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人謝榛妙悟說的論點。他在《四溟詩話》中說:“詩有造物,一句不工,則一篇不純,是造物不完也。造物之妙,悟者得之。譬諸產一嬰兒,形體雖具,不可無啼聲也。趙王枕易曰:‘全篇工致而不流動,則神氣索然。’亦造物不完也。”他把作詩比作造物,要求有“形體”還要有“啼聲”,“工致”更要“流動”,詩要有“神氣”。又說:“詩無神氣,猶繪日月而無光彩。”詩“當以神氣為主。全篇渾成”。作詩怎樣才能有神氣呢?他認為通過妙悟可以透徹掌握詩歌創作的境界。“造奇語于眾妙之中,非透悟弗能也。”“悟”是謝榛法盛唐的重要途徑。他提出的妙悟說要求對盛唐詩歌進行審美觀照,博覽熟讀:“學李、杜者,勿執于句字之間,當率意熟讀:久而得之,此提魂攝魄之法也。”“凡作詩,須知道緊要下手處,便了當得快也。……若得緊要一句,則全篇立成。熟味唐詩,其樞機自見矣。”嚴羽的“第一義之悟”,主張熟讀居于上乘即盛唐的詩歌作品,從這方面說,謝榛的妙悟說直接傳承了嚴羽的“第一義之悟”。除了熟讀以外,謝榛又主張反復吟改。他說:“數改求穩,一悟得純,子美所謂‘新詩改罷自長吟’是也。”他認為作詩反復吟改可以達到“一悟得純”的境界。謝榛還說人各有悟性:“詩固有定體,人各有悟性”,可以“因人之悟,以開己之悟”,如從觀舞劍而悟草書之法,這有啟迪靈感的意思。謝榛的妙悟說對晚明公安派的性靈說和清初王士禎的神韻說起到一定的作用。強調主觀參悟,忽視社會生活是詩歌創作的源泉,這是謝榛妙悟說的不足之處。
上一篇:《造境與寫境》詩詞評論技巧
下一篇:《造物者未肯兼與》詩詞評論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