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孟子著書》鑒賞
(節自 《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①。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②。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 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 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③,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于合縱、連橫④,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⑤,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譯文】 孟軻是鄒那個地方的人,他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完成學業后,就到齊宣王那里去游說用事,齊宣王不用他。他便去到梁國,梁惠王不按孟軻所言行事,認為孟軻之言脫離實際、遠離現實,而且不切合實情。就在這個時期,秦國用商君 “變法” 之謀,國家富足了,兵力強盛了; 楚、魏用吳起之謀,戰勝了弱小之敵國; 齊威王、齊宣王用孫子、田忌這群人之計,強大了,使各國諸侯都到東邊去朝拜齊國。這時,天下正興起合縱、連橫之政治潮流,以攻伐征戰的能力來確認有無才干。然而,孟軻卻還在講述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所到的國度都不合他的意。于是,他便退出政壇而與學生萬章這群人在一起,序言 《詩經》、《尚書》,宣揚孔子仲尼的學說主張,著了一部 《孟子》,共七篇。
【鑒賞】 孟子 (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 (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受業于孔子之孫子思。歷游齊、宋、滕、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提出 “民貴君輕”說,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省刑薄賦,達到 “黎民不饑不寒”??隙ā叭诵陨啤保仓匾暛h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 “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 教人修身養性,養“浩然之氣”,做到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也提出了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的唯心主義觀點,歷來為統治者所欣賞。由于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故有 “亞圣”之稱。本文所述就是孟子游說受挫而立志著書立說的情況。
文章先寫孟子游說受挫。他先游事齊宣王 (曾一度任客卿),不能用; 梁惠王認為他的學說,主張“迂遠”,不切實際,亦不能用。因為當時的各諸侯國正熱衷“合縱”、“連橫”之術,講究武力而稱王天下之時,孟子宣揚的是唐虞三代實施的“王道”、“仁政”,所以不合時宜,為各諸侯國所不采用。
接著,文章寫孟子著書。孟子在政治上不得意,就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序《詩經》、《尚書》,宣揚孔子的學說與主張,作成《孟子》七篇。
文章短小,言簡意明,背景交代清楚,所著之書扼要提及,不涉及著作之具體內容,文精意當。
注釋
①孟軻(約前372—前289): 字子輿,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后世稱之為亞圣,意為亞于孔圣人。鄒: 地名,即今山東鄒縣。子思: 孔子之孫,名伋。②迂遠:脫離實際。③商君: 即衛鞅,因受封于商地,故稱商鞅號商君。曾變法強秦。吳起: 衛人,曾學于曾子。善于用兵。后被楚國所殺。田忌: 齊國大將,曾救韓、趙而擊魏,并大敗魏國。④合縱: 蘇秦說服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同盟拒秦,稱之為合縱。連橫:張儀事秦,主張連合六國以事秦,與合縱相反,亦作連衡。⑤萬章: 孟子的弟子。
上一篇:《史記·蘇秦激勵張儀》鑒賞
下一篇:《史記·李斯諫秦始皇焚書坑儒》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