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四經》鑒賞
中次四經釐山①之首,曰鹿蹄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甘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泠石②。
西五十里,曰扶豬之山,其上多礝石③。有獸焉,其狀如貉而人目,其名曰䴦④。虢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瓀石⑤。
又西一百二十里,曰釐山,其陽多玉,其陰多蒐⑥。有獸焉,其狀如牛,蒼身,其音如嬰兒,是食人,其名曰犀渠⑦。滽滽之水⑧出焉,而南流注于伊水。有獸焉,名曰⑨,其狀如獳犬⑩而有鱗,其毛如彘鬣。
又西二百里,曰箕尾之山。多榖,多涂石⑪,其上多㻬琈之玉。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柄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滔雕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洛。其中多羬羊。有木焉,其狀如樗,其葉如桐而莢實,其名曰茇⑫,可以毒魚。
又西二百里,曰白邊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
又西二百里,曰熊耳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棕。浮濠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水玉,多人魚。有草焉,其狀如蘇⑬而赤華,名曰葶薴⑭,可以毒魚。
又西三百里,曰牡山,其上多文石,其下多竹箭、竹䉋,其獸多㸲牛、羬羊,鳥多赤鷩。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讙舉之山。雒水⑮出焉,而東北流注于玄扈之水⑯,其中多馬腸⑰之物。此二山者⑱,洛間也。
凡釐山之首,自鹿蹄之山至于玄扈之山⑲,凡九山,千六百七十里。其神狀皆人面獸身。其祠之,毛用一白雞,祈而不糈,以采衣之。
〔注釋〕①釐山:釐,即厘的異體字,厘字有多義,治理,賜予,寡婦,數量單位;又音希(xī),通禧,福,胙肉(祭過神的福食);通僖。②泠(líng)石:輕妙貌,通“零”;泠石或作汵石,已見于西山三經號山。③礝(ruǎn)石:石質接近玉,白者如冰,半有赤色。④䴦(yīn):貉類動物。⑤瓀(ruǎn)石:瓀同礝,石質更接近于玉。⑥蒐(sōu):茜草類。⑦犀渠:一種兇猛的犀牛,古人用其皮制盾牌。⑧滽滽之水:已見于中山三經宜蘇山,當是兩條同名的水。⑨(xié):水獺。⑩獳(nòu)犬:獳,怒犬貌。⑪涂石:又稱泥石,或謂即前文泠石,可作涂料。⑫茇:音拔(bá),草根,在草間住宿;又音配(pèi),開白花的苕,翩翩飛翔貌。此處茇草是一種對魚有毒的植物,疑即巴豆樹,巴豆辛熱有大毒,入藥可解毒殺蟲。⑬蘇:紫蘇,一年生草本,莖方形而帶紫色,葉可食,種子可榨油,枝葉、果實均可入藥。⑭葶薴(tíngníng):即“葶藶”,俗稱狗薺,一年生草本,黃花,短角果,種子可入藥,稱“葶藶子”。⑮雒水:雒即洛,特指今河南境內的洛水,它發源于陜西洛南縣的華山山脈南麓,源頭有兩條支流。⑯玄扈之水:《水經注·洛水》稱:“玄扈之水,出于玄扈之山。”⑰馬腸:“腸”在古代可指子宮,馬腸有可能是一種狀如馬的子宮形狀的水母;或謂馬腸即中山二經蔓渠山的吃人怪獸馬腹。⑱此二山者:指讙舉山和玄扈山,洛水從兩山之間穿過。⑲玄扈之山:此處玄扈山包括讙舉山。
【鑒賞】中山四經即中部山區第四條山脈的考察記錄,共記述有9座山,6條河流,7處地望,16處礦物,8處植物,8處動物,其中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植物和動物。當地居民供奉人面獸身圖騰神,祭祀時要獻上五彩裝飾的純白毛色的雞。
本章第7節熊耳山是中山四經的標志性山峰,表明中山四經記述的正是今日河南省境內的熊耳山山脈。熊耳山因兩峰狀若熊耳而得名,其主峰為金寶山,海拔2094米,屬于秦嶺東段支脈,呈東北至西南走向,長百余公里,是伊水和洛水的分水嶺。
第1節的鹿蹄山位于熊耳山山脈最東端,屬于伊川縣境內,從這里發源的水名叫“甘水”,說明水質非常好,著名的杜康酒就產自這里(一處在伊水之北的伊川縣,另一處在伊水之南的汝陽縣)。杜康是古代釀酒大師,或謂黃帝時人,或謂周時之人,相傳他就是在伊水之濱釀造出美酒的。
第3節的釐山的犀渠怪獸“食人”。在《五藏山經》里,凡記述食人之獸,差不多都有“其音如嬰兒”的特征。一種可能是,食人野獸會模擬嬰兒啼哭的聲音,以吸引人前來;另一種可能是,所謂的食人獸,實際上是遠古食人習俗的化裝,那些化裝成野獸的人要模仿嬰兒的啼哭。
第5節的柄山和第7節的熊耳山都出產能夠毒魚的植物,表明早在《五藏山經》撰寫時期,中國人已經在利用植物(包括礦物)的化學性質來進行漁獵活動了。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十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一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