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伯夷列傳第一·孔子》鑒賞
“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1]。”“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2],睹軼詩可異焉[3]。其傳曰: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4]。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國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齊聞西伯昌善養老[5],盍往歸焉[6]。及至,西伯卒,武王載木主[7],號為文王,東伐紂。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8],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9]。太公曰[10]:“此義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11],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12],采薇而食之[13]。及餓且死[14],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15],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16],不知其非矣。神農[17]、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18]? 于嗟徂兮[19],命之衰矣!”遂餓死于首陽山。
由此觀之,怨耶非耶?
【段意】 以懷疑孔子論夷、齊無怨之語發端,據《韓詩外傳》和《呂氏春秋》敘述伯夷、叔齊的行事,并詳載采薇歌以說明其怨之深。
注釋
[1]怨是用希:怨恨因此就少了。用:因。希:通“稀”。[2]悲伯夷之意:悲感伯夷兄弟相讓,義不食周粟而餓死的深層意蘊。[3]睹軼詩可異焉:軼詩:未編入三百篇《詩經》以外的散軼之詩。這里指下文載錄的采薇歌。孔子謂夷、齊無怨而采薇歌顯為怨辭,故“可異焉”。[4]孤竹君:孤竹國君。孤竹:古國名。治所故城在今河北盧龍南。[5]西伯昌善養老:西伯姬昌樂于收養老人。西伯:商末,姬昌為西方諸侯之長,故稱西伯。[6]盍往歸焉:于是去歸附于他。盍:乃,于是。[7]木主:靈牌。[8]爰及干戈:意思即“就動起武來”。愛:于是。及:動起。[9]兵之:以兵器殺之。[10]太公:名姜尚,西周開國功臣,齊國的始祖。[11]宗周:以周為宗主,聽任其統治。[12]首陽山:說法很多,有的說是今山西永濟之雷首山,有的說是今河南偃師之首陽山,還有人說在今甘肅隴西,不得確知。[13]薇:植物名,亦稱蕨。[14]且:將。[15]西山:指首陽山。[16]以暴易暴:夷、齊認為商紂殘暴,而武王父死不葬,就興兵伐紂,以臣弒君,也很殘暴,故曰以暴易暴。易:變換。[17]神農:傳說中的古帝名。古史又稱炎帝、烈山氏。相傳其為耒、耜以耕種,嘗百草為醫藥以治病。[18]安適歸:歸往何處。安:哪里。適:往。[19]于嗟徂兮:猶言“哎呀,即將死去”。于嗟:嘆息聲。徂:同“殂”,死。
上一篇:《史記·伯夷列傳第一·夫學者載籍極博[1],猶考信于六藝[2].》鑒賞
下一篇:《史記·管晏列傳第二·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1].》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