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 里仁篇
本篇共有26章,是《論語》的第四篇。孔子仍然是圍繞著“仁”、“德”和“孝”的主題有所議論。值得注意的是,本篇孔子和弟子的對話極少,只有一章是和曾子的對答,其余幾乎都是夫子自道。
原文
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1]?”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2],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
子曰:“為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注釋】
[1]里:鄰里。周代制度,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這里名詞動用,居住。仁:有仁德的人。文中的意思是說:與有仁德的人居住在一起,為鄰里。處:居住。[2]約:窮困。[3]知:通“智”。智慧,聰明。
譯文
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長久地處在貧困中,也不能長久地處在安樂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則是知道仁對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圣人的智慧
“仁”是孔子認同的最高道德境界。而“仁”滲透在人的飲食起居各個角落。要做到“仁”,必須從生活的各個細節入手。孔子特別強調了幾點:第一,要和道德高尚的人為鄰,以便受其陶冶煦育。其二,仁者可以在困苦的環境中自得其樂,在順境中也不會忘乎所以。其三,仁者才有正確的是非觀念,能公正地分清好和壞。個人的修養說起來似乎是個很空洞無聊的話題,可是落實到生活的瑣事上,它仍然是十分具體和有趣的。我們今天最重的一個概念就是“圈子”,生活有個小圈子,工作也有個圈子,我們存在于各個圈子之中。可以說你所處圈子的大小和優劣就代表著你這個人能耐和水平的高低。所以你能不選擇和你交往的人嗎?人的心態很重要,明確自己要做的事,把世俗的得失困厄看淡一點,在自己的追求中尋找快樂。是非的判定也常常困擾著我們,英明者如諸葛孔明也有痛失街亭的敗筆,我們唯一的辦法就是:三思而后行。
原文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1]。”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2]。”
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3]。”
【注釋】
[1]茍:如果,假如。[2]處:享有,據有。去:逃避。造次:倉促,緊迫。顛沛:本意為跌倒。這里指困頓流離。必于是:一定是這樣。終食:吃完一頓飯。[3]蓋:發語詞。
譯文
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是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愛好仁德的人,是再好不過的了;厭惡不仁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誰能一天就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的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原文
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1]。觀過,斯知仁矣。”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子曰:“士志于道[2],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注釋】
[1]黨:這里指意氣相投的人,同類的人。[2]士:讀書人,低層的貴族和官員。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周圍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孔子說:“早晨得知了真理,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孔子說:“讀書人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圣人的智慧
孔子告訴我們:追求真理不在生命的長短,而在于是否真正明白了道理。如果你早上得道,就是晚上要離世,也不會留下什么遺憾。同樣,對有追求有抱負的人來說,他所在意的一定不是外在的衣食,而是更高遠更有價值的東西。整天和別人比吃比穿的俗人,真是不值得和他們打交道的。另外,孔子提醒我們,黨同伐異也是危險的,不能僅僅局限在一個小圈子里邊。每個人對生活都有自己的一套理念,孔子的理想生活是什么呢?這三章里,孔子告訴我們要做精神上的貴族。走在現代都市的大街上,琳瑯滿目的商品讓我們流連忘返。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讓生活的品質空前提高。我們在這個無比強大的物質世界的壓迫下,常常感到自己的無力和卑微。內心的脆弱和精神的枯竭是現代人的通病。讓我們聆聽圣人的教誨,捧起那久違了的經典,重新強大我們的精神吧!
原文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1],無莫也[2],義之與比[3]。”
【注釋】
[1]適:親近,厚待。[2]莫:疏遠,冷淡。[3]比(bì):靠攏,靠近。義之于比,向義靠攏,與義靠近。
譯文
孔子說:“君子對于天下的人和事,沒有固定的厚薄親疏,只是按照義去做。”
圣人的智慧
亞里士多德說:“合乎德行的行為,本身具有某種品質還不行,只有當行為者在行動時也處于某種心靈狀態,才能說它們是公正的、節制的。第一,他必須是有知、自覺的;其次,他必須是有意識地選擇行為的,而且是為了行為自身而選擇的;第三,他必須在行動中勉力地堅持到底。”相對于亞里士多德的這個觀點,孔子這句話用現代哲學語言來說其含義就是:沒有實踐的義務沒有意義。換言之道德義務本身即意味著道德行為的實施。而道德行為的實施或道德義務的實踐,需要主體的道德意志。我們奢談圣人的智慧,人們不禁會問:到底圣人的智慧是什么?其實,這個問題可以用蘇格拉底的話來回答:“正義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智慧,因為正義和其他一切德行都是美而好的;凡是認識這些事的人決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正義和其他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智慧。”
大千世界有萬種誘惑,刺激人的感官,誘發人的欲望,迷惑人的意志。淺薄之人往往見獵心喜,見異思遷,如進寶山,不甘空手而返,終至意亂情迷,樂而忘返,以致喪失真我,甚至罹禍殞身。眼前紛亂迷離之際,什么是取舍的原則?何者為立身之本呢?只要是合乎義的事,大家都應該去做,不必拘泥于一定要做什么,或不去做什么。然而,君子也是社會中的人,生活于社會中的人總是要面對著各種各樣的誘惑。權力地位的誘惑,物質利益的誘惑,不一而足。所以,人們不僅要抵御外來的侵蝕,而且要抵抗自身內在有可能膨脹的非分之想。自以為聰明的人常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爭名于朝,爭利于市,首鼠兩端,殫思極慮,而自以為得計,蠅營狗茍,紛紛擾擾之際,縱使得蠅頭微末之利,卻喪失了長遠根本之利。更何況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貪利損身、求榮反辱的事,古往今來,還見得少嗎?
原文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1],小人懷惠[2]。”
子曰:“放于利而行[3],多怨。”
【注釋】
[1]刑:法度,典范。[2]惠:實惠,好處。[3]放:通“仿”,仿照,效法。引申為一味追求。
譯文
孔子說:“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鄉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孔子說:“為追求利益而行動,就會招致更多的怨恨。”
圣人的智慧
孔子多次提到君子與小人這兩個不同類型的人格形態,認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們胸懷遠大,視野開闊,考慮的是國家和社會的事情,而小人則只知道思戀鄉土、小恩小惠,考慮的只有個人和家庭的生計。作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會總是考慮個人利益的得與失,更不會一心追求個人利益,否則,就會招致來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責。這里仍談先義后利的觀點。這是君子與小人之間的區別點之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如管寧遠離故土,赴遼東授經講學,雖離故土,不失為懷德的君子。德之所在,君子所在。貪官攜款外逃,去國離鄉,是并不“懷土”的,但卻是現代小人,因為他并不“懷德”。日本明治維新前期,有一位學者曾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在十歲的時候,應該關心自己的事,在二十歲的時候,應該關心自己家鄉的事;在三十歲以后,應該關心國家天下的事。這個過程是君子修煉生命的過程,而小人則不是,故步自封,停滯不前。
當然安土重遷不一定是小人,漂洋過海不一定是君子。君子小人在此的標準是:是否關心德業。君子對“刑”有所忌憚,不愿以身試法。小人則往往為利所驅,鋌而走險。這也是一種區別。但應該知道的是,所謂“刑”,其實是對背離禮制規定后的懲戒,是一種強力推行和護佑禮制的法制手段。君子重綱紀,重禮制,也同時重刑罰。明學者呂坤有言:“惡惡太嚴,便是一惡。樂善甚亟,便是一善。”(《呻吟語》)
原文
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1]?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2]?”
【注釋】
[1]何有:全意為“何難之有”,即不難的意思。[2]如禮何:把禮怎么辦?
譯文
孔子說:“能夠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那還有什么困難呢?不能用禮讓原則來治理國家,怎么能實行禮呢?”
原文
子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譯文
孔子說:“不怕沒有官位,就怕自己沒有學到賴以站得住腳的東西。不怕沒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為有真才實學值得為人們知道的人。”
圣人的智慧
孔子在前面提出了加強仁德修養的態度和原則問題,那么從這里開始,孔子對仁德修養者提出了三點具體要求。自立自強是其一。通過孔子的話,可以知道,創業立身是一個人仁德修養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創業立身則完全靠自己的拼搏與努力,守株待兔只能僥幸一時,怨天尤人只會“小人長戚戚”,隨波逐流只能人云亦云,碌碌無為更是猶如行尸走肉。但拼搏與努力也不能朝三暮四,好高騖遠,必須做到一以貫之。
原文
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1]。”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
【注釋】
[1]唯:應答詞。是的,好的。[2]忠:忠誠,真摯。恕:寬容,不計較別人的過失。
譯文
孔子說:“參啊,我講的道是由一個基本的思想貫徹始終的。”曾子說:“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學便問曾子:“這是什么意思?”曾子說:“老師的學說,就是忠、恕罷了。”
圣人的智慧
這是本篇唯一的一段孔門師徒間的對話。孔子告訴曾參,我的所有主張都有一個貫徹其始終的根本性的原則。同門有的聽了還不明白,曾子就告訴他們:忠誠和寬恕是老師“道”的核心和根本。“忠”主要就自己而言,是講對待人和事要有認真負責的態度,而“恕”主要從他人的角度出發,講的是對人應該寬容,不要過于計較。這一內一外,完整地把握住了孔子的思想。這段對話非常重要,它關系到孔子學說的核心內容,以及弟子們對老師學說的接受狀況。
“忠恕”二字古今在使用的側重點上有很大的差異。今天使用“忠恕”兩個字通常更側重于相對他人而言,比如忠誠于祖國、忠誠于朋友;饒恕敵人、寬恕他人等等。孔子的“忠恕”更側重于自己而言的,兩個字都與心相關。用現代漢語解釋,忠是一個人應該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去生活,恕是人和人的心是相同的。儒家的許多原則都是建立在“忠恕之道”的基礎上的,孔子倫理學的最基本的原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就是建立在“恕”的基礎上的。仁愛也以恕為基礎,因為人與人的心相同,因此愛自己也會愛他人。“德”與“忠”密切相關,“德”是得之于心,只有完完全全依照自己的良心和人性去培養自己,才會有德。忠誠和寬恕,在我們今天成了難得一見的美德。《感動中國》曾經報道了一家祖孫十七代為抗清英雄袁崇煥守墓的事跡。這是何等的一份忠誠!忠誠是種信念,是極為認真負責的精神。而我們現在過于頻繁地跳槽和辭職,不禁使人懷疑現代人是否還有忠誠的精神。請讀讀《出師表》,那絕不是古人腐朽的愚忠,而是千載之下凜然的豪氣,感人肺腑的忠誠!古人常說吃虧是福,難得糊涂,其實這并不全是他們無奈的自嘲,其中還有深沉的寬恕和慈悲。讓人一步自己寬,何必在蠅頭蝸角的小利上斤斤計較呢?懂寬恕者才有大愛,放開你的心胸吧。
原文
子曰:“君子喻于義[1],小人喻于利。”
【注釋】
[1]義:公正合宜的道理和舉動。喻:知道,明白,懂得。
譯文
孔子說:“君子明白大義,小人只知道小利。”
圣人的智慧
君子和小人的區分在什么地方呢?孔子認為兩者的主要界限就是在“義”、“利”兩個字上。君子在意的是德行和仁義,小人看重的是好處和實惠。君子做事服從于“義”的準則,自己卻并不固執。君子出言謹慎而留有余地,討厭說大話。不像小人那樣喜歡花言巧語偽裝自己。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是西方的墮落貴族,而東方的君子總是自強不息、勇于行動。
辛棄疾有詞曰:“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講的是東漢末年劉備嘲笑許汜的典故。劉備說,現在天下大亂,民不聊生,你不竭力救國,卻時時想著買田買地來構建自己的安樂窩,我真是看不起你。劉備的這席話,把有志君子對唯利小人的鄙視表現得淋漓盡致。孟子也說:“萬鐘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即使有很高的俸祿,如果來路不符合仁義禮法的話,對我又有什么用呢?今天,我們的收入更加多元化,有所謂灰色收入和黑色收入。當我們依靠這些錢富起來了,午夜時分,會不會有良心的主人來敲你的靈魂之門呢?
原文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譯文
孔子說:“見到賢人,就應該向他學習、看齊,見到不賢的人,就應該自我反省(自己有沒有與他相類似的錯誤)。”
原文
子曰:“事父母幾諫[1]。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2]。”
子曰:“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3]。”
【注釋】
[1]幾(jī):輕微,委婉。[2]方:地方,方向。[3]懼:因為父母的年齡增大身體衰弱而感到憂慮。
譯文
孔子說:“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要委婉地勸說他們。(自己的意見表達了,)見父母心里不愿聽從,還是要對他們恭恭敬敬,并不違抗,替他們操勞而不怨恨。”
孔子說:“父母在世,不遠離家鄉;如果不得已要出遠門,也必須有一定的地方。”
孔子說:“父親去世多年之內不違背父親的教誨,就可以稱為孝了。”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記在心里。一方面為他們的長壽而高興,一方面又為他們的衰老而恐懼。”
原文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1]。”
子曰:“以約失之者鮮也[2]。”
【注釋】
[1]躬:這里指自己的行動。逮:趕上,達到。[2]約:約束,節制。鮮:少。
譯文
孔子說:“古代人不輕易把話說出口,因為他們以自己做不到為可恥啊。”
孔子說:“用禮來約束自己,再犯錯誤的人就少了。”
圣人的智慧
這兩章主要是有關修身處世的內容。君子對自己要有所要求:其一,多向優秀的人學習,見到不良的人要引以為戒。其二,說到不如做好,出言要謹慎,言多必失。其三,要嚴格地約束自己,有規矩有分寸的人總是很少有過錯的。孔子關于修身的學說,很大的部分是建立在人的自覺的基礎上的。優秀的人和一般的人的最大差異就是自覺。那些成功的人士總是保持清醒的認識,并通過不斷的努力來提高自己。人們常說:只有對自己有要求的人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嚴格地要求自己才能踏上通往成功的紅地毯。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著名的華裔網球高手張德培對自己的要求近乎苛刻。怕影響肌肉生長,他從不吃甜食不喝蘇打飲料,沒有時間去逛街,每天堅持大運動量的訓練。張德培常用《圣經》上的話來鼓勵自己:“只要你努力了,上帝總會有看到的時候。所以,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棄。”人的生命實在是太短了,要在這有限的時間里有所作為,不學會約束和管理自己,嚴格要求,那成功永遠是一個不可企及的夢。
原文
子曰:“君子欲訥于言[1],而敏于行[2]。”
子曰:“德不孤,必有鄰[3]。”
子曰:“事君數,斯辱矣[4];朋友數,斯疏矣。”
【注釋】
[1]訥:這里指說話謹慎,留有分寸。[2]敏:勤勉。行:行動,行為。[3]鄰:這里指品德高尚志同道合的人。[4]數(shuò):屢次,多次。指頻繁地批評和勸諫。斯:就。
譯文
孔子說:“君子說話要謹慎,做事要勤勉。”
孔子說:“有德行的人一定不會孤立,總會有志同道合的人跟他在一起。”
孔子說:“勸諫君主太過煩瑣,就會受到侮辱;對朋友規勸批評過多,就會被疏遠。”
圣人的智慧
君子怎樣處理和周邊人群的關系,一直是孔子所關注的問題。孔子常講的“反求諸己”就是這個意思。在和朋友、君主打交道時,一定要把握好分寸,不要過于頻繁地批評和勸說,應該相信他們,留給他們自己的空間。如何妥善地處理人際關系是門大學問。孔子給我們的啟示是首先立足于自己。不斷地提高自己的修養,增強自身的實力才是獲取別人認可、擴大交往的最佳途徑。和人相處時要注意一些技巧。出于好心的關心和批評如果過于頻繁,也會讓朋友感到厭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不要過多地把自己的鼻子伸到別人的嘴下,這是愚蠢的。對于上級也一樣,適時有效的意見會得到領導的欣賞,喋喋不休的勸說會讓領導懷疑你的情商,反而會因此疏遠你。
上一篇:論語《玖·子罕篇》釋義
下一篇:論語《貳·為政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