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使我們不去打仗·田間》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假使我們不去打仗,
敵人用刺刀
殺死了我們,
還要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
“看,
這是奴隸!”
一九三八年作
1938年春,田間隨西北戰地服務團到達延安。為適應現實斗爭的需要,他與幾個同志一起發起了街頭詩運動。他們把揭露日本侵略罪行、鼓舞人民斗志的詩篇,寫在墻壁、巖石和大樹上,這首詩便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向群眾說明為什么要抗日,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政論家去完成。田間的《假使我們不去打仗》,好像一篇抗戰的動員令。但詩人沒有長篇大論地講述抗戰的大道理,而是采取寓正于反的藝術手法,急驟地推出了一個假定的鏡頭,集中揭示了假若不去打仗的危害性,從而激發軍民同仇敵愾地去與敵人血戰到底。如果不去跟敵人打仗,將會怎么樣?詩人指出了兩種嚴重惡果:一是“敵人用刺刀/殺死了我們”,這是關系到每個人的生命安危與國家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二是更進一層,敵人不僅要消滅我們的生命,而且還要從精神上侮辱我們,“用手指著我們骨頭說:/‘看,/這是奴隸!’”頭一層意思大家容易看到,如果詩篇到此為止,就會一般化。第二點是詩人開掘出的深層思想,它更觸動人的靈魂。如果國家淪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中國人民就成了奴隸,那還有什么自由可言?據田間自己講,抗日戰爭年代,在隆隆的炮聲中,他經常默誦著裴多菲的詩句“生命誠寶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這首詩的創作,也許受到裴多菲詩作的啟示吧。由于這首詩表達出了時代的典型情緒,因而能點燃廣大讀者的心頭之火。
聞一多指出:田間的詩“沒有‘弦外之音’,沒有‘繞梁三日’的余韻,沒有半音,沒有玩任何‘花頭’,只是一句句樸質,干脆,真誠的話,(多么有斤兩的話!)簡短而堅實的句子,就是一聲聲的‘鼓點’,單調,但是響亮而沉重,打人你耳中,打在你心上。”
這首詩在句法上看似平淡無奇,不押韻,不整齊,完全散文化。但恰恰這樣,既表現出街頭詩的明白曉暢的大眾化特點,也體現了田間詩的個人風格。
上一篇:《倔老婆子·張志民》全文與讀后感賞析
下一篇:《假如我戰死了·柳倩》全文與讀后感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