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四十八年十月,秦復定上黨郡[1]。》鑒賞
秦分軍為二:王龁攻皮牢[2],拔之;司馬梗定太原[3]。韓、趙恐,使蘇代厚幣說秦相應侯曰[4]:“武安君擒馬服子乎?”曰:“然[5]。”又曰:“即圍邯鄲乎[6]?”曰:“然。”“趙亡則秦王王矣[7],武安君為三公[8]。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馀城,南定鄢、郢、漢中,北擒趙括之軍,雖周、召、呂望之功不益于此矣[9]。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雖無欲為之下,固不得已矣。秦嘗攻韓,圍邢丘[10],困上黨,上黨之民皆反為趙,天下不樂為秦民之日久矣。今亡趙,北地入燕[11],東地入齊,南地入韓、魏,則君之所得民亡幾何人[12]。故不如因而割之[13],無以為武安君功也[14]。”于是應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勞,請許韓、趙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聽之,割韓垣雍[15]、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武安君聞之,由是與應侯有隙[16]。
其九月,秦復發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趙邯鄲[17]。是時武安君病,不任行[18]。四十九年正月,陵攻邯鄲,少利,秦益發兵佐陵。陵兵亡五校[19]。武安君病愈,秦王欲使武安君代陵將。武安君言曰:“邯鄲實未易攻也。且諸侯救日至[20],彼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21]。遠絕河山而爭人國都[22],趙應其內,諸侯攻其外,破秦軍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23];乃使應侯請之[24],武安君終辭不肯行,遂稱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將,八九月圍邯鄲,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將兵數十萬攻秦軍[25],秦軍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聽臣計,今如何矣!”秦王聞之,怒,強起武安君[26],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于是免武安君為士伍[27],遷之陰密[28]。武安君病,未能行。居三月,諸侯攻秦軍急,秦軍數卻[29],使者日至[30]。秦王乃使人遣白起[31],不得留咸陽中[32]。
武安君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33]。秦昭王與應侯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34],有馀言[35]。”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36]。武安君引劍將自剄[37],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38]?”良久,曰:“我固當死[39]。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殺。武安君之死也,以秦昭王五十年十一月。死而非其罪,秦人憐之,鄉邑皆祭祀焉。
【段意】寫白起功高震主,又為范睢所忌,竟蒙冤而死。其中有三層內容:一是蘇代游說范睢,為趙、韓求情講和,秦王錯誤撤兵,失去平趙戰機,白起與范睢反目;二是兩年后,秦復攻趙,趙已喘過氣來,形勢對秦已不利,白起稱病不行;三是秦攻趙失利,果不出白起所料,秦王遷怒于白起,奪其官爵,賜劍自裁。以上結束白起傳。
注釋
[1]復定:重又平定。[2]皮牢:韓邑名,在今山西翼城東。[3]太原:地區名,在今山西中部。[4]蘇代:游說之士,蘇秦之弟。厚幣:重禮。說(shui):勸說。[5]然:是。[6]即:即將。邯鄲:趙都,故址即今河北邯鄲。[7]秦王王(wang)矣:秦王將統一天下了。[8]三公:輔助國君掌握軍政大權的最高官員。[9]周、召(shao)、呂望:指周初佐武王滅商的三大功臣:周公姬旦,周武王之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召公姬奭(shi),封于燕,是周代燕國的始祖;姜太公呂望,封于齊,是周代齊國的始祖。不益于此:也不會超過他(武安君)。 [10]邢丘:邑名,在今河南溫縣東。 [11]北地入燕:秦地北到燕國。[12]亡幾何人:沒有多少人。亡,通“無”。[13]此句說,因此不如乘長平戰勝之勢,允許韓、趙割地求和。[14]此句說,不要把功勞全歸給武安君。[15]垣雍:邑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16]隙:感情上的裂痕,隔閡。[17]五大夫:秦爵第九級。[18]不任行:不能行動。任,勝任。[19]校:軍隊編制單位。全句說,王陵損失了五校人馬。[20]日至:一天即可到達。[21]空:指兵力空虛。[22]絕:穿過;越過。[23]以上二句說,秦王親自下令,武安君仍不肯啟程。[24]請之:請求武安君。[25]春申君:黃歇,楚國貴族。詳見《春申君列傳》。魏公子:信陵君魏無忌,魏國貴族。詳見《魏公子列傳》。[26]此句說,強行任命武安君出兵。[27]士伍:士兵的隊伍。按秦制,奪其官爵、令和士兵為伍稱士伍,猶今除名。[28]遷之陰密:流放到陰密(秦邑,在今甘肅靈臺西南)。[29]卻:敗退。[30]此句說,報信使者天天到來。[31]遣:驅逐。[32]咸陽:秦都,在今陜西咸陽東北。[33]杜郵:亭名,在今咸陽東北。[34]怏怏(yang):因不平或不滿而郁郁不樂。[35]馀言:怨言。[36]自裁:自盡。[37]剄(jing):割頸。[38]何罪于天:做錯了什么事得罪了天。[39]固:本來。
上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龁攻韓,取上黨.》鑒賞
下一篇:《史記·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