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飛將軍”李廣》鑒賞
(節自 《李將軍列傳》)
李將軍廣者,隴西成紀人也①。其先曰李信②,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紀。廣家世世受射③。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④。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⑤。嘗從行,有所沖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 “惜乎,子不遇時⑥! 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徙為騎郎將。吳、楚軍時,廣為驍騎都尉,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⑦。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⑧。徙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戰。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⑨: “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于是,乃徙為上郡太守⑩。后,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貴人從廣勒習兵擊匈奴(11)。中貴人將騎數十縱,見匈奴三人,與戰。三人還射,傷中貴人,殺其騎且盡。中貴人走廣(12)。廣曰: “是必射雕者也。” 廣乃遂從百騎往馳三人。三人亡馬步行,行數十里。廣令其騎張左右翼,而廣身自射彼三人者,殺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縛之上馬,望匈奴有數千騎,見廣,以為誘騎,皆驚,上山陳。廣之百騎皆大恐,欲馳還走。廣曰: “吾去大軍數十里,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射我立盡。今我留,匈奴必以我為大軍誘之,必不敢擊我。” 廣令諸騎曰:“前!”前未到匈奴陳二里所,止,令曰: “皆下馬解鞍!” 其騎曰:“虜多且近,即有急,奈何?” 廣曰: “彼虜以為我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堅其意(13)。”于是,胡騎遂不敢擊。有白馬將出護其兵,李廣上馬,與十余騎奔射殺胡白馬將,而復還至其騎中,解鞍,令士皆縱馬臥(14)。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不敢擊。夜半時,胡兵亦以為漢有伏軍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廣乃歸其大軍。大軍不知廣所之,故弗從(15)。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為廣名將也,于是廣以上郡太守為未央衛尉,而程不識亦為長樂衛尉。程不識故與李廣俱以邊太守將軍屯。及出擊胡,而廣行無部伍行陳,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擊刁斗以自衛,莫府省約文書籍事,然亦遠斥候(16),未嘗遇害。程不識正部曲行伍營陳,擊刁斗,士吏治軍簿至明(17),軍不得休息,然亦未嘗遇害。不識曰: “李廣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樂,咸樂為之死(18)。我軍雖煩擾(19),然虜亦不得犯我。”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程不識孝景時以數直諫為太中大夫(20)。為人廉,謹于文法(21)。
后,漢以馬邑城誘單于,使大軍伏馬邑旁谷,而廣為驍騎將軍領屬護軍將軍(22)。是時單于覺之,去,漢軍皆無功。其后四歲,廣以衛尉為將軍,出雁門擊匈奴(23)。匈奴兵多,破敗廣軍,生得廣。單于素聞廣賢,令曰: “得李廣必生致之!” 胡騎得廣,廣時傷病,置廣兩馬間,絡而盛臥廣。行十余里,廣佯死,睨其旁有一胡兒騎善馬,廣暫騰而上胡兒馬,因推墮兒,取其弓,鞭馬南馳數十里,復得其余軍,因引而入塞(24)。匈奴捕者騎數百追之,廣行取胡兒弓,射殺追騎,以故得脫。于是至漢,漢下廣吏(25)。吏當廣所失亡多,為虜所生得,當斬,贖為庶人(26)。
頃之,家居數歲。廣家與故潁陰侯孫屏,野居藍田南山中射獵。嘗夜從一騎出,從人田間飲。還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廣。廣騎曰: “故李將軍。” 尉曰: “今將軍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止廣宿亭下。居無何,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韓將軍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廣為右北平太守。廣即請霸陵尉與俱,至軍而斬之。廣居右北平,匈奴聞之,號曰: “漢之飛將軍。” 避之數歲,不敢入右北平。
廣出獵,見草中石,以為虎而射之,中石沒鏃,視之石也。因復更射之,終不能復入石矣。廣所居郡聞有虎,嘗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騰傷廣,廣亦竟射殺之。
廣廉,得賞賜,輒分其麾下,飲食與士共之。終廣之身,為二千石四十余年,家無余財,終不言家產事。廣為人長,猨臂(27),其善射亦天性也。雖其子孫他人學者,莫能及廣。廣訥口少言,與人居則畫地為軍陳,射闊狹以飲(28)。專以射為戲,竟死(29)。廣之將兵乏絕之處(30),見水,士卒不盡飲,廣不近水; 士卒不盡食,廣不嘗食。寬緩不苛,士以此愛樂為用。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云。
【譯文】 李將軍名廣,是隴西成紀人氏。他的先祖名叫李信,就是秦朝時做將軍追獲燕國太子丹的那人。他本來住在槐里,后來遷居到成紀的。李廣家世世代代學習傳授射箭。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從軍抗擊匈奴,因他善于騎馬射箭,殺死和俘虜敵人很多,而做了漢朝廷的中郎官。李廣的堂弟李蔡也做了郎官,都加銜武騎常侍,俸祿為八百石。經常跟從文帝出行,在沖鋒陷陣破關抵御以及格斗猛獸等方面,他的勇力都有所表現,因而文帝說: “可惜呀,你沒有碰上時機! 假如你處在漢高帝打天下時,做個食邑萬戶的列侯哪里還用說呢!” 直到漢景帝剛即位時,李廣才做隴西都尉,后調做騎郎將。吳、楚軍反漢時,李廣是輕騎都尉,跟從太尉周亞夫打擊吳、楚軍,敗敵奪旗于昌邑城下,其功名大顯。因為梁王授予了李廣的將軍印,所以他還軍后,朝廷認為他私受將軍印是大罪過,故不對他行賞。后調為上谷太守,匈奴每天與李廣作戰。典屬國公孫昆邪對皇上哭泣著說: “李廣很有才氣,天下沒有第二人,他依靠自己的本事,屢次與匈奴打硬仗,恐怕他要陣亡啊。” 于是就被調為上郡太守。后來,李廣又轉為邊郡太守,再調到上郡。曾做過隴西、北地、雁門、代郡、云中太守,都是用力作戰著名的。
匈奴大舉入侵上郡,漢景帝派中貴人跟從李廣隨軍學習軍事布陣抗擊匈奴。一次,中貴人帶騎兵幾十人縱騎赴敵,看見三個匈奴人,便與之交戰。結果三人返身射箭,將中貴人射傷,將其所帶的幾十騎幾乎全殺光。中貴人逃回到李廣跟前訴說經過。李廣說: “必定是射大雕的人。” 于是,李廣就帶了一百騎為自己的隨從,奔馳去追趕那三人。那三人棄馬而徒步行走,走了幾十里。李廣命他的騎兵分別向左右張開,他親自向那邊步行的三人射擊。射殺二人,生擒一人,這三人果然是匈奴的射雕人。已將活捉的一人捆綁了放在馬上,便望見有幾千騎匈奴騎兵,匈奴兵也看見了李廣的騎兵隊伍。匈奴兵以為李廣的騎兵隊是來引誘他們的,都十分驚惶,趕忙到山上布陣。李廣的一百騎兵也都很恐懼,打算往回逃奔。李廣說: “我們離大部隊幾十里,如果現在這一百騎往回走,匈奴就會將我們全都追殺掉。現在我們留下,匈奴兵必定認為我們是為大部隊來引誘他們的,必然不敢來襲擊我們。” 于是,李廣命令各位騎兵說: “向前行!” 前進到離匈奴陣地不到二里遠的地方,便停了下來,李廣命令道: “一齊下馬,把鞍轡都卸了!” 他的騎兵說: “匈奴兵多而且離得很近,一旦有危急,那怎么辦?” 李廣說: “那邊的匈奴兵以為我們要走,現在都卸了鞍轡以表示我們不走,這樣做法使他們更加相信我們是來引誘他們的。” 于是,匈奴兵不敢襲擊李廣。有一個騎白馬的匈奴將出陣來監護他們的兵,李廣騎上馬與十幾個騎兵奔馳著射殺了那個匈奴白馬將,依舊回到自己的隊伍中,解下馬鞍,命令士兵都把馬放了,各自隨便躺下。此時恰好天黑,匈奴兵始終對李廣他們感到奇怪,又不敢打。半夜時,匈奴兵還認為漢廷有伏兵在旁邊,打算在夜里去攻打他們,于是匈奴引兵退去。到天明,李廣便帶十幾騎歸回到他的大軍中。因大軍不知道李廣去了哪兒,所以未發兵接應。
過了很久,漢景帝死了,漢武帝即位,他的左右認為李廣是名將,于是,李廣從上郡太守調為未央宮的衛尉,這時程不識也是長樂宮的衛尉。程不識從前與李廣都是任邊郡太守而兼管屯軍邊防諸事的。在外出抗擊匈奴這件事上,李廣帶兵行軍,沒有嚴格的編制和一定的行列,選擇有水有草的地方屯扎部隊,起居人人自便,夜間不敲擊刁斗 (銅鍋) 巡更,把軍營中的文書簿籍等事簡化,但是要在離軍營很遠處布置偵察哨兵,李廣這樣領兵從沒有遇到危險。程不識領兵是嚴格地約束手下部隊,嚴格整頓編制和軍營規章,夜里敲擊刁斗巡更,軍士官整理軍營文書簿籍的常常從夜里辦到天明。軍隊得不到休息,然而他也從沒有遇到危險。程不識說: “李廣治軍極其簡單易行,然而胡虜兵驟然來侵犯他,也不能奈何他的,而他的士兵也感到安逸而快樂,都樂于為他出生入死。我治軍雖忙亂,然而胡虜也不敢來侵犯我。” 當時,在漢朝的邊郡上,李廣、程不識都是很有名的將領,然而匈奴人更懼怕李廣的戰略計策,士兵們也多樂于跟從李廣而苦惱程不識。程不識在漢景帝時,因為好幾次直言上諫做了太中大夫。他為人清白廉潔,嚴謹遵守文書法度。
后來,漢朝用馬邑城引誘單于,派大量軍隊埋伏在馬邑城旁邊的山谷中,李廣做驍騎將軍受護軍將軍韓安國節制。當時,單于覺察到這個計謀,便往回走了,漢朝軍隊都無功勞。之后又過了四年,李廣作為衛尉又是將軍,從雁門關北出抗擊匈奴。匈奴的兵很多,打敗了李廣,并生擒了他。單于素來都聽說李廣很有才干,便命令其部下說: “如捉到李廣一定要將他活著送到!” 匈奴兵們捉到李廣時,他的傷很重,他們便將李廣放臥在用繩索結成的網篼里,這網篼就張在兩匹馬中間送往軍營。在走十多里路之中,李廣假裝死了的樣子,他瞥見身邊有一個匈奴少年騎著匹良馬,他便飛躍騎上了那匹馬,將匈奴少年推落下馬,并奪取了他的弓箭揚鞭催馬向南飛馳幾十里路,又和他那些余下的軍士會合,然后帶領著進入雁門關。李廣騎馬南逃時,匈奴的追捕者用了幾百騎兵來追趕他,李廣一邊騎馬奔跑一邊取下匈奴少年的弓箭,射殺追趕他的騎兵,因此才得以逃脫。于是,李廣回到漢朝,漢朝將李廣下交給執法官審理。執法官判決: 李廣所帶兵失散死傷多,又被匈奴生擒,本當處斬,納金贖免斬刑,削去官職,降為平民。
過了不久,在家住了幾年。李廣的家與從前的潁陰侯 (灌嬰) 的孫子相鄰,他們常野居藍田的南山中射獵。曾經,一天夜里,李廣帶一個跟從騎馬出門,與從人在田間飲酒。回去時走到霸陵亭,此時,守霸陵的尉官喝醉了,便呵斥李廣,不讓他通過。李廣的騎士說: “這是從前的李將軍。” 尉官說: “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行,何況是從前的將軍!” 勒令李廣停宿在霸陵亭下。李廣在此居沒多久,匈奴入侵殺了遼西太守,打敗了韓安國將軍,韓將軍被調到右北平。于是,漢武帝便召見并封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立即請求讓霸陵尉與他一道,霸陵尉一到軍中便將他斬了。李廣帶兵駐扎右北平,匈奴聽說李廣,給他的稱號是: “漢朝的飛將軍”,遠避他好些年,不敢入侵右北平。
一次,李廣出去射獵,看見草叢中一石頭,以為是虎,便拔箭而射去,箭射入石內,整個箭頭都陷進石中,走近觀之,才知是石。因此又射這石頭,箭始終不能再進入石中了。李廣在原來所居住的郡中時,聽說有虎,曾經親自射殺了的。到居住右北平時,在一次射虎時,老虎騰躍起來咬傷了李廣,李廣也最終將這老虎射殺了。
李廣為官清廉,得到賞賜,全都分發給他的部下,飲酒吃飯與士兵同樣。終李廣的一生,他做俸祿二千石那級的官四十多年,但是家中無剩余財產,始終不談家產的事。李廣的身材很高大,他的手臂像通臂猿那樣,可以自由伸縮,這也是他善射的天然素質。即使是他兒子、孫子以及其他學射的人,沒有能趕到李廣的。李廣不善口才,平時少言寡語。他與別人居住一起,就畫地界作為軍陣,比賽射箭的遠近,輸者罰其飲酒。他專門用射箭作為嬉戲,一直到死都是如此。李廣帶兵時,如遇到飲水缺乏、糧食斷絕的處境,士兵們不全體都飲上水,李廣是不靠近水源的; 士兵們不全部吃上飯,他是不嘗飲食的。他帶兵寬松不苛求,士兵因此愛戴他,樂于為他所用。他的射技極精,雖見敵人很近,不在幾十步之內,估計射不中敵,他是不發箭的,箭一發,敵人必應弓弦聲響而倒地。正因他這樣用箭,所以他帶兵作戰曾數次被困受辱,他在射猛獸時,也曾被猛獸所傷。
【鑒賞】 “飛將軍”,即李廣(?—前119),西漢名將,隴西成紀 (今甘肅秦安) 人,善騎射。文帝時,參加反擊匈奴貴族攻掠的戰爭,為郎、武騎常侍景帝、武帝時,任隴西、北地等郡太守。元光元年 (前134),為衛尉。后任右北平太守,匈奴數年不敢侵擾,稱之為 “飛將軍”。元狩四年 (前119),隨大將軍衛青擊匈奴,以失道被責,自殺。前后與匈奴作戰大小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戰著稱。本文寫他在文帝、景帝時的際遇,突出他任上郡太守時的情況; 以及在武帝時,他戍邊抗擊匈奴,突出他出雁門擊匈奴和任右北平太守的經歷,贊揚他治軍的方略,熱愛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
首先,寫李廣受家傳箭法,善射,以力戰立功成名。舉了三件事: (一) 孝文帝十四年 (前166),匈奴大舉侵入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入軍,因善射,殺取了多位匈奴首級,擒來不少匈奴俘虜,為此做了漢朝的中郎。這是李廣初露才華,被文帝贊嘆他“生不逢時”,否則,可作萬戶侯! (二) 孝景帝初立時,他隨太尉周亞夫參加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他“擊吳、楚軍,取旗,顯功名昌邑下”。(三) 借用典屬國公孫昆邪對孝景帝哭泣的話,說李廣天天與匈奴打仗,是天下無雙之人才,只怕這樣作戰要傷亡。突出李廣奮不顧身,勇敢善戰。
其次,寫李廣智勝敵人。李廣打仗不僅勇猛,而且頗有心計,常以智勝敵人。他為上郡太守時,一次追擊敵之射雕者,追至縱深數十里之處,三個射雕人生擒一,殺二。但發現匈奴有數千騎,李廣只有百騎。敵眾我寡,如跑,必被追殺,全軍覆沒; 如留,則可麻痹敵人,以為他們是誘敵之師,不敢擊。果然,匈奴中李廣之計,不敢襲擊,引兵而去。李廣亦于次日平旦之時,歸其大軍。這充分表現了李廣的智慧謀略過人。
又次,寫李廣治軍。文章通過他與程不識治軍方法不同的比較,李廣簡易、寬緩,不善文牘,不重形式,講實用; 程不識講正規、講嚴,講按文牘規章辦事,兩種不同風格,都成名將。但匈奴更怕李廣。
再次,寫李廣雁門出擊匈奴,被俘脫逃,被貶為庶人及任右北平太守的經過。李廣出雁門擊匈奴,因匈奴兵多,兵敗被俘。李廣佯死脫逃。但軍法處論罪,贖為庶人。在與潁陰侯孫子灌強在藍田的南山打獵時,受霸陵尉的欺侮。后匈奴入殺遼西太守,敗韓將軍。此時,大敵當前,李廣又被起用為右北平太守。他請霸陵尉同往,至軍中斬之。李廣任右北平太守后,力拒匈奴,被匈奴稱為 “飛將軍”,數歲不敢入侵。這是寫他能屈能伸的品質和在匈奴中享有的聲威!
最后,寫李廣的箭術與熱愛軍士,他箭術精湛,力大無窮。一次,將石頭誤當成虎,竟射箭入石頭之中,可見其力之大。他與虎斗,雖被虎傷,最終射死老虎。他為人清廉,熱愛士卒。他將賞賜及俸祿均分給部卒,與士兵同甘苦,同飲食。他不善言辭,常在地上畫起行軍的陣勢與他人一同做游戲。他帶兵總是吃苦在前,如行軍途中喝水,士兵沒有完全喝到水,他決不走進水邊。他待士兵寬和,不苛刻,能得到士兵的擁護。他射箭,一定要在離敵人幾十步內才射,百發百中。突出了李廣的軍事才能及愛士卒、寬緩簡易的名將風度。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 中說: “勇于當敵,仁愛士卒,號令不煩,師徒向之,作《李將軍列傳》。”本文緊緊圍繞著精于騎射、勇敢善戰; 熱愛士卒,不貪錢財; 為人簡易,號令不繁三個特點,刻畫了李廣這樣一個作者所理想的一代名將的形象; 對于他的坎坷一生,以及他家族的悲慘結局,本文未選入,不過,從行文中已可看出作者對李廣的深切同情,對漢代帝王及寵幸們排擠殘害李廣,表示了極大的憤慨!
注釋
①隴西成紀: 隴西,地域名,今甘肅省東部; 成紀,漢設置縣,故址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三十里。當初屬隴西郡,故稱隴西成紀。后來成紀改屬天水郡。②其先: 李廣的先祖。③世世受射: 世代都學習、傳授射擊法。④蕭關: 在今甘肅省環縣西北,是當時四大名關之一。良家子: 家世清白人家的子弟。據當時制度,醫、巫、商、賈、百工都不能列入良家之列。中郎: 郎中令屬官,執掌守門戶,出充車騎,俸祿六百石。⑤從弟: 同祖父的弟弟。秩八百石: 俸祿八百石。⑥嘗從行: 李廣經常隨從文帝出行。子不遇時: 你沒有碰上機遇。⑦驍騎: 輕捷快速的騎兵。昌邑: 地名。秦時置縣,故城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四十里。⑧賞不行: 李廣應得的賞賜不執行。⑨典屬國: 處理外族降人的官。公孫昆邪: 人名,姓公孫,名昆邪。為上泣: 向景帝哭泣。⑩上郡: 秦時所設置的郡,轄今陜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舊鄂爾多左翼之地。(11)天子: 指漢景帝。中貴人: 皇帝寵信的太監。勒習兵: 接受軍事訓練,隨軍實習。(12)走廣: 逃到李廣跟前,訴說經過。(13)用堅其意: 用這樣做法來堅定匈奴兵的想法。(14)皆縱馬臥: 大家都把馬放了,各自隨便躺下。(15)弗從: 沒有發兵接應。(16)遠斥候: 在軍營地很遠的地方就布置了偵察兵和哨兵。(17)正部曲行 (hang) 伍營陳 (zhen): 正,嚴肅、嚴格; 部曲,軍隊編制; 行伍營陳,軍營的規章。治軍簿至明: 整理軍中文書簿籍,常常辦到天明。(18)虜卒犯之無以禁也: 虜,指匈奴。匈奴如驟然來襲擊,也奈何不了他的。佚樂: 安逸而快樂。咸樂為之死: 都樂于為他出死力。(19)煩擾: 煩惱而忙亂。(20)太中大夫: 郎中令所屬官,執掌議論,俸祿千石。(21)謹于文法: 謹慎遵守文書法度,毫不茍且。(22)護軍將軍: 將軍的冠號,此指韓安國。(23)出雁門: 從雁門山北出。雁門山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三十五里。(24)睨: 斜眼瞥見。胡兒: 少年胡人。善馬: 良馬、好馬。入塞: 進入雁門關。(25)下廣吏: 把李廣發交執法官審判。(26)贖為庶人: 用金錢贖免斬刑,降為平民。(27)廣為人長: 李廣的身體高大。猨(yuan) 臂: 兩手臂像通臂猿 (猿的一種,傳說,其兩臂能通過兩肩彼此可以自由伸縮)那樣,可以自由延伸。(28)訥口少言: 不擅口才,不愛說話。射闊狹以飲: 比賽射箭的遠近,不勝者罰他飲酒。(29)專以射為戲,竟死: 直到死,李廣經常以比賽射箭作為嬉戲的方式。(30)將兵乏絕之處: 率兵遇到缺乏飲水、斷絕糧食的處境。
上一篇:《史記·武安侯弄權驕逸》鑒賞
下一篇:《史記·冒頓弒父擊東胡》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