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人物·慈禧太后
清朝唯一一位垂簾聽政的皇太后。咸豐帝妃,同治皇帝生母,光緒皇帝姨母。滿洲葉赫那拉族的后裔,故史家稱其為 “那拉氏”。那拉氏為人機敏,工于心計,加上又為咸豐皇帝生了個兒子,很快即由蘭貴人晉至懿貴妃,地位僅次于皇后鈕祜祿氏。那拉氏權力欲極強,這一點被滿族大臣肅順覺察,相傳肅順曾建議咸豐皇帝效法漢武帝誅鉤弋夫人故事,除掉那拉氏。1860年,英法聯軍攻北京,咸豐皇帝逃亡熱河行宮(今承德避暑山莊),命恭親王奕欣留京議和。 次年八月, 咸豐皇帝病死在行宮,臨終前確定由六歲的皇太子繼位,并指定肅順等八人為輔政大臣?;侍邮悄抢纤?,母以子貴,她就和皇后同被尊為太后,徽號慈禧,因居西宮,故稱“西太后”; 皇后徽號慈安,居東宮,故稱 “東太后”。此前,咸豐預感自己不久人世,曾將兩方刻有 “御賞” 和 “同道堂” 字樣的印章分賜皇后和太子,并規定他身后的政事,由八大臣擬定諭旨,交皇后、太子鈐印后生效。咸豐皇帝死后,慈禧太后便將應屬小皇帝掌管的 “同道堂”印章控制在手中,初步爭到干預朝政的一些權力,野心逐漸膨脹,遂慫恿慈安太后一同垂簾聽政。不許女流干政,是清朝祖宗制定的家法,開國以來從未有破例,慈安太后就此事問計于留在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奕訢本與八大臣是政敵,想借機打垮他們,自己取而代之,遂欣然同意垂簾聽政,并假借“叩謁梓宮” 的名義趕赴熱河,與慈禧太后密謀。慈禧太后授意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太后“垂簾聽政”,遭到八大臣的堅決抵制。慈禧太后決定采取非常手段,在咸豐靈柩抵達北京的第二天,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政變,將八大臣一舉逮捕,肅順被斬,載垣、端華被逼自盡,其他五大臣也被罷斥流放,史稱“辛酉政變” (該年農歷辛酉) 或“祺祥政變” (原定新皇帝年號為“祺祥”)。同年十月,改年號為“同治”,以示皇帝與皇太后共同治理天下之意。慈安太后生性懦弱,事無巨細,都要由慈禧太后裁決,“兩宮聽政” 實際上成了慈禧太后一人的獨裁專政。奕訢因其擁戴之功,被任命為議政王和軍機大臣,從此,以他為代表的洋務派正式登上政治舞臺。同治十二年,皇帝年滿十八,兩宮宣布 “撤簾歸政”。但一年后,這位喜歡尋花問柳的少年皇帝就死于性病,無子繼承。慈禧太后違背常情,選定醇親王奕譞的長子載湉為帝位繼承人,改年號為 “光緒”。光緒皇帝的生母是慈禧太后的妹妹,光緒當時年僅四歲,兩宮皇太后再次垂簾聽政。慈禧太后雖然專權,但卻千方百計討好慈安太后,因為她聽說咸豐皇帝在臨終前曾留下一封密詔在這位皇后手中。據野史記載,慈安太后病重,需用人肉作藥引子,慈禧太后竟在自己手臂上割下一片肉,熬藥送進,慈安太后感動萬分,取出咸豐遺詔讓她看。原來這是一封可以立刻置慈禧太后于死地的圣旨,大意是說: 葉赫氏既生皇子,異日必以子貴,唯朕不能深信其人,日后如能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慈安太后當著慈禧太后的面將這封遺詔燒毀了。但沒有過多久,慈安太后卻突然死亡。隨后,慈禧太后又以 “委糜因循” 為名,剝奪了權傾朝野的奕訢的實權,起用李鴻章等人繼續推行 “洋務新政”。至此,慈禧太后搞掉了所有對她的地位與權力有潛在威脅的對手,成為清王朝的 “孤家寡人”,人稱 “老佛爺”。光緒皇帝年滿十九歲時,她又不得不宣布 “撤簾歸政”,移居頤和園,但仍在幕后操縱朝政,于是形成了所謂的 “后黨” 與“帝黨”。甲午戰爭后,光緒皇帝痛感國勢衰弱,決心變法維新,便在光緒二十四年 (1898,農歷戊戌) 六月十一日下 《明定國是詔》,頒布了包括廢除八股、淘汰冗官、允許滿人自謀生計、建立新式學堂、廣開言路、獎勵新發明、提倡個人興辦實業等新政在內的一系列 “上諭”,引起 “后黨” 的恐懼。九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將光緒皇帝幽禁在中南海瀛臺,廢除一切新政詔令,捕殺譚嗣同等維新黨人。慈禧太后重新垂簾聽政后,企圖廢光緒皇帝,因遭到英美列強反對,未能得逞。她便利用義和團的排外情緒,來報復列強,結果是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占領北京,索取巨額賠款。慈禧太后在挾持光緒皇帝倉皇逃離北京前,竟令太監李蓮英將光緒寵愛的珍妃推入井中。據說,光緒皇帝讀 《三國演義》,長嘆說: “朕并不如漢獻帝也?!贝褥笏篮筮€給世人留下了一個謎: 光緒皇帝在她死前幾天也突然死去。慈禧太后是玩弄權術的老手,故她在近半個世紀的統治中,盡管連連喪權辱國,卻能在中國的政治舞臺上立于不敗之地。現代史家多將近代中國衰敗的責任算在這位 “老佛爺” 頭上,但某外國學者卻不以為然,說: “慈禧太后不過是一個無知的女人。”具有重男輕女傳統的中華帝國竟然被一位 “無知的女人” 玩弄于股掌之間,這倒是發人深省的。
上一篇:哲學·范疇·性
下一篇:宗教學·佛教·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