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三經》鑒賞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東五百里,曰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①,多象。有鳥焉,其狀如鵁②,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③,其鳴自號也。泿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⑤,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多怪鳥,凱風⑥自是出。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⑦,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蟲。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鳥,無獸。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⑧,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⑨,其狀如鮒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⑩。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⑪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⑫,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注釋〕①兕(sì):即大犀牛。②鵁(jiāo):郭璞注謂:“鵁似鳧而小,腳近尾。”③瞿如:所謂瞿如鳥有著人的面孔,這可能是當地居民的一種裝扮,類似今日云南少數民族的孔雀舞。④泿(yín)水:南次三經亦即南山三經是《五藏山經》26條山脈里最靠南方的一條山脈,因此這里的泿水,可能即今日北江上游的湞水,它向南流入的大海即今日中國的南海。⑤虎蛟:蛟狀似蛇而有四足;或謂即馬來鱷。⑥凱風:即南風,亦可指南來的臺風。⑦非山之首:南山三經有旄山尾,卻無旄山首;有非山首,亦無非山尾;而旄山尾又與非山首相鄰,據此看來“旄”與“非”二字或有誤。⑧雞山:武夷山脈江西與福建交界處有一座雞公崠,汀江從這里發源向南流入韓江,再向南經汕頭灣流入臺灣海峽;此處雞山即雞公崠,黑水即汀江。⑨鱄(tuán)魚:鱄魚的樣子像鯽魚卻長著豬毛,表明它是一種生活在海洋或江河的水生哺乳動物,類似海獅、海豹、海狗,也可能是江豚。⑩多火:令丘山多火,是一種比較少見的景觀,可惜言之不詳。自然界的野火,除了火山、雷火,還有自燃現象,煤炭、天然氣、沼氣都可自燃,磷火(俗稱鬼火)亦屬自燃現象。⑪條風:條風即東北風。⑫顒(yù):自然界確實有一些鳥類的頭部正面與哺乳動物或人的面孔相似,例如貓頭鷹、人面鷹。不過也有另外一種可能,即這里的人面四目怪鳥,實際上是由巫師裝扮成的或者是巫師制作的顒鳥神像,其他人則奮力將這種怪鳥驅趕走,他們相信如此一來“天下大旱”的災難便可解除。這類巫術儀式在古代非常普遍,例如舞龍求雨、逐旱魃。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侖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狀如榖而赤理,其汗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其名曰白䓘①,可以血玉。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②。有鳳皇、鹓雛③。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④,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⑤。其祠皆一白狗祈⑥,糈用稌。
右南經之山志⑦,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注釋〕①白䓘(gāo):《康熙字典》引《玉篇》稱:“草名。其實似瓜,食之治瘧。”白䓘又名睪蘇,它的分泌物富有營養而又美味,并且可以把玉染成紅色,與漆樹一樣都可制作涂料或顏料。在古代顏料是一種使用非常廣泛的重要資源,《五藏山經》記述的眾多物產,都與制作顏料有關。②東南流注于海:今日閩江向東南流入臺灣海峽。閩江上游有富屯溪、建溪、南浦溪、沙溪,它們均發源于武夷山脈,其中富屯溪上游發源于黃崗山和峨眉峰,南禺山及其佐水當在此一地區。③鹓雛:不詳。郭璞注謂:“亦鳳屬。”④凡一十四山:現存版本南山三經只記述有十三處山。⑤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居住在南山三經地區的人們,他們供奉的龍身人面之神,可能是人工塑造的神像,或者干脆直接由巫師扮裝。⑥其祠皆一白狗祈:在舉行祭神儀式時,要用一只白狗為祭品,而且還要把白狗的血涂抹在祭地和祭品之上。⑦右南經之山志:這句話為《南山經》的最后一節文字,郝懿行認為乃校書者所題,袁珂認為系古經原有之總結。
【鑒賞】南山三經即南方第三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13座山,5條河流,9處地望,13處礦物,2處植物,16處動物,其中包括鳳凰、犀牛和大象。
本章第3節丹穴山的鳳凰是一種比雞體形更大、羽毛色彩更漂亮的鳥。鳳(鳳)字的象形是指一種有冠的鳥,全身披著又寬展又飄逸的羽毛,通常指鳳凰的雄鳥;凰字的象形是指一種體形碩大、儀態端莊、色彩輝煌的鳥,全身披著又寬展又飄逸的羽毛,通常指鳳凰的雌鳥,例如古代文人常用“鳳求凰”比喻才子追求佳人。在古人的眼里,凡是美麗的事物,同時也就意味著它們是安全的事物。因此在中國傳統文化里,美麗的鳳凰是吉祥鳥,只會出現在天下安寧的地方。十二生肖里的雞原本也是指鳳凰,因為鳳凰是百鳥之王,亦即飛禽類的總代表,正如龍是水族類的總代表一樣。有必要指出的是,此節的“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文字,在《山海經》其他章節記述鳳凰時并未出現;實際上這句話是春秋戰國或秦漢時人的注釋文字,被后人誤認成了《山海經》正文,這種情況在古代文獻中時有發生。
丹穴山發源的丹水向南流入的渤海,以及第4節發爽山的汎水向南流入的渤海,均為我國北方的渤海;據此丹穴山和發爽山按地理方位應當歸屬于《五藏山經》的北山三經,由于竹簡錯亂而誤竄入南山三經之中。
第9節雞山的鱄魚“見則天下大旱”,屬于物候學現象,即某種生物的出現或變化與某種氣候的來臨或變化,兩者存在著某種聯系。例如,海洋中有一種厄爾尼諾(圣嬰)現象,它能夠造成氣候異常,如果有某種魚類對“圣嬰”特別敏感而提前遷徙,那么人們就可以根據這種魚的出現判斷未來的天氣變化。
第1節天虞山為南山三經之首,按《五藏山經》考察者慣例,此處經文應當有描述其東南西北各有什么地貌景觀的文字,但是現存版本卻沒有這樣的記述,估計是原文有缺簡或遺失。
為了判斷南山三經乃至《南山經》的地理方位,我們不妨推測:《五藏山經》的考察者是從中原出發,因此他們的考察活動應該是按照由近向遠、由內向外、由中心向四方的前后順序逐步進行。據此可知,《南山經》的方位應該在《中山經》以南;《南山經》的第一條山脈亦即南山一經山脈的位置,應該靠近《中山經》的南端。依此類推,南山二經的地理方位應該比南山一經距離中原更遠一些,而南山三經的地理方位應該比南山一經、南山二經距離中原再遠一些。
具體來說,南山一經山脈的位置應該在《中山經》最后一條山脈(位于洞庭山、廬山一帶)的南面,大體在今日湖南和江西的衡山、九黨荊山、羅霄山、武功山、玉華山一帶。南山二經山脈的位置應該在南山一經的東面,大體在今日江西東部、安徽南部、江蘇南部,以及浙江境內。南山三經山脈的位置應該在上述兩條山脈的南面,大體在今日南嶺和武夷山一帶,以及廣東、福建沿海地區。
盡可能準確地考證出《五藏山經》記述的地理方位,是研究山海經文化的基礎性工作之一,同時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例如,第2節記述禱過山當時有許多犀牛和大象,如果我們知道禱過山位于今日的南嶺地區,那么我們就能夠進一步對南嶺地區的古今氣候和自然環境變遷進行對比,并從中獲得該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的啟迪。
又如,第11節記述侖者山出產有白咎“其味如飴,食者不饑,可以釋勞”,如果我們知道侖者山的準確地理位置,那么就會有助于在當地開發白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為當地的經濟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再如,第5節記述有旄山尾出凱風,第10節記述有令丘山的中谷出條風,表明上述地點處于季風的風口位置上。福建連城有一座冠豸山,屬于玳瑁山山脈,山上有一刻石,題詞曰“飛云有路”,意思是天上的“飛云”也有自己的運動路徑;用今天的話來說,即大山大脈并不是一堵不透風的墻,它們同樣存在著水汽通道,這種現象屬于地形氣候學研究的課題。有鑒于此,如果我們知道《南山經》所述風口的準確地理位置,那么就可以考慮在當地興建風力發電設施,開發利用其風力資源,或者進行人造地形氣候學的實驗。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一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二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