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哲學與社會觀念》鑒賞
一、天、帝、神
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兩青蛇,乘兩龍,名曰夏后開。開上三嬪于天,得《九辯》與《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開焉得始歌《九招》。
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
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山海經》關于天、帝、神的記載相當豐富,詳盡內容可參閱本書“山海經的部落世系”、“山海經的人神故事”等章節。
二、具有社會功能的神異動物
丹穴山: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有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見則天下和。
有關具有社會功能的神異動物的詳盡內容,可參閱本書“山海經的預測與醫藥”等章節。
三、禮儀之邦
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文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尸北。
四、與自然和諧相處
此諸夭之野⑭,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在四蛇北。其人兩手操卵食之,兩鳥居前導之。
有臷民之國。帝舜生無淫,降臷處,是謂巫臷民。巫臷民朌姓,食谷。不績不經,服也;不稼不穡,食也。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
有沃之國,沃民是處沃之野,鳳鳥之卵是食,甘露是飲。凡其所欲,其味盡存。爰有甘華、甘柤、白柳、視肉、三騅、璇瑰、瑤碧、白木、瑯玕、白丹、青丹,多銀鐵。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
五、天下一統
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于羽郊。鯀復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禹鯀是始布土,均定九州。)
六、禹的哲學與社會觀念
禹曰:天下名山,經五千三百七十山,六萬四千五十六里,居地也。言其五藏,蓋其余小山甚眾,不足記云。天地之東西二萬八千里,南北二萬六千里;出水之山者八千里,受水者八千里;出銅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鐵之山三千六百九十。此天地之所分壤樹谷也,戈矛之所發也,刀幣之所起也。能者有余,拙者不足。封于太山,禪于梁父,七十二家,得失之數,皆在此內,是謂國用。地之所載,六合之間,四海之內,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紀之以四時,要之以太歲。神靈所生,其物異形,或夭或壽,唯圣人能通其道。
【鑒賞】《山海經》是一部記述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書,同時也涉及許多哲學和社會觀念。在哲學觀念里,比較突出的是“天”的概念。《山海經》所說的“天”,并不是單純指天空,而是對大自然力量的一種抽象概括和提升。所謂互人、柏高“上下于天”,體現著人類與“天”溝通的愿望。夏后開“上三嬪于天”云云,表現出的觀念是人類統治者的權力需要得到“天”的認可。事實上,“天”的概念出現,以及對“天”的敬畏,乃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一種突破。對比之下,在其他動物身上,我們看不到任何對“天”的意識活動。
與此同時,《山海經》對“帝”和“神”的記述,也體現著相應的哲學和社會觀念。例如,《海內經》“帝俊賜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國,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艱”,反映的是羿通過儀式接受帝俊的旨意,為民眾除害興利。又如,“……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反映的是人主(帝王)對統治權擴展的追求。所謂“得而饗食之”,意思是向神延維進行祭祀、獻上美食祭品。
眾所周知,“神”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那么,人類為什么要創造出具有超自然或超人能力的“神”?其根源在于,人類的大腦思維生命智力系統有著強烈的自我發展欲求,“神”實質上就是“未來的人”。人類歷史的發展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今天的人掌握的本領,相當于過去的“神”的神力。
《山海經》記載了許多具有社會功能的神異動物,其中比較突出的是鳳凰。雖然關于鳳凰“鳳鳥首文曰德、翼文曰順、膺文曰仁、背文曰義”的描述,有可能是整理者注釋的文字誤竄入到正文里,但是,鳳凰“見則天下安寧”、“見則天下和”卻是一種相當古老的觀念,體現出中國古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
《山海經》關于君子國“衣冠帶劍”、“其人好讓不爭”的記述,反映了中國人從非常古遠的時期就對禮儀之邦有著推崇與追求。
《山海經》對諸夭之野、臷民國、沃之國的記載,描述了一種物產豐饒、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場景。老子在《道德經》第81節描述的小國寡民,很可能就是從《山海經》對諸夭之野、臷民國、沃之國的記載所得到的啟發,因為老子任周王室圖書館館長期間有條件閱讀到《山海經》的內容。進一步說,這種物產豐饒、人人平等、人類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妙場景,也符合人類社會的發展方向——共福社會:思想自由、消費適度、權責公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山海經》一書結尾一段話“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寄托著《山海經》撰稿者對天下一統的渴望。與此同時,《山海經》一書的開篇《禹曰》,則通過禹說過的話,體現出《山海經》撰稿者的哲學與社會觀念:大自然有著自己的演化規律,它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人類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律,用好自然資源,合理分配使用自然資源。毋庸置疑,這對我們今天的人類社會發展來說,仍然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醫藥與預測》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祭祀巫術活動和群巫》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