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荀卿立言》鑒賞
(節自 《孟子荀卿列傳》)
荀卿①,趙人,年五十,始來游學于齊。鄒衍之術,迂大而閎辯; 奭也文具難施; 淳于髡久與處②,時有得善言。故齊人頌曰:“談天衍,雕龍奭,炙轂過髡③。” 田駢之屬④,皆已死。齊襄王時,而荀卿最為老師。齊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為祭酒焉⑤。
齊人或讒荀卿,荀卿乃適楚,而春申君以為蘭陵令⑥。春申君死而荀卿廢。因家蘭陵,李斯嘗為弟子⑦。已而相秦。荀卿嫉濁世之政,亡國亂君相屬,不遂大道,而營于巫祝,信禨祥⑧,鄙儒小拘。如莊周等⑨,又滑稽亂俗。于是推儒墨道德之行事興壞,序列著數萬言而卒,因葬蘭陵。
【譯文】 荀卿是趙國人,年滿五十歲才開始來到齊國從事游說。此時,鄒衍的學術很是深遠閎闊,而且善于雄辯; 鄒奭的文采完美而難以實施; 淳于髡這人,如與他相處久了,有時也會得到他些善意言辭。所以,齊國人稱頌他們說: “深遠閎闊的是鄒衍; 華麗如雕龍的是鄒奭; 圓潤意長如炙轂輠的是淳于髡。” 這時,田駢這群人都已經死了。齊襄王時,荀卿要算最老的前輩師傅了。此時,齊國正在修補大夫這一官位的缺額,所以,荀卿曾經三次做齊國的祭酒。
后來,齊國有人讒言荀卿,荀卿便到了楚國。楚國宰相春申君用荀卿做了蘭陵令。春申君死后,荀卿也就被罷職,就住在蘭陵。李斯曾經當過荀卿的學生,后來李斯做了秦國的宰相。荀卿嫉恨當時混濁的政治,認為亡國亂君這班人不推行他的大道,而專門去研究巫術,信奉鬼神而求福; 鄙薄的儒者,只拘于小節; 像莊周等人,又用滑稽的手法來擾亂世俗。于是,荀卿便推崇儒、墨兩家道德,將它們在實施中的成功與失敗,著了一部幾萬言的書 《荀子》,而后死了,就埋葬在蘭陵。
【鑒賞】 荀卿 (約前313—前238) 即荀子,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游學于齊,后立為祭酒。繼赴楚國,春申君用為蘭陵令,著書終老其地。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批判和總結了先秦諸子的學術思想,反對天命、鬼神迷信之說,認為自然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提出了“人定勝天” 的思想,提倡 “人性惡”,要有“師法之化,禮義之通”,才可以為善,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堅持儒家 “正名”之說,強調尊卑貴賤的等級,主張 “法后王”,即效法文、武、周公之道。在經濟上,提出強本節用、開源節流和省工賈、眾農夫等主張。其著作《荀子》,有三十二篇。本文就是記述荀子立說之事的。
首先,文章寫荀子年五十才游學于齊。那時,齊國之學界名人三鄒 (鄒忌、鄒衍、鄒奭)及淳于髡、田駢等,都去世了,所以在齊襄王時,荀子算是老前輩了。同時,他正趕上齊國修補大夫之缺,因而三次為祭酒。這是荀子游學齊國之情況。
其次,寫荀子離齊適楚。因齊人誹謗他,故離齊去楚。在楚相春申君黃歇的推薦下,任蘭陵令。但春申君一死,他也就被免職,住在蘭陵。他除教授學生韓非、李斯等外,潛心治學。他總結、歸納儒家、墨家學術思想在實施過程中的優長短缺,寫成《荀子》一書,推崇儒家、墨家。這是因為他痛恨當時政治混濁,亡國亂君之人不行他的大道,熱衷于巫禍、禨祥之術; 學界風氣不正,有些儒學之士,拘小節,十分鄙陋; 像莊子宣揚道家學說者,又用滑稽之談來擾亂風俗。可見,他的《荀子》一書正是針對不正的政風和學風而寫的。
文章簡潔明白,荀子立言的背景與主旨十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注釋
①荀卿: 名況,“卿”是當時的人因對其尊敬,號之為卿。荀卿著書數萬言,其學術觀點是以孔子為基準。他倡導人性惡的學說,認為人性本惡,若不用禮義去矯正,就不能成其為善。此觀點與孟子相反。傳世著作為 《荀子》。②鄒衍: 人名,齊國的三鄒 (鄒忌、鄒衍、鄒奭) 之一,在孟子之后。他的學術著作 《大圣》,其言談天說地,十分宏闊。奭 (shi): 即鄒奭,采用鄒衍之術著文,齊王很賞識他。淳于髡: 齊人,滑稽多辯。③談天衍: 因為鄒衍著文談論天地開啟、五德的起源,言必及天事,所以時人說他“談天”。雕龍奭: 因為鄒奭采用鄒衍的手法修文,其文章修飾如雕鏤龍紋,所以時人說他“雕龍”。炙轂過髡: 炙,即烤。轂過,即轂輠,是車轂轆旁盛潤滑劑的器皿。因為淳于髡滑稽多辯,其文言辭悠遠,意味深長,猶如烤熱的轂輠中的油劑那樣余流不盡。④田駢:齊人,其著作有 《田子二十五篇》。⑤祭酒: 古代官名。⑥春申君: 楚國宰相黃歇的封號。蘭陵: 戰國時楚地名,故城在今山東蒼山縣西南蘭陵鎮。⑦李斯: 秦始皇的丞相。秦二世時, 趙高誣陷李斯之子通盜, 腰斬斯于咸陽。 ⑧禨祥: 事好鬼神以求福。 ⑨莊周: 戰國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倡導者。其學廣博,歸宗老子玄學。其著作 《莊子》,多為寓言。
上一篇:《史記·李斯諫秦始皇焚書坑儒》鑒賞
下一篇:《史記·孟嘗君立薛》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