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一經》鑒賞
南山經之首曰鵲山①,其首曰招搖之山②,臨于西海③之上,多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④,其名曰祝余,食之不饑⑤。有木焉,其狀如榖⑥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榖,佩之不迷⑦。有獸焉,其狀如禺⑧而白耳,伏行人走⑨,其名曰狌狌⑩,食之善走⑪。麗之水出焉⑫,而西流注于海⑬,其中多育沛⑭,佩之無瘕疾⑮。
又東三百里⑯,曰堂庭之山,多棪木⑰,多白猿,多水玉⑱,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即翼之山⑲,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多白玉,多蝮蟲⑳,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注釋〕①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南山經第一條山脈的名稱是鵲山,大約位于今日湖南省境內的衡山或九黨荊山。②其首曰招搖之山:鵲山山脈的第一座山名叫招搖山,亦即今日湖南省與江西省交界處的羅霄山;或謂招搖山即廣西境內的貓兒山。 ③西海:位置不詳,可能在今衡陽盆地一帶,那里古代或曾為湖泊;或謂即今云南省的滇池。④青華:青色的花。⑤食之不饑:人吃了祝余草就不會感到饑餓。 ⑥榖:又名構樹,屬落葉喬木,開淡綠色花,結紅色果實,迷榖樹可能與構樹類似。⑦佩之不迷:人佩戴迷榖樹的花果,則不會迷路、迷糊。⑧禺:猿猴類總稱。 ⑨伏行人走:既能四肢行走,也能直立行走。⑩狌狌:即猩猩。⑪食之善走:人吃了狌狌的肉,也能像狌狌一樣擅長行走。⑫麗(jǐ)之水出焉:麗之水發源于招搖山,即今日的洣水。⑬西流注于海:麗之水向西流入西海。⑭育沛:不詳,可能是一種貝類;或謂琥珀。⑮瘕疾:寄生蟲病。⑯又東三百里:從招搖山向東三百里。⑰棪(yǎn)木:古書上說的一種樹,其果實與沙果一樣,紅色可食;或謂即君遷子,俗稱黑棗、野柿子。⑱水玉:即水晶。⑲即翼山:原作猨翼山。⑳蝮蟲:郭璞注謂為古虺字。蝮蟲,一名反鼻蟲。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①,其名曰鹿蜀②,佩之宜子孫③。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④,其狀如龜而鳥首虺尾,其名曰旋龜⑤,其音如判木⑥,佩之不聾⑦,可以為底⑧。
又東三百里曰柢山,多水、無草木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⑩,蛇尾有翼,其羽在魼⑪下,其音如留牛⑫,其名曰鯥⑬,冬死而夏生⑭,食之無腫疾⑮。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⑯,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有獸焉,其狀如貍而有髦⑰,其名曰類⑱,自為牝牡⑲,食者不妒。
〔注釋〕①其音如謠:發出的聲音好像是人在吟唱歌謠。②鹿蜀:馬鹿,或斑馬。③佩之宜子孫:佩戴以鹿蜀皮尾制作的裝飾物會使人多子多孫。 ④玄:黑色。⑤旋龜:或說是大頭龜,尾長,以螺蚌為食。⑥判木:劈柴。⑦佩之不聾:佩戴用旋龜的龜殼制成的吉祥物,能夠保護耳朵的聽力。⑧可以為底:可以治療足部雞眼之類的毛病。⑨多水、無草木:這里的水為咸水鹽澤,因此不適于草木生長;或說“無草木”是指這里沒有值得記錄的特殊草木。⑩陵居:可在陸地生活。 ⑪魼(qū):又作脅,本義為比目魚;此指腋下肋骨所在的部位。⑫留牛:不詳,或謂即犁牛。⑬鯥(lù):古書上說的一種怪魚。⑭冬死而夏生:冬眠習性。⑮食之無腫疾:人吃了鯥的肉,可以預防和治療癰腫病。⑯亶爰之山:亶音蟬(chán)。⑰其狀如貍而有髦(máo):貍,即野貓;髦,毛發中的長毫。⑱類:古獸名。楊慎云:“今云南蒙化府有此獸,土人謂之香髦,具兩體。”⑲自為牝牡:即雌雄同體。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①多玉,其陰②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③,佩之不畏④。有鳥焉,其狀如雞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⑤,食之無臥⑥。
又東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青䨼⑦。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嬰兒,能食人⑧,食者不蠱⑨。有鳥焉,其狀如鳩⑩,其音若呵⑪,名曰灌灌⑫,佩之不惑⑬。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⑭,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⑮。
〔注釋〕①其陽:基山的向陽面。②其陰:基山的背陰面。③猼訑(bóshī):花豹類或靈貓類動物,或謂熊貍,背部有類似眼睛的斑紋。④佩之不畏:人佩戴猼訑的皮毛,可以變得勇敢起來。⑤(chǎngfū):錦雞類的鳥。⑥無臥:不瞌睡。⑦䨼(hù):赤石脂類彩石,有青色者,有赤色者。一說當作雘(huò)。 ⑧能食人:能給人帶來食物。⑨食者不蠱:人吃了九尾狐帶來的食物,就可避免染上蠱毒。⑩鳩:鳩鴿科的鳥。⑪其音若呵:灌灌鳥的鳴叫聲,好像是人相互呵呼的聲音。⑫灌灌:鳩鴿科的鳥,或謂白鸛。⑬佩之不惑:人佩戴灌灌鳥的羽毛,就不會迷惑。⑭鱬(rú):哺乳動物儒艮,俗稱美人魚。⑮疥:疥瘡。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于東海①,多沙石。汸②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③,其中多白玉。
凡鵲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④,其祠之禮:毛用⑤一璋玉⑥瘞⑦,糈用⑧稌米⑨,一璧,稻米、白菅⑩為席。
〔注釋〕①其尾踆于東海:箕尾山的余脈深入到東海之中。②汸(pāng):水盛貌。③淯(yù): 今河南省的白河的古稱。④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南山經居民供奉鳥身龍首的山神。⑤毛用:祭祀用的帶毛動物。⑥璋玉:玉璋,頂端為斜銳角形的祭祀用玉器。⑦瘞(yì):埋,埋葬。⑧糈(xǔ):祭神用的精米。⑨稌(tú):糯稻。⑩白菅:經過漂白處理的菅茅。
【鑒賞】當你閱讀完南山一經時,閉上眼睛,任憑思緒穿越時光隧道,來到四千多年前的華夏大地的南方,你會看到有一支考察隊正在穿行于山林之中;他們跋山涉水,走走停停,指指點點,看到什么就如實地記錄下來……例如,考察者在本章第3節猨翼山考察時記述了自己的觀感“不可以上”,因為那里有許多怪獸、怪蛇、怪魚、怪樹。
令我們驚訝的是,這支活躍在四千多年前的考察隊,他們的工作很有章法,每到一處,都要記錄下當地的山名,相關的地形地貌地名(地望)、水系、礦產、植物、動物、人神活動,以及特殊物產的用途、特殊人神的威力,而且還要測量出下一座山的方位和距離的里數。《五藏山經》所說的“里”的長度,尚無準確的考證,多數情況下一里約在500米以內;可以參考的是,周、秦、漢時的一里等于415.8米,清光緒時一里等于576米,從1929年至今一里等于500米。
南山一經即南方第一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9座山、4條河流、6處地望、12處礦物、6處植物、16處動物,其中有幾種特別有趣的奇異動物。
第4節杻陽山的鹿蜀,它是樣子初看起來很像是斑馬,古人稱斑馬為虎文馬,據說明朝末年還曾出現在中國閩南一帶。不過,“鹿蜀”的“蜀”字意思是馬頭蠶,據此鹿蜀應該是一種像馬的鹿,亦即馬鹿,準確說鹿蜀是一種棲息在南方的馬鹿。更有力的證據是,斑馬從未聞有“宜子孫”的功效,而馬鹿的鹿茸則是名貴中藥材,而且產量很高,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貴的滋補品,它們確實具有“宜子孫”藥效。在《山海經》中,凡是說“食之”如何的動物、植物,無論它們怎么樣的奇形怪狀,通常都是自然界真實存在的生物。
馬鹿是僅次于駝鹿的大型鹿類,因為體形似駿馬而得名,棲息于非洲、歐洲、北美洲和亞洲,目前在我國北方和喜馬拉雅山地區也有分布。《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指鹿為馬”的故事里的動物主角很可能也是馬鹿。
杻陽山還有一種奇異的動物旋龜。據報道,在一夜大雨之后的2002年7月30日,吉林市出現一只怪龜,據目擊者稱怪龜寬約10厘米,身長近20厘米,尾長約15厘米,爪子和尾巴布滿鱗片,頭呈三角狀,兩個鼻孔十分纖細,嘴與老鷹相似,上顎的喙呈彎曲狀,非常堅硬,舌頭上還隱有一條紅線,怪龜背負堅硬外殼,殼上隆起三條脊梁,整個背部有36個錐型棱角,或謂即旋龜。
第6節亶爰山的類“自為牝牡”、“食者不妒”,意思是這種動物同時擁有雌雄性器官,能夠自我交配繁殖;因此,人如果吃了類的肉,就能夠克制“性嫉妒”。據此可知,當時的人們為了克服“性嫉妒”,已經找到治療這種心理毛病的藥物了。我們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同時擁有雌雄性器官、能夠自我交配繁殖的哺乳動物,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對類這種動物產生“自為牝牡”的誤解呢?一種可能是因為類的雌雄個體之間的差異非常小,人們很難分辨出雌類和雄類;用達爾文的話來說,就是“類”這種動物的“性選擇”特征不明顯。
第7節基山的鳥“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無臥”,意思是鳥有三個頭、六只眼睛,六只足、三個翅膀,人如果吃了鳥的肉,就能夠不犯困。我們知道,自然界并不存在“三首六目”、“六足三翼”的鳥,那么古人為什么會對鳥產生這樣的誤解呢?一種可能是,因為鳥是一種不睡覺或很少睡覺的鳥,人們就把它想象成有三個頭,可以輪流休息;進而又相信人吃了這種鳥的肉,到了夜里仍然能夠精神抖擻不發困。另一種可能是,鳥是家庭觀念特別強的鳥,雌鳥每次只生一枚卵、孵出一只雛鳥,雌鳥和雄鳥都承擔哺育雛鳥的工作,它們總是在一起不分離,于是古人就誤以為鳥“三首六目”、“六足三翼”了。不管是哪一種可能,都表明當時的人經常有夜間活動,因此才需要這種驅除瞌睡蟲的藥方。
第8節的青丘山在《山海經》里是一座非常重要的山,或者說是一處具有特殊意義的地理標志點,因為這里與帝禹時代的國土資源考察活動有關,此外青丘山的九尾狐也是一種具有特殊文化內涵的動物。所謂九尾狐“能食人”,通常都理解為九尾狐能吃人,這種解釋是錯誤的。因為《五藏山經》記述其他食人獸時都說“是食人”,唯獨這里用“能食人”;可知九尾狐“能食人”的意思是九尾狐能夠給人送來珍異的食物,人吃了這種食物就能夠不中邪。事實上,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里,九尾狐是一種禎祥之物,它的出現意味著天下太平、子孫昌盛;在漢代石刻畫像磚上,九尾狐常與白兔、蟾蜍、三足烏并列于西王母座旁,屬于四瑞之一。據此推斷,九尾狐可能是一種尾巴特別蓬松的赤狐,也可能是由巫師裝扮成的神狐。
在南山一經這個區域里的居民,供奉祭祀的山神或祖先神是鳥身龍首之神,表明此地人的祖先是由鳥圖騰和龍圖騰的部落結合而成的;該神的造型或者是塑像,或者是由巫師裝扮。祭神時要用帶毛的動物,與玉璋一起埋入地下。此外,還要把精美的糯稻米和一枚玉璧,陳列在白菅草編織成的席子上,供神享用。璋狀如半圭,璧為薄片狀圓環,它們分別象征天和地,以及男性祖先和女性祖先,屬于中國古代最常見的禮器。
由于年代久遠,南山一經(包括整部《五藏山經》)也給我們留下了許許多多的疑問。例如,這支考察隊為什么不是一座山挨著一座山進行考察記錄,而是相隔幾百里考察一座山?他們是根據什么標準選擇考察記錄這些山的?
進一步說,南山一經的起點,同時也是《南山經》和《五藏山經》起點的招搖山,它究竟在哪里?這都是令讀者和研究者深感迷惑的地方,也是最令人對《山海經》著迷的問題之一。不過,這個考察起點問題的解決,僅僅憑對南山一經的解讀是遠遠不夠的,而必須通過對《五藏山經》地理方位的整體解讀,才能夠得到準確的或比較接近準確的答案。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值得注意的,這就是《五藏山經》以《南山經》開篇,可以表明帝禹時期的地理方位概念,是以南方為上的。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二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南山經·南山三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