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祭祀巫術活動和群巫》鑒賞
一、祭祀活動
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之禮:毛用一璋玉瘞,糈用稌米,一璧,稻米、白菅為席。
自柜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鳥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糈用稌。
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自錢來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其祠之禮: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齋百日以百犧,瘞用百瑜,湯其酒百樽,嬰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燭者百草之未灰,白蓆采等純之。
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白菅為席。其十輩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毛采。
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糈用稷米。
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自甘棗之山至于鼓鐙之山,凡十五山,六千六百七十里。歷兒,冢也,其祠禮:毛,太牢之具;縣以吉玉。其余十三山者,毛用一羊,縣嬰用桑封,瘞而不糈。(桑封者,桑主也,方其下而銳其上,而中穿之加金)。
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瘞,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
自太行之山以至于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茝瘞之。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稌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自樕之山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衈用魚。
自空桑之山至于堙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其祠:毛用一雞祈,嬰用一璧瘞。
自尸胡之山至于無皋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自煇諸之山至于蔓渠之山,凡九山,一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皆人面而鳥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
自敖岸之山至于和山,凡五山,四百四十里。其祠,泰逢、熏池、武羅皆一牡羊副,嬰用吉玉。其二神用一雄雞瘞之,糈用稌。
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自茍林之山至于陽虛之山,凡十六山,二千九百八十二里。升山,冢也,其祠禮:太牢,嬰用吉玉。首山,䰠也,其祠用稌,黑犧,太牢之具,蘗釀,干儛,置鼓,嬰用一璧。尸水,合天也,肥牲祠之,用一黑犬于上,用一雌雞于下,刉一牝羊,獻血;嬰用吉玉,采之,饗之。
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惟蜂蜜之廬。其祠之:用一雄雞,禳而勿殺。
自平逢之山至于陽華之山,凡十四山,七百九十里。岳在其中,以六月祭之,如諸岳之祠法,則天下安寧。
自休與之山至于大騩之山,凡十有九山,千一百八十四里。其十六神者,皆豕身而人面,其祠:毛牷用一羊羞,嬰用一藻玉瘞。苦山、少室、太室皆冢也,其祠之:太牢之具,嬰以吉玉,其神狀皆人面而三首。其余屬皆豕身人面也。
自景山至琴鼓之山,凡二十三山,二千八百九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人面。其祠:用一雄雞祈瘞,用一藻圭,糈用稌。驕山,冢也,其祠:用羞酒少牢祈瘞,嬰毛一璧。
自女幾山至于賈超之山,凡十六山,三千五百里。其神狀皆馬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瘞,糈用稌。文山、勾檷、風雨、騩之山,是皆冢也,其祠之:羞酒,少牢具,嬰毛一吉玉。熊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嬰毛一璧;干儛,用兵以禳;祈,璆冕舞。
自首山至于丙山,凡九山,二百六十七里。其神狀皆龍身而人面,其祠之:毛用一雄雞瘞,糈用五種之糈。堵山,冢也,其祠之:少牢具,羞酒祠,嬰用一璧瘞。騩山,帝也,其祠:羞酒,太牢具,合巫祝二人儛,嬰一璧。
自翼望之山至于幾山,凡四十八山,三千七百三十二里。其神狀皆彘身人首。其祠:毛用一雄雞祈,瘞用一圭,糈用五種之精。禾山,帝也,其祠:太牢之具,羞瘞,倒毛;用一璧,牛無常。堵山、玉山,冢也,皆倒祠,羞毛少牢,嬰毛吉玉。
自篇遇之山至于榮余之山,凡十五山,二千八百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其祠:毛用一雄雞、一牝豚刏,糈用稌。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堯山、陽帝之山皆冢也,其祠:皆肆瘞,祈用酒,毛用少牢,嬰毛一吉玉。洞庭、榮余山,神也,其祠:皆肆瘞,祈酒,太牢祠,嬰用圭璧十五,五采惠之。
二、巫術活動與群巫
1.有巫之名
巫咸國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從上下也。
有滎山,滎水出焉。黑水之南,有玄蛇食麈。有巫山者,西有黃鳥,帝藥、八齋。黃鳥于巫山,司此玄蛇。
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
開明東有巫彭、巫抵、巫陽、巫履、巫凡、巫相,夾窫窳之尸,皆操不死之藥以距之。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服常樹,其上有三頭人,伺瑯玕樹。
2.未明言之巫
女祭、女戚在其北,居兩水間,戚操魚䱇,祭操俎。
女丑之尸,生而十日炙殺之。在丈夫北。以右手鄣其面。十日居上,女丑居山之上。有人衣青,以袂蔽面,名曰女丑之尸。海內有兩人,名曰女丑。女丑有大蟹。
雨師妾在其北,其為人黑,兩手各操一蛇,左耳有青蛇,右耳有赤蛇。一曰在十日北,為人黑身人面,各操一龜。
有寒荒之國,有二人女祭、女薎。
有互人之國。炎帝之孫,名曰靈恝,靈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華山、青水之東,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
3.天文歷法之巫(神)
西南四百里,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狀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獸皆文尾,其鳥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是神也,主司反景。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嬰短之玉,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員,神紅光之所司也。
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東南海之外,甘水之間,有羲和之國。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淵。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鞠陵于天,東極、離瞀,日月所出。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處東極以出入風。
有女和月母之國。有人名曰鹓,北方曰鹓,來之風曰,是處東北隅,以止日月,使無相間出沒,司其短長。
有人名曰石夷(西方曰夷),來風曰韋,處西北隅以司日月之長短。
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吳姖天門,日月所入。有神,人面無臂,兩足反屬于頭上,名曰噓。顓頊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獻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處于西極,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4.部落首領兼巫職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fā)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huán)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
西王母梯幾而戴勝、杖,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
有九丘,以水絡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參衛(wèi)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暤爰過,黃帝所為。
【鑒賞】《山海經》記述有大量祭祀山神、祖先神的內容,以及形形色色的巫師及其巫術活動,以致魯迅先生要把《山海經》歸納為巫書。巫字形象是兩個人上下于天,又像是兩個人持儀器測量天地。事實上,這正是巫師的兩大職能: 一是為心靈服務,溝通人與天地神鬼的關系;二是為現(xiàn)實服務,其中不乏披著巫術外衣從事科學探索和技術發(fā)明的活動。或許,當初的巫字要更象形一些,字體里的兩個“人”字符很可能有著具體的形貌;例如一男一女,人面蛇軀,它們應當是創(chuàng)造巫字時的巫師樣子,或者是最初的“職業(yè)巫師”(有專用名稱、以巫術活動為主業(yè))。
《南山經》記有3條山脈,其方位大體在今日的湖北、湖南、廣東、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和臺灣海峽一帶。南山一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鳥身龍首之神,祭祀時要將玉璋埋入地下,并在潔白的草席上陳列稻米。南山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龍身鳥首之神,祭祀時要將玉璧埋入地下,并獻上稻米。南山三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龍身人面之身,祭祀的祭品有白狗和稻米。
《西山經》記有4條山脈,其方位大體在秦嶺以北、陰山以南的陜西、內蒙古、寧夏、甘肅、青海、新疆一帶。西山一經地區(qū)的居民,祭祀活動非常隆重。其中,華山地區(qū)的人們,祭品的規(guī)格是最高的太牢(同時獻上豬、牛和羊三牲)。俞山地區(qū)的人們,祭祀活動極為虔誠,祭祀前要齋戒百日,祭祀時要獻上百圭、百璧、百瑜,還有美酒百樽,并舉行熱烈的燎祭(在庭院點燃煙火,通過煙火把祭神者的心愿和祭品送達上天之神)。其他地區(qū)的人們,祭祀時要獻上羊,點燃百草,把祭品陳列在五色絲裝飾的白席之上。西山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一部分供奉人面馬身之神,祭品為雄雞;另一部分供奉人面牛身之神(又稱飛獸之神),祭品為少牢(同時獻上羊和豬)。西山三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羊身人面之神,祭品有吉玉和稷米。西山四經地區(qū)的居民,祭品有白雞和稻米。
《北山經》記有3條山脈,其方位大體在今日的山西、河北、內蒙古(及其以北的地方)一帶。北山一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人面蛇身之神,祭品有雄雞和玉圭。北山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也供奉蛇身人面之神,祭品除了雄雞之外,還要將一圭一璧投入深山以敬獻給山神。北山三經地區(qū)的居民,第一部分人供奉馬身人面之神,祭品為藻圭;第二部分人供奉彘身戴玉之神,祭品為美玉;第三部分人供奉彘身八足蛇尾之神,祭品為玉璧。他們都有一種特殊的習俗“皆食不火之物”,這可能是有關寒食節(jié)風俗的最早的文字記載了。
《東山經》記有4條山脈,其方位大體在今日的山東、江蘇一帶,以及黃海和東海的諸島嶼。東山一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人身龍首之神,祭品有犬和魚。東山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獸身人面(頭戴麋鹿角)之神,祭品有雞和璧。東山三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人身羊角獸頭之神,祭品為一只牡羊,還有黍米。東山四經地區(qū)居民的祭祀活動,由于文字缺失,我們今天已經不清楚了。
《中山經》記有12條山脈,其方位大體在今日的河南、湖北、四川、湖南北部、江西北部、陜西南部一帶。中山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人面鳥身之神,祭品有吉玉。中山三經地區(qū)的人們,供奉泰逢神、熏池神、武羅神(實際上是美麗的后宮娘娘),祭品有羊、雄雞、吉玉和稻米。中山四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人面獸身之神,祭品為一只用五色裝飾的白雞。中山五經地區(qū)的居民,一些地方的祭品為太牢和吉玉,一些地方的祭品為黑犬、雌雞、牝羊和五色裝飾的吉玉;還有一些地方的祭品為黑色的太牢三牲和美酒、玉璧,屆時人們還要舉辦盛大的舞蹈活動。中山六經地區(qū)的人們,要舉辦祭岳活動。中山七經地區(qū)的居民,分別供奉豬身人面之神和三首人面之神,祭品或為太牢和吉玉,或為羊和藻玉。中山八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鳥身人面之神,祭品或為雄雞、藻圭和谷米,或為少牢、美酒、玉璧。中山九經地區(qū)的居民,一部分人供奉馬身龍首之神,祭品為雄雞和谷米;一部分人供奉熊神,祭品為太牢和美酒、玉璧,屆時人們還要跳起武舞和文舞;還有一部分人供奉祖先之神,祭品為少牢和吉玉。中山十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龍身人面之神和祖先之神,祭品或為雄雞和五谷,或為少牢和美酒、玉璧,或為太牢、美酒和玉璧,屆時還有巫祝表演二人合舞。中山十一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豬身人首之神和祖先之神,祭品或為雄雞和玉圭、五谷,或為太牢、美酒、玉璧,或為少牢和吉玉等。中山十二經地區(qū)的居民,供奉鳥身龍首之神和祖先之神,祭品或為雄雞、牝豚和谷米,或為少牢、吉玉和美酒,或為太牢和十五用五色裝飾的圭璧。
無庸置疑,《五藏山經》對古代居民祭祀活動的記述,是極其珍貴的中國古代民族文化活動的記錄,也是我們今天進行民族文化史研究工作的不可或缺的寶貴文獻資料。這正是我們今天研究《山海經》和繪制《山海經藝術地理復原圖組畫》和《帝禹山河圖》的意義和價值之一。
同樣值得重視的是,《山海經》記述的眾多從事天文歷法工作的巫師,也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重要文獻資料。例如,羲和發(fā)明的十日一旬的紀日歷法,常羲發(fā)明的十二月一年的紀月歷法,噎鳴發(fā)明的十二年一周的紀年歷法,充分顯示出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歷法學的高度發(fā)展。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哲學與社會觀念》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山海經的遠方異國》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