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說。作者汪曾祺。最初發表于《北京文學》1980年第10期,后收入《汪曾祺短篇小說選》(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汪曾祺新近的作品大都帶有強烈的鄉土特色,并以其濃郁的人情味、健康的人性美和動人的風俗畫描寫,引起廣大讀者的注目和歡迎,其中《受戒》是最有影響的一篇。它寫的是少年明海初到荸薺庵去當小和尚的一段生活經歷。明海的家鄉出和尚,他十三歲時由舅舅領去荸薺庵出家,在船上結識了和他差不多大的女孩子小英子,成了好朋友。荸薺庵里一共六個人:師爺爺普照,“當家的”仁山,也就是明子(明海)的舅舅,二師父仁海和他老婆,三師父仁渡,再就是明子。老和尚普照整天一聲不響地坐著,他吃齋,但過年時除外。仁山是“當家的”,管著三本帳:經帳、租帳、債帳。和尚做法事要收錢,之后分得辛苦錢;庵里有廟產,租給人種,到時候要收租;庵里還放債。仁山相貌不揚,吃水煙,整天踏踏拉拉,“不衫不履”。二師父和他老婆都很愛干凈,整天洗涮。三師父是個聰明精干的人,據說相好的不止一個。他們的日子清閑得很,并不興什么早課、晚課,也無所謂清規。他們經常打牌,吃肉不瞞人,年下也殺豬,跟在家一樣,只不過多念一道“往生咒”。明子老往小英子家跑。小英子家和荸薺庵是鄰居,一家四口:趙大伯、趙大媽,兩個女兒——大英子、小英子,日子過得很興旺。明子經常去,和小英子一起干農活,一起看場,唱山歌,給大英子的嫁妝畫花樣,也常搭她家的船進城,給庵里買香燭,買油鹽。他去了,小英子便給他做好吃的,一家人說說笑笑。趙大媽也喜歡他,收他作了干兒子。明海要到全縣第一大廟善因寺去受戒,過當和尚的一大關,小英子問他受戒有啥好處,他說“受了戒就可以到處云游、逢寺掛褡”。小英子對此充滿了好奇,興奮地劃船送他去,還細細地參觀了這莊嚴的大廟。過了幾天,小英子劃船去接受過戒的明子,好像一年沒見似的,一路問了明子許多受戒的事,最后她問明子:“我給你當老婆,你要不要?”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說:“要!”作品通過明海的所見、所聞、所做、所感,以及他同小英子之間的純真愛情的描寫,細膩逼真地表現了高郵地區的風物、習俗和人情美,還在佛門與人性之間的對立和聯系中,著意為健康的現實的人性和人情唱了贊歌。正如作者所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時候都需要的。”這篇小說筆法灑脫自如,構成一種詩的格調和韻律,具有較強的抒情性。風格自然、淡樸,語言被譽為“不尚雕琢而于真摯中見性情,不勞文飾而于樸素中見光彩”。對這篇小說,評論界感到有不足之處,主要是缺乏鮮明的時代感,在情節的編排上尚欠謹嚴。
上一篇:劉圣宇《取經》當代文學作品賞析
下一篇:姜嵐《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當代文學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