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官渡之戰》解說與賞析
“官渡之戰”占了《三國演義》第30與第31兩回,是《三國演義》著重描寫的具有戰略意義的三大戰役中的第一次。
歷史上的官渡之戰發生于東漢建安五年(200)。在此之前,袁紹擊滅公孫瓚,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割據勢力,曹操則于建安元年(196)迎漢獻帝都許,利用“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政治優勢,擒呂布,滅袁術,敗劉備,直接控制兗、豫、徐三州和揚州部分地區。雙方都具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和實力,都把對方視為自己最大的障礙;同時,雙方的地盤彼此相接,要發展就必須吃掉對方。于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決戰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境)地區展開了。經過一段相持,曹操為了改變兵少糧乏的不利局面,大膽采納許攸獻計,奇襲烏巢,焚燒袁軍糧屯。袁紹指揮錯誤,軍心動搖。曹操乘機發動猛攻,大敗袁軍,俘獲極多。袁紹元氣大傷,從此一蹶不振。這一仗,為曹操徹底消滅袁紹集團、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羅貫中在充分掌握史料的基礎上,運用藝術家的生花妙筆,把這場規模宏大的戰役寫得波譎云詭,驚心動魄,使之成為書中最具有藝術魅力的情節單元之一。
“官渡之戰”的情節發展可分五個層次。
第一層,寫袁、曹兩軍相持于官渡,互有勝負。第30回一開始,袁紹親率七十萬大軍(據史籍,實為十一萬),進逼官渡;曹操聞報,率軍七萬(據史籍,實為一、兩萬),前往迎敵。頓時,官渡地區戰云密布,吹角連營。這是關系到兩個最強大的政治軍事集團命運的一場大戰,也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第一次面對面的較量。雙方都志在必得,戰斗空前激烈。袁紹憑借優勢兵力,初戰告捷;又在曹軍寨前筑起土山,上立樓櫓,居高臨下箭射曹軍,欲逼曹軍放棄官渡。曹操用劉曄之計,連夜趕造發石車,打死袁軍大批弓箭手,使袁軍不敢登高射箭。袁紹又命軍士挖掘地道,欲以此攻入曹軍營中。曹操再用劉曄之計,繞營挖掘長塹,使袁軍白費力氣。盡管袁軍氣勢洶洶,卻無法前進;而曹軍亦暫無取勝之策,雙方處于僵持狀態。
第二層,寫曹操從荀彧之議,不顧兵疲糧乏,堅守待變。當他得到袁紹命大將韓猛押運糧草的情報后,立即命徐晃、史渙襲擊袁軍糧車,放火燒之。袁紹救應不及,為防再度上當,即遣大將淳于瓊率領重兵守衛烏巢糧屯??墒?,袁紹沒有想到,“那淳于瓊性剛好酒,軍士多畏之;既至烏巢,終日與諸將聚飲”。這就為烏巢被燒埋下了伏筆。
第三層,寫袁紹謀士許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納其計,親率精兵奇襲烏巢,火燒袁軍糧屯。兩軍對峙兩個多月,急需打破僵局??墒?,袁紹憑著兵多糧足,不思進取,無所作為,只想坐等曹軍糧盡自敗。當謀士許攸截獲曹操要求荀彧火速接濟糧草的書信,向他提出分兵襲擊許都的建議時,他不敢當機立斷,反而懷疑“此書乃誘敵之計”,白白放過了大好時機。不僅如此,他還因許攸的過失而懷疑其獻計的動機:“汝與曹操有舊,想今亦受他財賄,為他作奸細,啜賺吾軍耳!”硬是把許攸推入曹操的懷抱。許攸熟知袁軍虛實,向曹操進獻奇襲烏巢之計,曹操欣然采納,親自出馬,一舉奏效,使整個戰局出現了重大的轉折。
第四層,寫曹操乘袁軍人心動搖之機,發動猛攻,大獲全勝。烏巢被燒,袁紹一面命蔣奇前往救援,一面遣張郃、高覽攻擊曹軍大寨。然而,其算計皆落曹操之后,結果蔣奇被偽裝袁軍的張遼所殺,張郃、高覽兵敗懼譖而降曹操。這樣一來,袁軍內部矛盾上升,人心惶惶,士氣低落。曹軍乘機劫寨,“紹軍折其大半”。曹軍又散布謠言,借袁紹分兵之時,大舉進攻;“袁軍俱無斗志,四散奔走,遂大潰”。這一仗,消滅了袁軍主力,身為主帥的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盡棄圖書車仗金帛,止引隨行八百余騎而去”。真是土崩瓦解,一敗涂地!
第五層,寫袁紹重整旗鼓,與曹軍再戰于倉亭。曹操用程昱所獻“十面埋伏”之計,先詐敗后退,激勵眾軍回身死戰,然后伏兵分批殺出,使袁軍再度遭到慘敗。從此,袁紹集團再也無力與曹操爭雄,只能坐等曹操收拾了。
“官渡之戰”在藝術上獲得了很高的成就。綜觀整個單元,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顯著的特點:
(一) 成功地塑造了曹操和袁紹的藝術形象,這是這一單元給人印象最深之處。
先看曹操。在“官渡之戰”這一單元里,曹操深謀遠慮,指揮若定,充分表現了他的雄才大略,不愧為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首先,在這場力量懸殊的決戰中,面對袁紹這樣強悍的對手,他堅韌頑強,始終保持著必勝的信心。兩軍初次交鋒,曹軍大敗,他毫不介意;相持數月,糧草不繼,他咬緊牙關堅持。當勝負之勢未明之時,他的心中不可能沒有緊張、疑慮,但他卻一直不露聲色,反而時時“大喜”,“歡笑”。聯想到他在濮陽遭到火燒險些被俘(第12回),在宛城遭到襲擊幾乎喪命(第16回)時那種敗而不餒、殆而復振的氣概,人們不能不驚異他罕見的頑強。這不服輸、不喪氣、不死不休的頑強精神,乃是他在眾多軍閥中脫穎而出、翦滅一個又一個對手的重要原因。其次,在瞬息萬變的戰場上,他善于抓住時機,巧于用奇,敢于冒險,表現出過人的膽略。當獲得袁軍運糧的情報時,他立即命徐晃、史渙前去襲擊,使袁軍幾千輛糧車化為灰燼;夜襲烏巢,他親率五千精兵前往,袁軍睦元進、趙睿所部從背后殺來,部下要求分兵拒之,他卻大喝道:“諸將只顧奮力向前,待賊至背后,方可回戰!”這奮不顧身的雄姿大大振奮了士氣,片刻之間,既焚毀了袁軍糧屯,又擊滅了睦元進、趙睿,使奇襲獲得完全成功。曹操的機警敏悟和不怕風險,使他常常能爭取主動,戰勝敵方。其三,他重視發揮謀士的作用,博采眾長,為我所用。曹操本人精通韜略,多謀善斷,但他并不過于師心自用,而是常常聽取眾多謀士的見解,擇善而從。在官渡之戰中,這一點表現得特別突出:對付袁軍的樓櫓和“掘子軍”,用的是劉曄之計;向袁軍發動總攻,用的是荀攸調動敵方,乘勢猛攻之計;倉亭再戰,用的是程昱“置之死地而后生”和“十面埋伏”之計……自然,曹操還談不上從善如流,但用眾人之智以補己之不足,使他在險象環生的情勢中每每應付裕如,對此,絕大多數對手只好自嘆不及。其四,他慧眼識人,心胸豁達,善于接納人才,撫綏部眾。當許攸背袁來投時,剛剛解衣歇息的他“不及穿履,跣足出迎”,“先拜于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許攸建議奇襲烏巢,他欣然采納,張遼懷疑有詐,他卻精辟地指出:“今吾軍糧不給,難以久持;若不用許攸之計,是坐而待困也。彼若有詐,安肯留我寨中?且吾亦欲劫寨久矣。今劫糧之舉,計在必行,君請勿疑?!碑攺堗A、高覽來降時,夏侯惇擔心靠不住,他卻表示:“吾以恩遇之,雖有異心,亦可變矣。”坦然接受。這種廣攬英杰的開放氣度,對于瓦解敵軍起到了重要作用。更為難得的是,在大敗袁軍之后,在繳獲的圖書中檢出書信一束,“皆許都及軍中諸人與紹暗通之書”。有人主張:“可逐一點對姓名,收而殺之。”曹操卻說:“當紹之強,孤亦不能自保,況他人乎?”于是“命盡焚之,更不再問”。如此處理,是很需要一點容人之量的。這就大大安定了人心,感動了那些一度動搖的部屬,鞏固了自己的陣營。無可否認,曹操也有嫉賢妒能的一面,干過許多摧殘人才的壞事;但在其創業階段,善于用人卻是他的主導方面。正因為這樣,曹魏集團人才之盛,在當時堪稱第一。這幾個方面的長處,使曹操理所當然地成為官渡之戰的勝利者。羅貫中以色彩鮮明的筆觸,突出了曹操的這些優點,表明他并沒有不問青紅皂白地丑化曹操,這表現了一個杰出藝術家對歷史的尊重,對人物性格豐富性的追求。
與曹操相比,袁紹恰恰是一個鮮明的對照。平心而論,在東漢末年的社會大動蕩中,袁紹并非凡庸之輩,亦非僅靠高貴門第以成大事之人。他有雄心,有魄力,有眼光,堪稱際會風云的英杰之士。敢于率兵盡誅閹宦(第3回),雖然殺戮過重,但可見其膽略; 厲聲斥責擅謀廢立的董卓為“謀反”,拔劍與之對峙(第3回)可以見其勇氣;會合十八路諸侯共討董卓,慨然擔任盟主(第5回),雖然有始無終,但可見其聲威;在危急關頭大呼“大丈夫愿臨陣斗死,豈可入墻而望活乎!”(第7回)可以見其雄風,短短幾年間,他就占據冀、青、幽、并四州,成為全國最大的割據者。與公孫瓚、袁術、劉表、劉璋、呂布等人相比,他確實算得上佼佼者,確有虎視華夏,一統天下的雄心。然而,在與曹操的抗衡中,他的種種弱點卻暴露無遺??梢哉f,曹操之所長,正是他之所短。這突出地表現在:第一,胸無偉略,見事遲緩,坐失戰機。戰役之初,他斷然拒絕沮授“宜且緩守”的主張,企圖一舉擊敗曹軍;當進攻受挫,戰事處于膠著狀態時,他又拿不出任何有效的辦法,而是消極對峙下去;許攸建議奔襲許都,本是一條妙計,卻被他輕率否定。由于他缺乏明確的戰略方針,計謀遠遜于曹操,只好眼睜睜地失去主動權,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第二,不辨賢愚,用人不當。本來,他的手下人才濟濟,這是他稱雄一時的重要條件;但他在識別人才,使用人才問題上卻犯了一系列嚴重錯誤?;騼H憑親疏關系和一時好惡用人:淳于瓊貪杯好酒,僅僅因為是他的老關系,便被委以護糧重任,就是一個明顯例子?;蛑壹椴环?,是非混淆:田豐、沮授這兩個最有才干的謀士,一囚于鄴城,一拘于軍營,英雄無用武之地;逢紀、郭圖專事挑撥離間,他卻言聽計從。如此待人,怎不使賢士寒心,英才喪氣! 由于他處置不當,促使許攸、張郃、高覽投奔曹操,以致關鍵時刻內訌不已,整個集團分崩離析。第三,心胸狹隘,文過飾非。田豐的遭遇最能說明這一點。本來,官渡之戰的結局已經證明田豐的預見是正確的,袁紹本人也意識到了,一再后悔地說:“吾不聽田豐之言,致有此敗。”既然如此,就該坦率承認錯誤,重新起用田豐,改弦更張,那樣,其事業還有復興的可能,然而,袁紹耿耿于懷的卻是自己的面子,喋喋于“羞見此人”,結果聽信了逢紀關于田豐譏笑他的謊言,竟一怒而將田豐殺死!如此害賢掩過,又怎么談得上重振基業!總之,作者筆下的袁紹是血肉豐滿的,盡管他有過顯赫的業績,卻只能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盡管他不愿服輸,口吐鮮血時還宣稱“誓與曹賊一決雌雄”,卻無可挽回地走向滅亡。
(二) 戰爭描寫波瀾起伏,扣人心弦。在“官渡之戰”這個單元里,戰爭形勢變化之迅速,攻守轉換之頻繁,都是少見的。袁、曹雙方你來我往,如同浪濤搏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一點,只要與“赤壁之戰”、“彝陵之戰”略加比較,就可一目了然。在“赤壁之戰”中,由于戰爭雙方隔江對峙,作者把主要力量用于描寫曹、劉、孫三家的斗智斗謀,通過反復斗智來預示戰爭的結局;最后的火玫雖然氣勢宏大,卻是片刻完成,一舉成功。在“彝陵之戰”中,先是蜀軍長驅直入,吳軍節節抗擊; 經過將近一年的對峙,吳軍轉入大反攻,蜀軍則全線崩潰,失去還手之力,攻守易勢非常分明。而在“官渡之戰”中,雙方犬牙交錯,反復爭奪,進攻與反攻交織在一起,使人難于一下子斷定勝負。曹軍襲擊烏巢,袁軍卻企圖來個“圍魏救趙”,曹軍剛剛大獲全勝,袁軍又來個全面反撲。這種持續不斷的廝拼,使整個單元呈現出強大的張力,讀者直到看到最后結果,情緒才會為之一松。
(三)注意細節的提煉與加工。“官渡之戰”的情節,大部分于史有據,但作者為了更好地刻畫人物,在細節的提煉上頗費經營。如 “許攸問糧”這個細節,本于《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曹瞞傳》。羅貫中對這一史實稍加改造,在其前加上許攸截獲曹操致荀或書信,得知其軍糧已盡的伏筆,再把曹操在許攸追問下終吐實言改為一直不說老實話,最后還裝模作樣地“附耳低言曰:‘軍中止有此月之糧。’”直到許攸拿出他的親筆信,當面戳穿假話,他才不得不承認。這看似細小的加工,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曹操詭詐的性格,成為《三國演義》中膾炙人口的細節描寫。
上一篇:《官場現形記》解說與賞析
下一篇:《封神演義》解說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