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fēng)格類·韶光情文,語語倩麗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
【依據(jù)】 詞特為贈別作耳。首闋,言時物暄妍,征轡之去,自是得意。其如我之離愁不斷何。 次闋, 言不敢遠望, 愈望愈遠也。 語語倩麗, 韶光情文斐亹。(黃蘇 《蓼園詞選》)
【詞例】
踏 莎 行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fēng)暖握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解析】清人黃圖珌說:“情生于景,景生于情; 情景相生,自成聲律。”又說“華而不浮,麗而不淫,誠為化工之筆。”(《看山閣集閑筆》)寫詞不離情景,而用筆又要華麗、雅致。這里的韶光情文,語語倩麗,正是說詞中風(fēng)景韶秀,情致深濃,文筆又清麗風(fēng)雅。這即是北宋前期歐、晏等人柔婉旖旎的抒情小詞的獨特風(fēng)格。
歐陽修的 《踏莎行》寫江南早春時節(jié),一位遠行之人看到的美麗春光和他的羈旅鄉(xiāng)思之愁。《蓼園詞評》說此詞是贈別之作,上片寫旅人遠去,下片以思婦自比,說自己將為離愁所苦。一般的評論者都認為上片寫征人行旅的所見所思,下片想象閨中人對自己的思念。這類理解中的歧義,自然難免,也不必強求一致。總地說來,這首小詞寫得韶光清麗,深情柔婉,情詞俱佳,奕奕動人。詞中所寫的遠別是在美麗的早春時節(jié),旅人、思婦都置身于綺麗的春光里,而這駘蕩融冶,鋪至天際的無邊春色中,又處處融進了他們的離恨別愁。上片寫旅人,他走出客舍,見房前早梅已開始凋謝,走過溪橋,那細細的柳絲依依裊裊,踏上平野,那無邊的青草鋪滿大地,而那隨處可見的江流小溪池塘又正是融融春水,悠悠流泄……旅人一路握轡前行,只見韶光清景,迤邐而出,美不勝收。可另一方面,這梅花,柳枝、青草、春水,在人們的意念中,又無一不關(guān)合著離情,因而,在這些詞句里,我們不僅領(lǐng)略了美麗的春光,也感受到旅人那思鄉(xiāng)念遠的離情。下片寫思婦的離愁,以旅人的推想寫出。良人遠行,她思不能禁,柔腸寸斷,粉淚盈盈,登上層樓,去憑欄遠眺,尋覓郎蹤。她放眼望去,見那碧草萋萋的平野,一直鋪向天邊,而在它的盡處,又是重疊不斷的春山。平蕪不盡,春山更遠,而自己尋覓的行人,他又遠在春山之外。平蕪、碧野、春山,都是明媚的春光,可現(xiàn)在,碧野無盡愁不盡,春山隱隱恨悠悠。韶光、離恨相融為一,明麗的春景中,縈繞著柔婉的情思。處處韶光,觸目生情,而麗景柔情又出以倩語。讀之令人心魂搖蕩。
韻光情文,語語倩麗,是把韶秀的春光同柔婉的情感,融合起來,又出以清詞麗句,便使作品風(fēng)光秀麗,情詞旖旎,別饒姿態(tài),蘊藉風(fēng)流,最見婉約之美。而達到這種審美效果的藝術(shù)手段,是情與景的交融,情與辭的諧合。情景交融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手法,古人的論述也最多。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情與景的關(guān)系是詩詞創(chuàng)作中主客體關(guān)系的主要方面,而融情于景又是詩詞創(chuàng)中運用形象思維手法的重要形式。
韶光情文,情景交融,可以使人的情感被外化、物化、對象化,從而得到形象的表現(xiàn)。詩詞用以抒情寫意,而人的性靈情意本身是無法描畫的。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 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木寫之。而人的主觀情感可以在客觀景物的描寫中得到生動形象,含蘊不窮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王夫之說:“景生情,情生景”,“天情物理,可哀可樂,用之無窮,流而不滯。”(《姜齋詩話》)從審美的角度說,以景寫情,寫情中之景,可以使抽象的性靈,情感獲得形象而美妙的審美形態(tài)。也許正是這個原因,“古人絕唱多景語”。(王夫之 《姜齋詞話》)
韶光情文,情景交融,還可以使情感的抒發(fā)意味雋永,感人深婉。山水花樹,各有精神氣韻,而作為情中之景,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便更加富有神韻情味。這樣,這些客觀景物便成為形神兼?zhèn)涞膶徝酪庀螅梢允棺x者在審美觀照中,領(lǐng)略不盡,玩味無極。因此說,寫情中景、景中情,使抽象的情感在獲得精妙的審美形態(tài)之時,也就獲得了不可窮盡的審美意韻。王夫之評謝靈運詩時有一段評語,指出了情景交融手法的這種審美功效,他說:“謝詩有極易入目者,而引之益無盡; 有極不易尋取者,而經(jīng)遂正自顯然。……言情則于往來動止縹緲有無之中,得靈蠁而執(zhí)之有象; 取景則于擊目經(jīng)心絲分縷合之際,貌固有而言之不欺。而且情不虛情,情皆可景,景非滯景,景總含情。”(《古詩評選》卷五》)
詞篇有了美景柔情,其語言自然會風(fēng)雅清麗。如劉勰說:“情以物興,故義必明雅,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文心雕龍》)又如王夫之所言:“含情而能達,會景而生心,體物而得神,則自有靈通之句,參化工之妙。”(《姜齋詩話》)情景語三者俱佳,詞篇便達到了最高的審美境界。
流連風(fēng)景感傷別離,這是宋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內(nèi)容。在北宋前期,天下承平,詞又用于娛賓遣興,佐助清歡。所以文人士大夫?qū)懺~,或代人立言 (如一些贈妓之作),或以香艷的情事寄言,筆下所寫與實情實事常有距離。這使詞的內(nèi)容貧弱,而另一方面,這種距離又使詞作更加具有審美的品格。寇準、范仲淹、錢惟演、歐陽修,晏殊等都有一些這類的小詞。這些詞中的景物,清麗柔和,人物的情感,深婉纏綿,清景與柔情,相融相生,清詞麗句,恰到好處,全詞的格調(diào)柔婉而清秀。柳永早年寫過一篇《斗百花》,抒寫一位女子思念遠行不歸的情人的悵怨之情。詞人這樣描繪美麗的春景:“煦色韶光明媚,輕靄低籠芳樹,池塘淺蘸煙蕪,簾幕閑垂風(fēng)絮。”這景象明媚柔和,又迷濛悠遠,最能喚起人們藏于心底的沉恨細思,因而這位女子在大好春色中只覺“春困厭厭”,“遠恨綿綿,淑景遲遲難度。”心懷悵惘而見春光如許,而如許春光又恰似女子思憶茫茫,淡恨輕愁,煩亂不定的心境。情感使景物獲得了意韻,而景物又使情感獲得了外在形態(tài),我們欣賞著春景,并覺景中有情,景中有人,得到了十分豐富的審美感受。晏殊的《踏莎行》抒寫淡淡的離愁春怨。全詞除結(jié)拍兩句點到情思,余者皆是寫景,小徑紅稀,芳郊綠遍,樹色陰陰,楊花濛濛,葉底鶯囀,簾外燕飛,爐香冉冉,游絲裊裊。從芳郊到庭院,一派融和春色。可這落紅芳草,楊花風(fēng)絮又都帶有傷離傷逝的感情色彩。那雙鶯對燕,顯示著春的生機,可在離人心頭,它還會喚起孤寂與惆悵。而那飛絮的撩亂、熏香的縈繞、游絲的輕轉(zhuǎn),都使人想到纏綿的情思。如果說這一系列景物的感情色彩還不夠鮮明,那么結(jié)末“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的人物情事一出,全詞便人、事、情、景融為一片。景物清麗、柔和、閑靜、悠遠,而詞人的萬種閑愁,都融入其間。小詞閑雅典麗,情韻綿綿。不言情而情自濃,味自永。
上一篇:風(fēng)格類·摧剛為柔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
下一篇:風(fēng)格類·瓣香白石的宋詞藝術(shù)技巧|風(fēng)格|特點|特征