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馬圖
唐·韓幹作
絹本設色
縱二七.五厘米
橫三四.一厘米
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韓幹為中國畫史上杰出的畫馬大手筆,其鞍馬藝術曾引來多少人士的贊美與評論,在民間,更流傳著他許多畫馬的傳奇故事。如相傳宋嘉祐中,有貴官出使江南,攜有韓幹馬畫,渡采石牛渚磯時,一連三日大風,船不得渡,以后每欲渡必作大風,于是往中元水府廟祈禱,是夕夢神人以告:若留韓幹所畫之馬即可渡江。遂獻韓馬,已而風止乃渡。這些傳說雖多系虛構,卻反映出韓幹鞍馬畫在當時之影響,以及民間對其所畫馬匹的喜愛。這幅《牧馬圖》乃是韓幹的代表作之一。
是圖畫了一位虬須戴巾、腰插馬鞭的奚官準備出外放牧的情景。主題明了,情節簡單,但就這幅畫上,顯示了作者非凡的藝術才華、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嚴謹的創作態度。韓幹的作品在造形上最主要的特征是馬的“碩肥”,這幅《牧馬圖》中的馬匹就具有這一風格:體態碩肥,氣勢雄壯,頸項高聳,倍見豐神。這種造形比之隋代展子虔、鄭法士畫馬“多見筋骨、皆名擅一時”是獨具一格的。蘇東坡就對這種“肥碩”的造形進行了贊頌:“眾工砥筆和朱顏,先生曹霸弟子韓,廄馬多肉尻腕圓,肉中有骨夸尤難?!?《書韓幹〈牧馬圖〉》)這里分析了韓幹《牧馬圖》這種肥碩造形風格的產生原因與成功之處:因當時,御廄有外域名馬達四十萬,這些五方名馬入內廄后,養尊處優,皆膘肥體碩。顯然,《牧馬圖》所見這種碩肥形象,是韓幹由內廄寫生而來。蘇東坡進而認為,這種“肉中有骨”,更非一般藝術功力所能達到的,宋《宣和畫譜》亦認為“所謂‘幹唯畫肉不畫骨’者,正以脫落展、鄭之外,自成一家之妙也”。
牧馬圖
在構圖上,此圖亦頗具匠心,黑馬置于畫幅前端,突出全馬的雄壯氣勢;而白馬則利用黑馬的相疊,著筆不多,以臀部交代其雄健,以眼強調其神情,以尾點出其動感。兩馬與人這三者經營位置也非常合理,若白馬稍進半步,畫面則顯得呆板;若后退一步,將使整個畫面產生不平穩效果。韓幹用筆嚴謹,只見線條始終扣準馬的結構,順著肌體頓挫起伏。運線之粗細、輕重,亦視對象不同部位之質感而得心應手地變化著。如腹部與臀部之線條,給人有如觸肌膚富有彈性之感,與蹄部線條完全不同。即使是蹄部,又由于前后部位原因,表現出不同效果。前部因蹄骨堅硬,線條挺硬堅勁,而后部則因蹄筋與蹄毛原因,線條活潑舒放。黑白兩馬在使用線條方法上也不盡相同,作者既注意了前粗后細的透視關系,也不忽視前重后輕的色彩效果,黑馬線條粗獷而厚實,白馬線條細勁而流暢。韓幹畫馬不僅注意造形、布局、色彩、線條,而且善于抓住對象的運動趨勢,捕捉因動作而引起的每個細節變化,使作品充滿神韻和情趣。
畫史上就韓幹這方面的記載很多,唐朱景玄《唐朝名畫錄》立韓幹于神品,說其“寫渥洼之狀若在水中,移腰裊之形出于圖上”;蘇軾《韓幹畫馬贊》中說,所見韓幹畫水中兩馬,前者回顧后者,似以鼻通話,而后者不予理睬只顧飲水;明代詹景鳳《東圖玄覽編》說韓幹畫飲水、相斗、交抱等各種姿態馬匹,皆神溢于形表。這幅《牧馬圖》無上述大的動姿,更無激烈爭斗的場面,主題亦平平無奇,但在韓幹的筆下得到了生動的表現。仿佛可以看到牧馬人在躍上馬背之同時,敲響了金蹬,勒動了馬韁。作者就是抓住在勒動韁繩的一瞬間黑馬所作出的反應,如眼中透出遲疑不解之光,四足在起落順序的排列上呈舉足不定狀等。就因這一勒韁繩,引起了黑馬如此生動而微妙的變化,難怪宋代詩人梅堯臣寫下了“韓馬精神在韁勒”之詩句。而白馬,似乎已明白主人意圖,輕踏碎步,甩動馬尾,眼中露出了與黑馬完全不同的神色?!赌榴R圖》靜中寓動,平中寓奇,細膩而有情趣,更富有詩意,蘇東坡于《韓幹馬》中所寫的“少陵翰墨無形畫,韓幹丹青不語詩”,亦可稱是這件作品的最恰當的評語。
上一篇:《神駿圖》原圖影印與賞析
下一篇:《人物御龍圖》原圖影印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