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濞列傳》鑒賞
導語:
西漢初期,漢高祖劉邦為了減少憂患,設法消滅了韓信等異姓王,同時分封九個同姓王來鞏固劉氏家族的統治地位。然而即便是同姓同族,隨著諸侯王國的勢力日益膨脹強大,他們與中央專制皇權的矛盾也越發激化,雙方不可避免的權力博弈由暗向明,愈演愈烈。漢景帝即位后,采納了晁錯所上的《削藩策》,著手削減同姓諸侯王國。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楚王劉戊違反漢喪制,被景帝赦免死罪,以削減東海一郡作為懲罰。隨后又下詔削吳王劉濞的會稽、豫章兩郡;趙王劉遂有罪,削去其河間郡;膠西王劉卬因售賣官爵舞弊,削去六個縣。削藩之舉激起了諸王的強烈反對,吳王劉濞借此串通楚、趙、膠西、膠東、菑川、濟南六國的諸侯王,打著“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聯合叛亂,史稱“吳楚七國之亂”。景帝接受袁盎的建議殺了晁錯,但未換取七國罷兵,遂以武力進行鎮壓,又遣人策動吳軍中的東越人反吳,劉濞最終被東越人所殺,而其余六王皆軍敗而畏罪自殺,這場起于正月的吳楚叛亂,于三月即告結束。雖然從客觀上而言,中央專制王權為了國家的統一和權力的集中,與地方諸侯王國的戰爭在所難免,可是從當時西漢王室的綜合實力來看,這場戰爭所爆發的時機并不成熟,甚至可以說統治者還未作好充分的迎戰準備。而晁錯、袁盎以及吳王劉濞在此事件中產生的不同作用推動了叛亂的提早爆發。本篇選錄的《袁盎晁錯列傳》和《吳王濞列傳》章節,從人物自身角度出發,深入分析引發“七國之亂”的主觀原因,并對三個不同立場的當事者的抉擇予以評析。
上一篇:《史記·演繹中國明君的千古標準·孝文本紀》鑒賞
下一篇:《史記·中央與地方爭權:諸侯模式的告終·袁盎晁錯列傳》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