的抒情詩之中有一些(例如《我的愛人像一朵紅紅的玫瑰》)就是一種脫胎于蘇格蘭民歌的作品。詹姆士二世時,蘇格蘭還流行過一種神秘的政治小調,主張立詹姆士二世的后裔為王位繼承人,這種小調在當時篇數很多,但現在已被遺忘。英格蘭的政治性民歌遭到相同的命運,不過還保留了一首反對教皇的短歌。英格蘭民歌的主題往往是談情說愛或失戀哀嘆,間或有一些飲酒歌和幽默調,多屬情場交惡、婚戀成仇等內容。愛情歌曲多以美滿的婚姻為結尾;但是在有關已婚者的詩歌中卻很少提到愛情,如《我希望再成單身》就有男女兩種唱詞。英格蘭的愛情歌曲還有一種值得注意的特點,它常常是以“奇遇之歌”的形式開始,由說唱者敘述在一個五月晴朗的早晨偶爾聽見一位失戀者哀嘆的情形?!赌贻p的姑娘,你向哪里去》這首歌雖然帶有點法國的騎士和牧女對答調那種粗獷的現實主義色彩,但卻單調乏味,雷同兒歌。
美國的民歌基本上源于英國的民歌傳統。《屠夫仔》《布谷鳥》描寫的都是失戀的故事,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大西洋彼岸。《針》等以求愛為內容的游戲歌謠也是如此?!墩l給你的纖足穿上新鞋》等抒情詩歌是從英國的長篇歌謠中節選而來的。真正屬于美國本土的民歌有《黑麥威士忌》《老風流羅辛》等大量飲酒歌,《老喬·克拉克》和牛仔們喜歡唱的《老奇澤姆小道》等長歌,最后兩首歌都已經續上了無數的詩節,唱起來綿延不絕。在新大陸,結婚仍然是民歌中開玩笑的話題。另一個常見的幽默主題是歌唱邊疆生活,這些歌曲有意對新開發地區的艱苦生活進行繪聲繪色的夸張。黑人圣歌是按照世俗歌曲節奏而不是按教堂贊美詩節奏創作的。黑人們在這種詩歌中表達了他們的純樸信仰。美國民歌中沒有歐洲國家那種慶祝各個宗教節日的贊歌或頌曲。
黑人的圣歌雖然來源于白人在露營大會中所唱的布道歌曲,但是一經黑人歌唱就表現出截然不同的音樂和詩歌形式。這種新奇的節奏體系有多大部分來源于非洲,尚待進一步判定。黑人音樂寶庫中還有大量勞動號子、勞作歌曲以及囚歌。黑人民歌中有許多簡單的韻律詩運用了友好的動物形象,但是這在黑人民間故事中表現得更為出色。布魯士(見“布魯士”)是獨具黑人特點的哀怨情歌,在這種歌曲中,被遺棄的情人發出沮喪的感嘆?!毒Τ渑娴睦虾谌恕贰端{尾巴蒼蠅》等方言民歌,可能是黑人歌手的作品,它們與種植園里的黑人民歌的聯系不甚明顯。
上一篇:歌曲
下一篇:民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