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一經》鑒賞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①,其上多華草②。漨水③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茈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其中多滑魚④,其狀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其中多水馬⑤,其狀如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其名曰䑏疏⑥,可以辟火。有鳥焉,其狀如烏,五采而赤文,名曰鵸䳜⑦,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疽。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茈湖之水。其中多儵魚⑧,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目,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⑨。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⑩,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⑪,可以御兇。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⑫,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御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棕橿;其獸多羚羊,其鳥多蕃⑬。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⑭,其下多桐椐⑮;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獸多橐駝⑯。其鳥多寓⑰,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⑱,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兔首麋耳,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名曰耳鼠⑲,食之不䐆⑳,又可以御百毒。
〔注釋〕①機木:屬樺木科,郭璞注:“機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出蜀中。”②華草:不詳。③漨水:漨音逢(féng)。④滑魚:紅色鱔魚,發出支支吾吾的聲音,古人相信吃了它的肉可治皮膚上的瘊子、痦子。⑤水馬:疑原作文馬,屬于斑馬類,發出馬的呼哧聲。⑥䑏(huān)疏:有角的馬,角上有溝槽。⑦鵸䳜:此處鵸䳜的雌雄個體差異很小,彼此經常親昵在一起,其肉有治療毒瘡的藥效,與第22節翼望山的鵸䳜同名而異樣。⑧儵魚:儵即倏的異體字,原義為犬疾行。儵魚俗名白條魚,游動迅速。此處儵魚疑是一種兩棲哺乳動物,類似鴨嘴獸。⑨譙明山:譙與瞧可通用,古代城樓上的瞭望臺稱譙樓。譙水向西流入黃河,可知譙明山屬于今日的呂梁山山脈。⑩何羅之魚:可能是一種喜歡頭與頭扎堆在一起的魚,看起來好像是一個頭十來個身子。相傳何羅魚可以化作鳥,其名休舊。或謂何羅魚屬于頭足類的章魚或烏賊,問題是此處淡水河里在古代是否有海水魚類,還需要找到考古學上的證據。 ⑪孟槐:紅毛大野豬,或謂貉。⑫鰼鰼(xí)之魚:鰼,泥鰍。此處鰼鰼之魚與前文儵魚類似,名為魚而貌為鳥,或許當時確有鳥狀魚、魚狀鳥,而它們早已滅絕了。⑬蕃(fán):茂盛;蕃鳥在當時人人皆知,因此記錄者沒有多加說明,這樣一來反而讓后人莫知所云了。⑭漆:漆樹。表明當時這里的氣候溫濕,也說明當時人們已經知道利用漆樹分泌的漆汁作為涂料。⑮桐椐(jū):桐,梧桐;椐,俗名靈壽木,多腫節,古人用其為手杖。⑯橐(tuó)駝:駱駝。⑰寓:蝙蝠。⑱薤(xiè):多年生草本,葉細長,開紫色小花,俗稱藠(jiào)頭,鱗莖可作醬菜,亦可入藥。⑲耳鼠:鼯鼠。⑳䐆(cǎi):腹漲病。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碧。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名曰孟極①,是善伏,其鳴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多蔥、葵、韭、桃、李。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名曰幽頞②,其鳴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③,其鳴自呼。有鳥焉,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鵁④,其鳴自呼,食之已風⑤。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⑥,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⑦,食之已嗌痛⑧,可以已痸⑨。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名曰那父⑩。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⑪,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⑫,其中多磁石⑬。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⑭。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⑮,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⑯。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⑰,其上多棕楠,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其中多赤鮭⑱,其獸多兕、旄牛,其鳥多鸤鳩。
〔注釋〕①孟極:一種額頭有花紋、渾身白毛而又喜歡匍匐臥行的動物,有點類似海豹、海獅等極地動物。②幽頞(è):幽頞的樣子像猿猴,渾身有花紋,見人就躺在地上哈哈笑。據此,它如果不是由人裝扮的,那么就可能是經過馴化的猴,穿著表演服做出各種逗人笑的動作。表明人類在開始馴化牛、馬、羊、雞、狗、豬六畜的同時,也在試圖馴化其他的動物,例如讓鸚鵡學舌、耍猴等。③足訾:訾音紫(zǐ),毀謗,厭惡;又音資(zī),錢財,希求,放縱。經文未言足訾食之如何,表明它可能是由人裝扮制作的動物形象,傳遞的意思似乎是不要貪得無厭。④鵁(jiāo):或謂鸕鶿,或謂池鷺。⑤食之已風:可治療風邪之病。此外,在古代“風”又指生物雌雄交合,例如風馬牛不相及,意即牛馬不能交配,這種觀念可能起因于風可傳授花粉并促成結果。⑥諸犍:表面看諸犍是一種長尾的動物,由于尾太長,因此行走時要用嘴銜起尾巴。但是,從諸犍長著人的腦袋、一只眼,有著特殊的動作,而又不言“食之”如何來看,它更可能是由人裝扮的。事實上,古人有模仿動物的愛好,一邊學動物的樣子跳舞,一邊發出動物的叫聲,既可表現自己的身手,又可娛樂族人,同時也是狩獵前、出征前、巫術儀式前的熱身運動。⑦白鵺(yè):雪雉。⑧嗌痛:嗌音益(yì),咽喉;又音愛(ài),咽喉窒塞。⑨痸:音癡(chī),同癡,癡呆癥,與近親通婚有直接的關系,或許當地可能存在近親婚配的習俗;又音赤(chì),同瘛,《素問·玉機真藏論》:“病筋脈相引而急,病名曰瘛。”⑩那父:白尾黃牛。⑪竦斯:寵物鳥,或謂石雞。⑫泑澤:即西山四經所記述的黃河發源地泑澤。⑬磁石:磁鐵礦。說明在先夏時期人們就已經知道磁石及其磁性了。⑭旄牛:古代旄牛分布地域比今日廣,現在僅青海、西藏尚有旄牛。⑮長蛇:自然界有會發出聲響的蛇,但是沒有長毛的蛇,因此這里的長蛇可能與祭祀活動有關。⑯鼓柝(tuò):柝,打更的梆子。⑰敦薨(hōng)之山:薨,周代諸侯之死稱之薨。⑱赤鮭:紅色鮭鱒魚,體形似紡錘,鱗細肉鮮美,常見的品種有大馬哈魚、哲羅魚、細鱗魚。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①,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雁門②之水。其中多䰽䰽之魚③,食之殺人。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澤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䲃魚④,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⑤,其行如風,見則天下大風。
又北二百里,曰北岳之山,多枳、棘、剛木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⑦,其音如鳴雁,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⑧,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⑨。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⑩,見則其國大旱。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蔥韭。
又北百里,曰羆差山⑪,無草木,多馬。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⑫,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曰狕⑬。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⑭,其中多龍龜⑮。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彘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⑯。
〔注釋〕①窫窳(yàyǔ):原指器物粗略,此處窫窳像是一種形貌如野牛的食人怪獸。②雁門:大雁來往穿行于此故稱雁門。高山大脈就像是一堵墻,其缺口就成為候鳥遷徙的通道,同時也是通風口,如果風中富含水汽,那么這里就是水汽通道。③䰽(pèi)䰽之魚:疑即味道鮮美但是有劇毒的河豚;或謂江豚,黑色,體大如百斤豬。 ④䲃(zǎo)魚:䲃疑是蛙類、蟾類。⑤山(huī):可能是當地土著人或者巫師裝扮的風神,也可能是直立猿或直立人、野人,與舉父、梟陽同類。⑥枳、棘、剛木:枳,灌木或小喬木,又名枸橘、臭橘,可入藥;棘,荊棘;剛木,木質堅硬的樹。⑦諸懷:貌似野牛的食人怪獸或以野牛為圖騰的部落。⑧鮨(yì)魚:鮨,海狗。⑨西北流注于海:此處之海位于今蒙古高原或西伯利亞。⑩肥遺:郭璞注謂:“《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蟡,一頭而兩身,其狀如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龜。’亦此類。”實際上此處肥遺乃基因變異的怪蛇,既有一首兩身的,也有一身兩首的。此外,本節肥遺與西山一經太華山的肥遺形貌雖然有異,但是名稱完全相同,預兆旱災的功能也相同,均為當地供奉的旱神。⑪羆(pí)差山:羆,熊類,體毛黃色,見《詩·大雅·韓奕》“赤豹黃羆”。⑫隄山:“隄”是“堤”的異體字,隄山這一帶多馬表明這里草場繁茂。⑬狕(yāo):體型大的野貓。⑭泰澤:特別大的湖泊,可能是貝加爾湖。⑮龍龜:體型大或者脖子長的陸龜,可能是北方玄武神的原型動物。
【鑒賞】本章第11節蔓聯山的足訾和第13節灌題山的竦斯,亦見屈原的著作《楚辭·卜居》:“將哫訾、粟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意思是難道我要像哫訾、竦斯那樣扭捏作態以取媚有權勢的婦人嗎?據此可知,如果哫訾、竦斯即使不是由人裝扮的小丑,也很可能是由人豢養的寵物。
第16節的大咸山,四方臺形,不見草木只有玉,人不能隨便攀登,凡此種種均表明它是一座人造祭壇,舉行祭祀活動時要擊柝,所祭之神為有毛的長蛇,或者該長蛇乃祭壇的守護神。這讓今天的讀者很容易聯想到美洲土著文化的四方臺形階梯狀金字塔,及其供奉的羽毛蛇神。
第18節少咸山的窫窳又作猰貐,其形貌或似牛或似蛇,其身份或為人神或為怪獸。從其名稱來看,“窫窳”有穴居之意,例如黃土高原的窯洞;而“契”字符則表明該部落有頻繁的商品交易活動,或者經常使用文書契約(契也是一種工具材料,可用于榨油、搬移笨重的建筑材料)。最早的商人可能是從游牧民族分化出來的,一是他們到處走動、見多識廣,二是他們需要與農民交換谷米等物。更準確地說,那個時期的商人,通常都是武裝商人,他們既進行正常的貿易,也伺機搶掠,所謂“是食人”的惡名或許即由此而來。
第20節北岳山的諸懷樣子像是兇猛的野牛,但是野牛系食草類動物,并不食人,因此諸懷有可能是指以野牛為圖騰的部落。《五藏山經》屢屢有“食人”的說法,除了指野獸食人之外,似乎也表明那個時代尚有食人肉的野蠻習俗,這種習俗往往與巫術宗教活動有關,例如所謂的“圣餐”。北岳山的鮨魚“食之已狂”,或可表明當地多精神病人,而某些有關怪人怪獸的傳聞,可能即源于這些人的病態發作(動物也有類似的病,例如瘋牛病),有時甚至被視為神靈或神靈附體,此外怪人怪獸傳聞的另一種來源則是人或動物生下的怪胎。
本章中所說的羆差山、北鮮山、隄山等均位于今日的蒙古大草原,當時這里的野馬非常多,如今野馬已瀕臨滅絕了。
另外,本章提及的譙明山、第5節的涿光山、第7節的虢山尾、第9節的石者山等山,均有水系向西流入黃河,表明這幾座山當位于今日山西省境內的呂梁山西麓;其中譙明山和涿光山,其名有光有明,可能即今日呂梁山山脈南端的火焰山(位于山西省吉縣東)。進一步說,北山一經其他諸山亦位于呂梁山山脈及其更北的地方。
上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中山經·中山四經》鑒賞
下一篇:《山海經鑒賞·五藏山經·北山經·北山三經》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