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研究·詩學概念·境象
古代詩學概念。意謂境界之形象,既可指客觀外界言,也可指外在境象在頭腦中的反映。王昌齡《詩格》:“欲為山水詩,則張泉石云峰之境,極麗絕秀者,神之于心,處身于境,視境于心,瑩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言詩人欲描摹山水,則須通過想象,使山水勝境一一映現于頭腦中,了然如在目前。皎然亦云:“夫境象不一,虛實難明,有可睹而不可取,景也;可聞而不可見,風也;雖系乎我形,而妙用無體,心也;義貫眾象,而無定質,色也。凡此等,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文鏡秘府論·南卷·論文意》引)謂事物復雜多樣,如景(日光)、風、心(思維)、色(色彩)之類,難以判明其屬實屬虛,故做詩時此類字眼可以對虛,亦可以對實。其“境象”實包舉一切事物而言。當時人做詩注重對偶,認為相對偶的兩字必須相稱。有人乃提出虛實不得相對。如王昌齡云:“夫語對者,不可以虛無而對實象。若用草與色為對,即虛無之類是也。”(同上引)世人以為草字為實,色字為虛,不可為對。皎然則反之,以為色、風等字雖然似非實象,但也不可謂為虛無,故可以為對。后來,境象的理論內涵有了發展變化,可泛指作品的境界意象,不必理解為具體的物象。如翁方綱《石洲詩話》卷四:“唐詩妙境在虛處,宋詩妙境在實處。……而盛唐諸公,全在境象超詣。”
上一篇:詩詞研究·主要詩集·地方總集·國朝松江詩錄
下一篇:詩詞研究·詩學概念·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