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三年,春,王正月,郊牛之口傷,改卜牛。牛死,乃不郊,猶三望。葬匡王。楚子伐陸渾之戎。夏,楚人侵鄭。秋,赤狄侵齊。宋師圍曹。冬,十月,丙戌,鄭伯蘭卒。葬鄭穆公。
傳
三年,春,不郊而望,皆非禮也。望,郊之屬也,不郊亦無望可也。晉侯伐鄭,及郔。鄭及晉平,士會入盟。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人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紂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厎止,成王定鼎于郟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p>
夏,楚人侵鄭,鄭即晉故也。
宋文公即位三年,殺母弟須及昭公子,武氏之謀也,使戴、桓之族攻武氏于司馬子伯之館,盡逐武、穆之族。武、穆之族以曹師伐宋。秋,宋師圍曹,報武氏之亂也。
冬,鄭穆公卒。初,鄭文公有賤妾曰燕姞,夢天使與己蘭,曰:“余為伯儵,余而祖也,以是為而子。以蘭有國香,人服媚之如是。”既而文公見之,與之蘭而御之,辭曰:“妾不才,幸而有子,將不信,敢徵蘭乎?”公曰:“諾?!鄙鹿?,名之曰蘭。文公報鄭子之妃曰陳媯,生子華、子臧。子臧得罪而出,誘子華而殺之南里,使盜殺子臧于陳、宋之間。又娶于江,生公子士。朝于楚,楚人酖之,及葉而死。又娶于蘇,生子瑕,子俞彌,俞彌早卒。洩駕惡瑕,文公亦惡之,故不立也。公逐群公子,公子蘭奔晉,從晉文公伐鄭。石癸曰:“吾聞姬、姞耦〔51〕,其子孫必蕃〔52〕。姞,吉人也,后稷之元妃〔53〕也。今公子蘭姞甥也,天或啟〔54〕之,必將為君,其后必蕃。先納之可以亢寵〔55〕?!迸c孔將鉏、侯宣多納之〔56〕,盟于大宮〔57〕而立之,以與晉平。穆公有疾,曰:“蘭死,吾其死乎!吾所以生也。”刈蘭而卒。
〔注釋〕 三年:魯宣公三年,即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6年。 郊牛:為祈谷而舉行的郊祭所用之牛?!?卜牛:郊祭所用之牛,需先選擇確定而后占卜,吉則飼養待用?!?三望:祭東海、泰山、淮水。 楚子:楚莊王熊旅(又作侶),前614—前591年在位,為一代霸主。陸渾之戎:允姓戎之別部,原在秦、晉二國之西北,后為二國所誘,遷至伊川,改稱陸渾戎?!?赤狄:一作赤翟。周襄王二十四年(前628年),狄人內亂,分為赤狄、白狄、長狄、眾狄等部。赤狄因穿赤色衣服得名,分布在今山西長治縣北及晉冀豫交界處?!?鄭伯蘭:鄭穆公姬蘭,前628—前606年在位?!?郔(yán):即延津、廩延,鄭地,在今河南滑縣?!?士會:春秋晉國大夫?!?(luò):河流名,今洛水?!?觀兵:陳兵。周疆:周王室所治之境?!?定王:前607—前586年在位。王孫滿:周大夫。 鼎:九鼎,三代王權的象征?!?在德不在鼎:號令天下,在君王有德,不在鼎之大小輕重。 遠方圖物:圖畫遠方種種物象?!?金:銅。九牧:九州的長官?!?鑄鼎象物:鑄鼎時在鼎壁依所圖之物鑄其形象?!?百物:鑄于鼎上之眾物。備:完備。 不若:不順,指害人之物,即下面的山川之怪螭魅與木石之怪罔兩。 協:和。休:祐。 桀:夏朝的末代天子,是個荒淫暴君。 祀:年。六百: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公布的《夏商周年表》,商代自公元前1600—前1046年?!?休:美。明:光明?!?重:重不可遷。 輕:輕而可遷?!?祚:賜福。 厎(zhǐ)止:至止,穩固不遷?!?郟鄏(jiá rǔ):即郟,周代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卜世三十:兩周共有三十六王。 卜年七百:據“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公布之《夏商周年表》,周代自公元前1046—前256年,前后共791年?!?鄭即晉故:是年春,鄭與晉議和,依附于晉?!?武氏:宋國公室中的武公余子之后的領袖?!?戴、桓之族:宋國公室中的戴公余子之后與桓公余子之后。 武、穆之族:宋國公室中的武公余子與穆公余子之后。 燕姞:南燕國之女。南燕為黃帝之后伯儵所建燕國,姞姓,都城在今河南延津東北。因其地在召公奭所封之燕南,后世稱為南燕,以作區別?!?而:爾。 蘭有國香:在花草中,蘭花之香甲于一國?!?服:佩帶。媚:喜愛?!?御:帝王國君與妃妾做愛。 將:若?!?徵蘭:以所贈之蘭為懷孕月數的證物。 報:下輩男子與上輩旁系親屬之妻妾發生性關系。鄭子:鄭文公叔父子儀?!?南里:鄭地,在今河南新鄭?!?陳、宋之間: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宋國在今河南東部和魯、蘇、皖間地。陳宋之間可能在今豫皖兩省的渦河及其支流惠濟河流域?!?江:國名,在今河南羅山西北淮河邊?!?酖:以毒鳥鴆之羽毛所制的毒酒。其濃度高者,飲之立死?!?葉:楚地,在今河南葉縣南三十里?!?蘇:即溫,國名,在今河南溫縣。 洩駕:鄭大夫,活動在鄭文公、鄭穆公時?!?晉文公:即重耳,前637—前628年在位,其父獻公逐群公子,他出亡在外數十年,歷經狄、齊、楚、秦等國。得秦穆公之助,歸國即位,勵精圖治,為春秋五霸之一?! ?1〕 姬、姞耦:姬姞兩姓相耦,宜為婚配?! ?2〕 蕃:滋生?! ?3〕 后稷:名棄,善于種植谷類,舜任為農官,周族始祖。元妃:正妻。 〔54〕 啟:啟示?! ?5〕 亢寵:保護寵幸者使不衰微?! ?6〕 與孔將鉏、侯宣多納之:石癸與孔、侯二人代表鄭文公接納公子蘭歸國。石、孔、侯三人都是鄭國大夫?! ?7〕 大宮:鄭國祖廟。
〔鑒賞〕 晉楚城濮之戰后,楚轉而向東發展,意欲北上稱霸中原。公元前606年,楚莊王伐陸渾(今河南嵩縣北)之戎,進至洛水邊,在周都洛陽城郊舉行閱兵演習,旨在炫耀武力。周王派王孫滿去慰勞,莊王竟問“鼎之大小輕重”,意欲移鼎于楚,流露出取周而代之的野心。在楚莊王咄咄逼人的氣勢面前,王孫滿不卑不亢地講述了九鼎的來歷及其象征意義,強調得天下在德不在鼎,周朝王權秉承天命,不是什么人可以窺竊的,從而打消了他的非分之想,楚軍只好偃旗息鼓而去。
青銅器鼎最初是烹制食物的器皿,后來逐漸由表示尊嚴和地位的廟堂禮器演變成為貴族權力和等級的標志。九鼎相傳是大禹之子啟鑄造的,他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成九鼎,每鼎所刻圖形反映該州的山川名勝,因此九鼎代表九州,也是天下一統的華夏王權的象征。此后它們作為寶器由商、周兩朝所繼承,標志著天下最高權力的更替。因此,楚莊王和王孫滿關于九鼎一問一答,具有重大的政治意義,涉及到治理天下的王權的合法性問題。
春秋時代周更加衰弱,成了一個小朝廷,直接管轄的范圍只相當一個小的諸侯國,各大國獨立性大大增強,相互爭霸,周天子的權威嚴重削弱,經常受到挑戰。但是憑借周數百年的統治和天命說,周王朝廷仍然被視為中國的正統,周天子仍然被公認為天下之共主。管仲能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就因為假天子以令諸侯,后來的三家分晉及田氏代姜氏為齊君都因周天子之批準而獲得了合法性。但是楚國統治者不受中原正統觀念束縛,從周平王三十一年(前740年)起自封為王,在爵位上高于公、侯、伯、子、男而與周王并列。在楚莊王看來,統治天下的權力是由武力來決定的,誰的軍事力量最強大,誰就可以做天子。王孫滿的回答則代表了中國的傳統觀念,他的看法包含了不少寶貴的思想。
首先,王孫滿排除了狹隘的民族主義。他與楚王談論的是統治世界(“天下”),而不是統治一國或一個民族的問題。天下有眾多的民族和國家,究竟誰能成為最高統治者?根據王孫滿的看法,這不應當按照國家觀念或民族觀念來決定。在春秋時代,楚國被中原人民視為“蠻夷”之邦,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王孫滿一點也沒有受到民族偏見的影響,絲毫沒有類似西方世界“上帝的選民”的思想,不以哪一民族或文化為中心來論述治理天下的問題,表現了中國古代哲人以天下為一家的思想傾向。
第二,王孫滿提出得天下的關鍵在德不在鼎,這就是說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完全取決于道德。夏桀昏庸無道,就失去了天下,九鼎被商奪去;后來紂王無德,為非作歹,天下和九鼎都落入周朝手中。可見,整個歷史過程證明,德是造成政權更替的惟一的決定性因素。以德作為獲得天下最高權力的惟一依據是一個十分可貴的思想,雖然這同人民授權論是不同的理念,但它體現了中國傳統特有的價值導向,也包含了與人民授權論相通的內容。因為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德”是個涵義十分豐富的詞語,它既是指個人生活中的倫理道德,也包含各種政治道德,更重要的是它意為“卓越的精神”,是國家各項活動的精神價值取向,其中最根本的理念就是造福百姓。如夏王的德政造九鼎就是為百姓著想的,鼎上鑄了各種風物,是為了讓百姓進入川澤山林不會遇到兇險。
第三,王孫滿指出,鼎本身沒有什么神秘性和神圣性。這里所說的鼎實際上是指那些代表權力的各種寶器和名號,王孫滿指出它們的真正價值是同德相聯系。夏王造九鼎原來也只是供百姓識別鬼神妖怪形狀的,由于它們對人民有好處,使上下一心,夏才得到上天的恩賜。所以王孫滿強調,鼎很小,如果在有德的統治者那里,也會很重,任何人是奪不去的;相反,如果在昏庸暴虐的統治者手中,即使它們再大,也是輕的,別人很容易奪去。這是以外交辭令婉轉地、但又極其明白而有力地向楚王指出覬覦寶器是徒勞的,不靠德只靠武力是達不到稱霸中原的目的的。
第四,王孫滿指出了天命與德行、民心的統一,其中又以德為核心。他是主張君權神授的天命論的。但是,在他看來,天命只是賦予那些有德和得到百姓擁護的人。如果統治者無道虐民,就會失去天命,沒有超越德行和民心的天命。他認為,決定統治天下的合法性實際上只有兩條,即德和民心,德表現于人心所向,天命只是賦予政權以神圣性。
最后,王孫滿指出天給予一家王朝的命不是永恒的,他說:上天保佑有德行的君主,但也是有一定的時間限度的。按照他的說法,周朝可以傳世三十代,歷經七百年。當然,他也面對現實,承認周朝之德已經開始衰微,但指出還沒有到終結之時,這樣就打消了楚王要奪取周天子之位的狂妄念頭。
王孫滿的這些思想后來成為儒家的正統觀念,對于中國古代的政治理論和實踐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上一篇:《學記》原文|注釋|賞析
下一篇:《宣公二年:晉靈公不君》原文|注釋|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