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其后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1],一年,四方皆則之[2]。》鑒賞
由中都宰為司空,由司空為大司寇[3]。
定公十年春,及齊平[4]。夏,齊大夫黎鉏言于景公曰:“魯用孔丘,其勢危齊。”乃使使告魯為好會[5],會于夾谷[6]。魯定公且以乘車好往[7]。孔子攝相事[8],曰:“臣聞有文事者必有武備,有武事者必有文備。古者諸侯出疆,必具官以從。請具左右司馬[9]。”定公曰:“諾。”具左右司馬。會齊侯夾谷,為壇位,土階三等[10],以會遇之禮相見,揖讓而登。獻酬之禮畢[11],齊有司趨而進曰[12]:“請奏四方之樂。”景公曰:“諾。”于是旌、旄、羽、祓、矛、戟、劍、撥鼓噪而至[13]。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14],不盡一等[15],舉袂而言曰:“吾兩君為好會,夷狄之樂何為于此!請命有司[16]!”有司卻之,不去,則左右視晏子與景公。景公心怍[17],麾而去之。有頃,齊有司趨而進曰:“請奏宮中之樂。”景公曰:“諾。”優倡、侏儒為戲而前。孔子趨而進,歷階而登,不盡一等,曰:“匹夫而熒惑諸侯者罪當誅[18]! 請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異處[19]。景公懼而動,知義不若[20],歸而大恐,告其群臣曰:“魯以君子之道輔其君,而子獨以夷狄之道教寡人,使得罪于魯君,為之奈何?”有司進對曰:“君子有過則謝以質[21],小人有過則謝以文。君若悼之,則謝以實。”于是齊侯乃歸所侵魯之鄆、汶陽、龜陰之田以謝過[22]。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于定公曰:“臣無藏甲[23],大夫毋百雉之城[24]。”使仲由為季氏宰[25],將墮三都[26],于是叔孫氏先墮郈[27]。季氏將墮費,公山不狃、叔孫輒率費人襲魯[28]。公與三子入于季氏之宮[29],登武子之臺。費人攻之,弗克,入及公側[30]。孔子命申句須、樂頎下伐之[31],費人北[32]。國人追之,敗諸姑蔑。二子奔齊,遂墮費。將墮成,公斂處父謂孟孫曰[33]:“墮成,齊人必至于北門。且成,孟氏之保鄣,無成是無孟氏也。我將弗墮。”十二月,公圍成,弗克。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34],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樂其以貴下人’乎[35]?”于是誅魯大夫亂政者少正卯[36]。與聞國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飾賈[37];男女行者別于途[38];途不拾遺;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歸[39]。
齊人聞而懼,曰:“孔子為政必霸,霸則吾地近焉,我之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40]:“請先嘗沮之[41];沮之而不可,則致地,庸遲乎[42]!”于是選齊國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樂》[43],文馬三十駟[44],遺魯君,陳女樂、文馬于魯城南高門外。季桓子微服往觀再三,將受,乃語魯君為周道游[45],往觀終日,怠于政事。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魯今且郊[46]。如致膰乎大夫[47],則吾猶可以止。”桓子卒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郊,又不致膰俎于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48]。而師己送[49],曰:“夫子則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婦之口,可以出走[50];彼婦之謁,可以死敗[51]。蓋優哉游哉,維以卒歲!”師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師己以實告。桓子喟然嘆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段意】 孔子在魯國從政的經過和政績:由中都宰而司空,由司空而大司寇;兼理魯君與齊君在夾谷的典禮會盟而不辱使命,致使齊國歸還侵魯之田,從外交上取得勝利;主張墮三都,拆毀了季孫、叔孫兩家封色的城墻,維護君主的利益;以大司寇的職位參與國家決策大事,誅亂政者少正卯,使社會秩序變好。齊國為此感到不安,遂采用以女色腐蝕魯君和季桓子的辦法相離間,使孔子終于失望地離開魯國。
注釋
[1]中都宰:中都(在今山東汶上)的地方長官。[2]則:效法。[3]大司寇:管理司法的最高長官。[4]及齊平:與齊友好。[5]好會:友好的會晤。[6]夾谷:齊邑,在今山東萊蕪南夾谷峽。[7]且以乘車好往:將以車輛隨從毫無戒備地前往。[8]攝相事:兼代司儀。[9]司馬:武官。[10]土階三等:土臺階共三級。[11]獻:互贈禮品。酬:互相敬酒。[12]趨:快步走。[13]旌、旄、羽、祓(fu)、矛、戟、劍、撥(fa):武樂用的兵器。據《左傳》及《孔子家語》,齊國的用意在以武力威力魯君。[14]歷階而登:跨階而上。古代禮節,上階雙腳均須逐級而緩上。如一腳踏一級地跨進,叫“歷階”。[15]不盡一等:只上了兩級臺階,還有一級未上(就發言了)。[16]請命有司:請景公命主管者把武樂隊撤下去。下文的“請命有司”,則是要求司法官吏依法懲辦。[17]怍(zuo):慚愧。[18]匹夫:此指上文“優倡侏儒”,熒(ying)惑:迷惑。[19]手足異處:被腰斬。[20]知義不若:自知理虧。[21]質:實質。[22]鄆、汶陽、龜陰:皆魯地,在今山東西南。[23]藏甲:私人武裝。[24]雉:墻高一丈長三丈為一雉。百雉則為三百丈(高一丈)的城墻。[25]仲由:即子路。[26]墮三都:拆毀季孫、孟孫、叔孫氏三家的封邑城墻。都,有宗廟的城市。[27]郈(hou):叔孫氏的封邑,在今山東東平境內。[28]魯:此指魯國國都,今山東曲阜。[29]公:指定公。三子:指三家執政者。[30]公側:定公所登的臺側。[31]申句須、樂頎:均為魯國大夫。[32]北:敗退。[33]公斂處父:即陽處夫,孟孫氏家臣。[34]行攝相事:即下文“與聞國政”。當時魯國無宰相職官。[35]樂其以貴下人:能以貴顯仍謙卑待人為樂。[36]孔子殺少正卯,最早見于《荀子·宥坐篇》,罪狀是:“心達而險,行辟(僻)而堅,言偽而辯,記丑而博,順非而澤。”后來許多學者懷疑并無其事。 [37]粥:同“鬻”,販賣。飾賈:抬高物價。 [38]男女行者別于途:男女有別,在路上各走一邊。 [39]皆予之以歸:意謂都能予以招待。 [40]黎鉏:齊國大夫。 [41]嘗:試一試。沮之:阻撓他,即破壞孔子與魯國統治者的關系。 [42]庸遲乎:難道遲了嗎? [43]文衣:華麗服裝。《康樂》:舞曲名。 [44]文馬:毛色斑爛的馬。三十駟:一百二十匹馬。 [45]周道游:環游各處,其意在觀看女樂文馬。 [46]且郊:即將舉行郊祭天地的大典。 [47]按照當時的禮節,祭祀后要將祭肉分送給大臣。膰(fan):祭祀用的熟肉。 [48]屯:地名,在魯都之南。 [49]師己:樂師名。[50]可以出走:可以使賢人不容于國。 [51]可以死敗:可以使國家敗壞。
上一篇:《史記·陳平貧賤時》鑒賞
下一篇:《史記·孔子世家第十七·靈公夫人有南子者,使人謂孔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