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平民與沒落貴族的“反抗”思維·項羽本紀》鑒賞
選文:
項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時,年二十四。其季父項梁,梁父即楚將項燕,為秦將王翦所戮者也。項氏世世為楚將,封于項,故姓項氏。
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①;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②學。項梁嘗有櫟陽逮③,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④。項梁殺人,與籍避仇于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⑤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陰⑥以兵法部勒⑦賓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⑧矣!”梁以此奇⑨籍。籍長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氣過人,雖吳中子弟皆已憚籍矣。
秦二世元年七月,陳涉等起⑩大澤中。其九月,會稽守通謂梁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時也。吾聞先即制人,后則為人所制。吾欲發兵,使公及桓楚將。”是時桓楚亡(11)在澤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處,獨籍知之耳。”梁乃出,誡籍持劍居外待。梁復入,與守坐,曰:“請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諾。”梁召籍入。須臾,梁眴(12)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懾伏,莫敢起。
……
沛公旦日從百余騎來見項王,至鴻門,謝(13)曰:“臣與將軍戮力而攻秦,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然不自意(14)能先入關破秦,得復見將軍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卻(15)。”項王曰:“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范增數目(16)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17)之者三,項王默然不應。范增起,出召項莊,謂曰:“君王為人不忍,若(18)入前為壽(19),壽畢,請以劍舞,因擊沛公于坐,殺之。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莊則入為壽。壽畢,曰:“君王與沛公飲,軍中無以為樂,請以劍舞。”項王曰:“諾。”項莊拔劍起舞,項伯亦拔劍起舞,常以身翼蔽(20)沛公,莊不得擊。于是張良至軍門,見樊噲,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噲曰:“此迫矣,臣請入,與之同命。”噲即帶劍擁盾入軍門。交戟之衛士欲止不內(21),樊噲側其盾以撞,衛士仆地,噲遂入,披帷(22)西向立,嗔目視項王,頭發上指,目眥盡裂。項王按劍而跽(23)曰:“客何為者?”張良曰:“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噲拜謝,起,立而飲之。項王曰:“賜之彘肩。”則與一生彘肩。樊噲覆(24)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劍切而啖(25)之。項王曰:“壯士,能復飲乎?”樊噲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26)!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天下皆叛之。懷王與諸將約曰‘先破秦入咸陽者王(27)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陽,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閉宮室,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故遣將守關者,備(28)他盜出入與非常也。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而聽細說(29),欲誅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續耳,竊(30)為大王不取(31)也。”項王未有以應,曰:“坐。”樊噲從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
……
太史公曰:吾聞之周生曰“舜目蓋重(32)瞳子”,又聞項羽亦重瞳子。羽豈其苗裔邪? 何興之暴(33)也! 夫秦失其政,陳涉首難(34),豪杰蜂起,相與并爭,不可勝數。然羽非有尺寸,乘埶(35)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36)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37)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38)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39)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注釋〕 ①去:放棄。②竟:完畢。③逮:逮捕。④已:結束。⑤出:居于。⑥陰:暗中。⑦勒:組織。⑧族:滅族。⑨奇:驚異。⑩起:起事。(11)亡:逃亡。(12)眴:使眼色。(13)謝:謝罪。(14)意:料想。(15)卻:同“隙”,矛盾。(16)目:看。(17)示:示意。(18)若:你。(19)壽:祝福。(20)翼蔽:遮擋。(21)內:同“納”,使進入。(22)披帷:打開門簾。(23)跽:直身而跪。(24)覆:翻轉。(25)啖:吃。(26)辭:推辭。(27)王:稱王。(28)備:防備。(29)細說:讒言。(30)竊:私下。(31)取:采取。(32)重:兩個。(33)暴:突然。(34)難:發難。(35)埶:同“勢”。(36)矜:夸耀。(37)師:學習。(38)力:武力。(39)過:過錯。
鑒賞:
項羽是楚國世代將門之后,項燕之孫。楚國滅亡之后,項氏家族慘遭屠殺,他隨叔父項梁流亡到吳縣(今江蘇蘇州)。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大澤鄉起義不久,項羽在會稽郡斬殺郡守后起事,舉兵反秦,并于公元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巨鹿之戰后,率軍入關中,將五諸侯滅暴秦,威震海內。是時,分封天下,冊封十八路諸侯,并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垓下之戰中被劉邦所敗,四面楚歌,自刎烏江。
秦末亂世,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自下而上的大起義,原先被秦帝國嚴酷統治所壓抑的各派民間力量都在歷史舞臺上充分表演了一番,涌現出許多英雄豪杰之士。他們大致可分成三類:一類是出身微賤的草根英雄,比如陳勝、吳廣;一類是社會底層精英,比如劉邦及其手下主要骨干,多是縣及縣以下小吏出身;一類是被秦帝國剝奪了財富與權勢、不得不流入民間的六國舊貴族,項羽就是第三類的典型代表。項羽一生的成敗得失,其實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他來自的那個社會階層的特點。
項羽的確富有軍事才能,這其中有家學淵源的原因。作為楚國世代將門之后,項羽從小受到軍事方面的熏陶是肯定的,當然也與其自身性格氣質有很大關系。提到項羽,人們往往會想到勇猛剛強、敢作敢為、殺伐決斷這些詞語。正如李白詩中所云:“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飛蓬。項王氣蓋世,紫電明雙瞳。呼吸八千人,橫行起江東。”會稽起義,項羽一人斬殺郡守、懾服郡府;巨鹿之戰,項羽當機立斷,一劍殺了宋義,迫使楚懷王任命他為上將軍,戰斗中,由于寡不敵眾,士氣低落,項羽用破釜沉舟的辦法,激勵士氣,最終以少勝多,大破秦軍,銳氣四射;彭城之戰,齊國尚未平定,項羽面臨兩線作戰的劣勢以及劉邦諸侯聯軍五十六萬的浩大之敵,面對如此險境,項羽以諸將率領大軍繼續平定齊國,作為迷惑劉邦的手段,而自己親自帶領三萬精兵繞道彭城后方,以彭城為釣餌引劉邦上鉤,然后偷襲劉邦后方,以三萬西楚將士大破五十六萬敵軍,造就了世界戰爭史上空前絕后的奇跡。可以看到,凡是與軍事有關的決策,項羽都是極其果斷、英明的,從而造就了他人生中最為輝煌的篇章。
然而,與戰場上的無往不勝相對的,卻是項羽在政治上的淺薄、幼稚,這其實也與項羽的出身有關。項羽可以說是一個富二代,雖是破落舊貴族,但由于其叔善于活動、經營,項家仍不失為吳中一霸,是當地不可小覷的民間力量。而項羽從小生活在其叔父的羽翼之下,對當時的社會和人情世故的認識其實是淺薄的,遠不如基本上由底層社會精英組成的劉邦集團。
與劉邦擁有眾多謀士良將相比,項羽可用之人唯有范增,但范增幾次關鍵時刻的建言,項羽卻均不采納,而是剛愎自用,最終將范增氣走。巨鹿之戰后,面對二十萬秦軍戰俘,項羽一聲令下,一個不留,全部坑殺,殘忍至極;鴻門宴上,面對劉邦的笑顏以對,項羽沒有當機立斷,放走劉邦而埋下禍根;稱霸后,有人勸其占據富庶的關中為王,圖謀大業,項羽卻以懷念楚國、應衣錦還鄉為由放棄關中,并一把火燒了咸陽;自封西楚霸王后,又將義帝逐出彭城,并于半路將其殺死,雖自立為王卻失盡人心;垓下之戰,過江尚有卷土重來之機會,項羽卻無法面對失敗,而是“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終自刎于烏江之畔。
項羽在政治上不善于處理與各種勢力的復雜關系,不善于爭取盟友,只是一味憑一己之力任意而行,最終導致眾叛親離。
項羽在政治上也沒有宏圖遠略,沒有為秦帝國崩潰后的天下提供可行的政治藍圖,而是憑一己之意,任意分裂天下,從而使天下不能平定,又制造了新的戰亂,最終為劉邦提供了崛起的機會。
在秦帝國崩潰后,當時天下需要的是懲秦之弊,化解秦帝國苛酷統治所造成的種種社會矛盾,同時妥善解決新興的各路諸侯分治天下的問題,從而重新建立起大一統的帝國。而項羽對此則毫無考慮。項羽雖然勇猛剛強、善于用兵,但卻不能靠一己之力對抗整個歷史大勢,因此他的敗亡也可以說是歷史的必然。
司馬遷評論項羽說:“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寤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這確是的評。
《項羽本紀》是《史記》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其中“破釜沉舟”、“沐猴而冠”、“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精彩描寫,千古傳誦,并成為典故和成語,至今仍被廣泛使用,影響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
在《項羽本紀》中,司馬遷以非常飽滿的熱情來寫這位失敗英雄,既稱贊項羽的驍勇,又對他的胸無大略、殘暴自恃作出批評。但所有的態度,司馬遷并沒有使用議論的語言,而是將他對項羽的愛憎態度于敘事之中表現出來,自然而流暢,達到了真實性與傾向性的統一。
上一篇:《史記·平民與沒落貴族的“反抗”思維·陳涉世家》鑒賞
下一篇:《留侯世家》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